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高层内参612

[复制链接]
被误解的货币和信贷“放水” 改革的阻力不容小觑

【博览财经特稿】如何看待针对逆周期政策的各种疑问,以及如何在改革和逆周期政策之间做出选择。经济效率低下、结构扭曲是慢性病,改革是在用探索性的办法治疗慢性病,治疗非常困难且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是在时机、观念和外部环境等诸多要素机缘巧合下才会成功,人类历史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改革很难一帆风顺

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工业革命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带来快速经济增长,同时也酝酿了巨大的矛盾,经济矛盾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发了大萧条,大量工人失业,经济大幅下行。当时对改革的诉求非常强烈,思想界非常活跃,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国家干预主义盛行,巨大的改革也确实在发生。大萧条以后美国有罗斯福新政,欧洲有德国希特勒政府上台,日本是军人全面接管政府。后面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80年代中期中国台湾、90年代中期韩国的经济高增长时期画上句号。日本凭借其较少的工会压力、扩大内需战略和超出欧美的出口市场竞争力,相对欧洲国家而言更好地保持了经济活力。进入80年代以后,在美国外部压力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日本政府大幅减少了政府对市场干预,推动市场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中国台湾和韩国在经历了金融市场和政坛的大幅动荡后选择了改革,得益于在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以及前期欧洲、日本的改革经验教训,它们有了相对现成的改革清单,改革进程相对顺利。

最大的阻力是认知和观念的改变。如何让民众和政府相信市场能提供可靠、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如何让民众和政府相信主要凭借市场竞争能带来持续的产业升级,如何让民众和政府认同政府应该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而不是项目建设……如此等等。没有观念的改变,没有信念的支撑,对各行各业发展一碗水端平、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改革目标在操作环节得不到真正认同,也很难取得进展。

需求不足会带来致命伤害

市场自发的需求不足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不景气,难以充分就业和资源配置损失,还包括恶化收入分配,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工作时间和收入对经济景气程度更敏感。需求不足和经济过度低迷时期往往也是收入分配加剧恶化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需求不足和信贷低迷是孪生兄弟,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往往使的市场信贷乏力难以支撑购买力增长。经济高增长期,资本密集型行业高速增长,投资高速增长,对信贷需求旺盛,信贷高速增长。高增长时期,中国市场自发的企业信贷增长占全社会信贷增量的七成以上,是支撑全社会信贷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发生,需要大量资金的资本密集型企业从投资高峰期进入运营成熟期,信贷需求大幅下降。更具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重人力资本而非资本的行业属性,信贷需求大幅下降,来自企业的信贷增长(不包括政府平台)占全社会信贷增长不到三成。仅凭市场自发的企业信贷增长远不足以支撑足够的全社会信贷增长和购买力增长,即便是考虑到家庭部门住房抵押贷款的显著上升以后,全社会信贷增长还是不足以支撑合意的总需求水平。

需求不足对应的是低迷的价格,不充分的就业,艰难的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增长。如果需求不足局面持续得不到扭转,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收入和盈利的悲观预期持续累加,不仅是大量企业会因此破产,留下来的企业的生存也会越发艰难。过去几年来中国企业家持续转弱,背后的原因不仅是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管制政策不够完善,也包括持续偏弱的总需求。做一个思想实验:2020年-2022三年期间,中国的核心CPI(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0.8%、0.8%、0.9%,如果通过更旺盛的需求支撑使得核心CPI提高1个百分点,基于过去十多年的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和核心CPI关系来看名义GDP增长不低于2个百分点,各部门资产负债表能够显著改善。企业家信心不仅取决于产权保护和管制政策,与总需求的大环境也密切相关。充分的总需求保障下,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显著改善,对企业家投资信心也是实在的支撑。

根据就业、产出和物价几方面的综合信息判断,近年来中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而不是难以提升效率。如果经济增速和就业下行,通胀显著上行,那是供给方出了问题,需要结构改革政策提高效率,辅以需求管理稳定物价。如果产出(就业)下降,物价低迷,主要矛盾不是供给方,而是需求不足。如果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对症下药的做法不是通过结构改革提升效率,而是逆周期政策支撑需求扩张。

1684310902477067.jpg

M2高速增长没有带来高通胀和人民币贬值,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解角度是M2中包含了大量的储蓄存款,这部分存款成为中国金融资产积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购买力的并非仅仅是用于交易的高流动性货币,而是金融资产,包括了高流动性货币,也包括银行存款、证券、养老和保险等各种金融资产。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人均金融资产/人均GDP的比率越高,即人均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均GDP增长速度。中国尽管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但是证券类资产、养老保险类金融资产增长相对较慢,从国际对比角度看,全社会总的金融资产增速并没有显著超出合理区间,没有带来过度的购买力。

就中国情况而言,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担心之一是房价上涨,主要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与居民部门杠杆率相比,居民部门的利息保障倍数(居民储蓄除以居民债务利息,这个指标综合考虑了居民债务率、利息率和储蓄率多方面的信息,比单纯考虑债务率更适合评价是否存在房价泡沫)从理论和经验上都更加适合评价房价泡沫风险。总体而言,中国居民部门的利息保障倍数在5-6之间,远高于国际预警线2,中国房价虽然很高但是内嵌的杠杆率并不高,不能把中国的高房价定义为泡沫。一线城市房价过高确实存在,房价过高的原因并非够高的杠杆和投机,而是有限新增住宅用地控制下过高的土地价格。是土地垄断供应而非投机造成了中国的高房价。宽松或者不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真正应对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困境。货币政策不能把被少数城市的房价绑架,而更应该关注就业和整体经济的供求平衡。

1684310914506516.jpg

一种普遍的担心是平台公司信贷挤出了其他企业的信贷。站在单个的金融企业角度看,确实存在把贷款给谁不给谁的选择。但是站在整个金融体系来看并非如此。从数据上看,平台公司信贷与非平台公司信贷是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非负相关,对平台公司贷款更多的时候对非平台公司的贷款也更多;平台公司信贷与非平台公司的债券溢价是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对平台公司的贷款增加并不伴随着对非平台公司更高的信贷成本。

平台公司入不敷出和效率低下,基建投资规划设计不合理和资源浪费,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中国需要减少对平台公司的过度依赖,减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然而做这个选择的前置条件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市场自发信贷增加。如果利率政策用足以后还是不够,需要预算内债务或者政策性金融机构债务增加,用政府信用举债大幅降低债务成本和债务风险,让基建跟着人流和产业走更好发挥基建的功效。如果做不到充分的利率下行,做不到预算内政府债务大幅上升或者政策性金融机构债务大幅上升,收缩地方政府平台债务会造成严重的需求不足,严重打击经济增长、就业和企业预期。

第一种看法,反映政府债务负担的政府债务/GDP比率变化路径取决于未来的利率、经济增速和基础赤字率,逆周期公共支出提高了当期的赤字率和政府债务/GDP比率,但并不必然要求未来政府必须通过削减基础赤字使得政府债务/GDP比率重新回到初始水平上。随着逆周期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速回升,在政府给定支出情况下政府收入上升,基础赤字率周期性下降,这会压低政府债务/GDP比率。如果未来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速高于利率,即便是在基础赤字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债务/GDP比率也会自然下降。

第二种看法,逆周期支出政策增加了当前的支出,并不以减少未来支出为代价。恰恰相反,将当前支出靠近潜在产出水平上,对未来的经济运行也有帮助。经济衰退不仅是当前的产出损失,也可能对未来产出带来持续负面影响,这被称为“磁滞效应”。政府举债逆周期公共支出的积极作用不止于减少短期产出损失,消除磁滞效应意味着可以减少未来更长时期内面临的潜在效率损失。

无论是改革还是逆周期政策,中国都具备更好的条件。改革方面,得益于其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学术界认知的积累,部分决策层和学术界对未来改革的大方向有相对明确的认识,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方向得到认同。逆周期政策方面,中国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有充裕的政策空间。即便如此,改革和逆周期政策在实践中还会遇到诸多挑战。

比较而言,逆周期政策比改革更容易实施。逆周期较少受到价值观念和既得利益的影响,但如果诸如“放水”“寅吃卯粮”这些焦虑情绪充斥着逆周期政策讨论,逆周期政策也很难到位。中国在逆周期政策使用当中留下了后遗症,产生后遗症的原因并非不应该采取逆周期政策,而是逆周期政策工具选择不恰当。中国逆周期政策实施当中,占据主导作用的并非预算内财政政策和总量货币政策,而是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的地方平台公司投资。平台公司大量从商业金融机构高成本融资,留下来巨大的隐性债务。如果更多通过利率政策手段强化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进而扩大其支出,如果更多使用预算内财政或者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中国能够在实现逆周期政策目标的同时大幅减少债务、扩大民营经济占比。

结构改革和逆周期政策并不矛盾。改革更困难。时机不到,观念不支持,再多的改革呼吁和努力也无济于事,改革搞错了方向也不在少数。好在没有改革也不会立刻让经济陷入深渊。逆周期政策相对容易,可以有效地把经济从深渊边上拉回来。不要低估逆周期政策的作用,持续需求不足会让经济陷入持续低迷,慢性病可能会转化为急性病,可能还会有超出预期新的并发症。做好逆周期政策,为观念改变赢得了时间,为改革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 编辑:王延春)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二元体制扭曲造成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面临巨大挑战

【博览财经特稿】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刻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是新时代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文献。

在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看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后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城镇住宅和出让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就不可能有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奇迹。

“中国作为二元体制经济的国家,如果没有改革释放生产力,未来必然是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周天勇表示,不同于已经完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元体制”国家,中国依旧是计划与市场长期并存的二元体制国家。由于体制扭曲造成产出损失,也形成体制扭曲性的资源、资产和能力等剩余和闲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继续进行和深化体制改革,体制扭曲才能被纠正,体制性扭曲所禁锢的经济潜能才能得到释放,从而利用潜能来促进经济增长。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永葆“闯”的精神。随后又刊发了任仲平的《掌握历史主动 凝聚奋进伟力》一文,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在周天勇看来,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号。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应以深化改革开放应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二元体制需继续改革才能避免自然低速增长

周天勇:当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居民尤其是农村农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离富裕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中国还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较高的经济增速来支撑。然而,当前中国正面临经济陷入低增长区间的风险,我们实验室仿真计算,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扭转,2026年及其以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3%以下,进入中偏低速度增长区间。

我们需要警惕,如果GDP增长速度不能稳住而继续下行,可能会引发系列严峻风险。例如,经济增长速度越低,养老金缺口会越大。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时间过长和力度过大,当前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太快,养老金缺口会越来越大,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用新增的GDP加以补充和平衡。

对于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其自然经济增长速度是繁荣和萧条决定的,对于计划和市场并存的二元体制国家来说,自然经济增长速度则由体制不变动而形成,其最大可能的经济增长潜能被禁锢在体制扭曲之中,体制不变就是较低自然经济增长速度。

周天勇:不同于已经完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元体制”国家,中国市场化改革还并没有完成,依旧是计划与市场长期并存的二元体制国家。二元体制下,过去实行了计划生育,现在还存在着土地计划配置、资金借贷对民企歧视、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城乡劳动力工资和社保存在较大差距等系列问题。计划和行政管理观念和操作时有回潮。

由于存在二元体制,配置机制扭曲是国民经济中的常态现象。其中,一些扭曲是可以纠正的,比如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平均利率为4个点,对民营企业贷的平均利率却为8个点。此时会有民企挂靠在国企名下经营,让国企帮忙做贷款,或者将国企的资金转贷给民企,这样民企额外的借贷成本就有所降低,但也有变通成本和风险。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就是对二元体制扭曲的纠正。

此外,劳动力要素配置方面的户籍管制所附加的子女教育、居住成本、医养社保和土地黏性等体制扭曲,国有企业资本使用低效率扭曲,土地要素配置方面的禁止交易等扭曲,许多根本无法变通,或者变通的成本和风险大于变通的收益,均无法由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所纠正。

1684311177588790.jpg

周天勇: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就是很好的例证。1978年以来,改革是释放生产力和获得增长新潜能的关键,经过我们团队的计算,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自然经济增长速度最好也就是3.76%,且增速逐渐下降,从2014年开始变为负的。

例如1978年至1985年期间,中国深入推进联产承包、企业放权、价格市场双轨制改革,这段时间的GDP增速加快,此后几年相比有所放缓(如上图所示)。到了1991年至1995年,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化方向改革,外商进来了,私营企业也合法了,此时经济又出现较快增长,接下来几年的经济增速相比这几年则有所放缓。到了2001年至2008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外资规模大量进入,城镇土地房屋市场化资产化改革深入推进,GDP增速又开始加快。

如何避免大量资产剩余和产出损失

周天勇:只有搞清楚过去,才能更好预测未来,对于未来用什么改革方法、还能激发出多少潜能才能更加清晰。我们都知道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源于改革开放,但是经济增长与改革的数理关系是什么,各项改革分别发挥了多大作用、带来了多少经济增长潜能,经济学界可能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把这些用数据说清楚。

我们还发现了二元体制土地和房屋市场化,其从没有价格的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旦发生实物交易,则发生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也是市场化和资产改革可以形成的经济增长潜能。

我们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寻求一套思路把这些具体的问题都说清楚。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的数理关系,量化解释了过去增长奇迹来源,计算出各项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出体制扭曲造成的产出损失,并仿真推演未来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改革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潜能。

总之,如果没有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城镇住宅和出让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就不可能有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奇迹。

《财经》:你将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的数理关系,在学理上进行了内生变量计算的创新,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们团队也研究计算出了产出损失,那么中国二元体制是否造成了损失?在稳定和支撑中国经济增长中,有哪些剩余资产蕴藏在体制扭曲中有待市场化改革去挖掘?

先定义渐进转轨国家二元体制的并在,随着转轨产品、要素和房地资源等市场化改革有先后,存在着可以变通和不可纠正的体制扭曲;相比于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内非市场竞争领域和市场竞争领域,存在着市场竞争标准值与二元体制扭曲值。标准值与扭曲值相比,为体制扭曲差值。这一变量的定义,可以内生地分析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理变动关系。

1684311206258075.jpg

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理关系,是一系列相互不同市场竞争标准值与体制扭曲值相减差值集合性的内生计算。

我带领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团队,通过这些创新的方法,联合乐爱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例如,2020年,对民企的贷款利率,也即市场化标准值为8%,对国企的贷款利率,也即体制扭曲值为4.35%,8%减去4.35%就是扭曲差值,为3.65%。

通过这些扭曲差值我们可以计算出由于体制扭曲造成的各个方面的闲置和低利用,即体制性剩余资本和产出损失值。比如,2020年,民企的权益资本利用率为6%,国企才1.64%,利用差值就可以计算出国有企业未发挥作用的那一部分。我们用扭曲差值计算出2020年中国体制剩余劳动达1.9亿人,2020年体制性剩余资本达122万亿元,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

1684311221851825.jpg

改革将释放生产力、唤醒沉睡的潜能

周天勇:我认为接下来改革的重点有三项,分别是深化体制性剩余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土地房屋资产化改革,以及调节水资源分布和增加土地要素。

劳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将使得劳动产出系数增加,体制性剩余劳动力要素得以利用,经过我们的计算,2020年总就业劳动力75064万人,存在体制性剩余劳动力19500亿人。通过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相关扭曲体制彻底改革放开,将13650万人平均地投入各年中,会实现满负荷工作劳动力年均增长1.32%,则2035年前的阶段,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会形成年均0.51个经济新增长点。

第三是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国计划经济中最严重的领域就是土地,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放开和盘活城乡各类土地,形成竞争性的市场。另外,农民创业、就业和置业应当使他们有土地要素的创业、就业和置业权。现在的情况是农村土地使用十分受限,农民在自家土地上建个猪场都不容易,还怎么创业?农村本来就没技术没资本,如果农民也无法与土地结合,还怎么形成生产力?经过我们的计算,如果城乡土地使用财产权放开交易,可盘活土地占上年总建设用地的年均增长率为2.46%,则土地要素配置体制改革可给经济带来年均0.67个新增长点。

改革的第三大重点是调水增地,实施调节水资源分布和开放未利用土地发展战略。中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低的。中国如果在关内和东北分别建设南水北调网和北水南调网,总计调水2000亿立方米,可增加7亿亩土地,其中1.50亿亩用于建设,5.50亿亩用于农业。我们计算,调水增地投入可获得年均0.47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潜能。

周天勇:前面已经强调二元体制国家由于体制扭曲造成体制性的要素剩余和资产剩余,导致产出损失。只有进行体制改革时,体制扭曲才能被纠正,经济潜能才能释放。如果我们对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识模糊而不能精准发力,或者改革得不到落实,开放不能持续,经济不可能中速及其以上增长,未来经济陷入自然低速增长区间的可能性极大,到时中国就是未富先老。经过我们的计算,如果不改革,中国2035年之前阶段的中位自然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左右。

如果推进改革开放,2035年之前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约为5.66%。其中,自然经济增长率为2.45%,占比43.29%;要素市场化改革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64%,占比28.98%;资产化改革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3%,占比19.96%;开放带来年均经济增长率为0.12%,占比2.12%;调水增地年均经济增长率为0.32%,占比5.65%。城乡土地和农村住宅要素市场化改革与资产化改革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81%,占比31.99%。

1684311299897587.jpg

中国银行美国地区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胡威在篇首致辞中称:“这份报告由美国中国总商会撰写完成,并得到了101家中国企业的参与和大力支持。这次调查提供了一手数据与分析,帮助各界更好地了解在美国运营中资企业的现状和他们在2022年所面临的挑战,并为中美两国在深化理解与合作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一些重要的数据值得关注。首先是中国在美企业面临盈利挑战。与202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只有42%的公司报告了收入实现同比增长;有24%的公司遭遇了超过20%的收入下降。35%的受访企业预计其美国业务收入在未来两年内将维持现状;19%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两年内收入将下降。在2022年,有更大比例的受访公司在美国的收入与前一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13%的受访企业收入下滑超过20%,24%的受访企业收入下滑在0%-20%之间。今年调研中收入实现增长的公司比例明显低于去年报告的调研结果,这值得担忧。与去年调研结果相比,预计收入出现下降的公司的总体比例增长了5%。相比2021年调研显示的严峻情形,2023年报告数据明显好转很多,但与5年前(2017年)经济和中美形势都更理想时的数据对比,仍然有明显差距。那时的宏观环境更为有利,没有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没有像当前的通货膨胀或利率方面的担忧。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看到恢复所带来的鼓舞,同时也要做好恢复所需要的周期可能相当漫长的准备。

有个亮点是多数中国企业对美国市场整体环境感到满意,并形成了各自的本土化战略,以最大程度实现业绩增长。超过80%的受访公司对美国商业环境的所有方面感到满意(或中立),58%的企业对美国在创新、技术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表示非常满意。虽然大多数受访公司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达到或完全达到了在美国投资的初衷,仍有约20%的公司认为他们美国业务的实际增长低于预期。有近50%的受访公司报告说,其在美国市场的盈利水平低于其中国母公司的盈利水平。客观讲,美国投资市场要素优势是全球一流的,这决定了它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是长期的、稳定的,从超八成的中国企业对美国的商业环境感到满意可以看出,中资企业对美国营商环境存在较高认同,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是可持续的。

中国的企业家对美国市场的新业务投资与2022年的数据相比差别不大,而且从2018年到2022年的市场表现看,中国企业在美新投业务总体稳定,在增量和存量上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这说明,在美中资企业在业务上处于一种稳定和较为成熟的状态。在盈利上,实现息税前利润率(EBIT)保持不变的企业占比34%,在2022年这一数据是25%,增加5%或以上的比重在2022年是19%,而2023年的调查结果是15%。这反映在美投资的中国企业获利的能力已经出现下降。

中国在美投资的企业,其母公司基本是国内各行业的头部。报告显示,企业在美开展业务的挑战包括:中美双边关系陷入僵局、通胀、美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中美经贸摩擦、美国对外国投资政策的不确定性、难以招留人才、高合规成本等。从2018年开始到去年,始终有三成左右的企业认为中美关系出现了中度恶化,而对中美关系的评价也导致在美投资企业这一庞大群体对中美双边关系预期偏向保守,认为中美关系出现显著改善的企业在近两年则完全消失。

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起初设置的目标均较为宏大,带着学习和完善企业组织、扩大市场等目标而展开投资。在受访企业中,三成的企业能够顺利达成目标,20%企业实现超过预定的目标,3%的企业超过原设目标,67%的企业认为业务和投资有增长,公司扩张了在美的业务和投资,而33%的企业认为无增长,只保持了业务的稳定。这表明在美的经营是具有挑战的,竞争是激烈的。

这次报告发布时间明显提前(去年在6月底)。而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在今年3月1日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中,过半数受访美商表示,中国已不再是其首要或前三大投资目的地,创该调查有史以来最大升幅。根据报告,多数美商不打算撤出中国市场,但他们对去年的营收和获利,中国的经济、投资和营商环境前景,甚至美中关系未来走势都弥漫着悲观情绪。对此,观察人士表示,随着两国地缘政治竞逐白热化,在华外企所面临的营商困境在未来5-10年很难好转。根据中国美国商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仅45%的受访美商将中国视为首要或前三大投资目的地,创该调查25年以来最大跌幅。换言之,不再优先投资中国或只将中国视为众多投资目的地之一的美商比例,已升至史上新高,总计55%。

在建议上,报告提出不要浪费每一个危机,要利用当前的市场低迷窗口期来加强和巩固企业内部能力;建立系统性的方法以提高投资组合扩张的成功率;在市场上,充分利用美国市场推进产品与服务创新;在技术上,拥抱全新的数字化工具;在地缘上,将整个北美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客观讲,这些建议都非常好。报告呈现的挑战十分明显,中国对美投资遇到了困难。但诚如胡威会长所言,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长一些,对比过去十年调查报告的结果,可以发现无论顺境或逆境,中国企业在适应美国市场并实现长足发展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韧性、积极的影响、充分的协同效应和持续的优化。如果把中国在美企业在2022年的经历放在历史长时段看,放在中美关系这一宏观大局看,其经历就是中美合作与冲突的折射,在美国的中资企业比国内的生产与贸易企业更能够体验到中美关系的复杂和波澜壮阔。

作为年度报告,也是中美双边经济分析重要的参考材料,采用样本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在美企业的经历和期待。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美国中国商会关注:一是在传播内容上可以更加丰富,即“PDF+”的形式,比如对一些重要的数据对比,采取诸如可视动图演示等;另外在金融、地产、制造、非必须品门类上,分别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话语等,均可较好地提升报告可读性。二是增加企业ESG层面的内容设计,因为这是对包括公司在内的组织最新的评价体系。三是尽可能扩大样本,因为在目前的设计中,100多个样本其代表性有点不足(去年报告的样本基数是111家,这次的样本少了十家),分配到各个行业也就30多家左右企业参与了问卷,这会削弱报告的分量。四是中国对美的农业投资可能是一个新的需要关注的热点议题。

与去年的报告相比,无论是篇幅的饱满感还是细节上看,今年的报告均出现了缩减。新的显著变化是新冠已经不构成企业对美投资的阻力,中美关系的波动和通胀成为主要障碍,无论是从宏观环境还是从美国商业环境看,挑战都可能常态化,而唯一确信的一点是,中国头部公司若要成为全球性公司,就不能回避对美投资。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商务部门、贸促会、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当对在美中国公司给予更多关注。(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王英良)




人物广角




风光两年被“除名” 孟羽童显然不是那个能挽救董明珠的人

【博览财经特稿】5月10日,“第二个董明珠”孟羽童离职冲上了热搜第一。原因是网友发现,曾经热闹过一阵的抖音账号“明珠羽童精选”悄悄改名为“格力明珠精选”,头像也由董明珠与孟羽童的合影,变成现在董明珠一人。该账号曾是董明珠为“接班人”孟羽童直播带货量身打造的。

一年半之前,孟羽童还被捧为“董明珠接班人”、“第二个董明珠”,怎么就辞职了呢?

5月10日网友发现曾经讨论度很高的抖音账号“明珠羽童精选”改名为“格力明珠精选”,头像也由董明珠与孟羽童的合影,变成现在董明珠一人。账号名字和头像改了,连账号里孟羽童出镜的大量视频都被删得一干二净,仿佛从来没有这个人一样。

根据名为“格力数科电商”微信公众号(认证主体为格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文章介绍,格力正在打造“格力数字科技直播基地”。直播基地的定位是:“开启格力产业带直播+短视频带货的新零售模式”。

作为格力除了董明珠最有名气、经验最丰富的主播,孟羽童正是大显身手,带新人一起共创事业的时候。此时传出离职确实让人不明所以。

难道是年轻人受不了工作压力选择抽身离去,还是曝光了公司的“压榨”,而被抛弃?或许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4月1日2023年董明珠直播首秀,当晚的搭档不是传出过“绯闻”的张兰,也不是孟羽童,而是在抖音上讲商业的张琦。4月5日晚,“孟羽童Morita”发布了一条视频,文案中写道:“今年第一次和老板一起直播……也是2023年我自己的第一场直播!”

4月7日,董明珠在直播中透露,孟羽童不再任职她的秘书,“因为她很幸运是一眼被我认识了,我是希望能把她培养起来,但她后来觉得自己更喜欢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那我说你先到直播去体验去。”话题#董明珠称孟羽童已不做秘书#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1684311473804332.jpg

倒是在微博,5月9日连发两条微博,其中一条写到:“我的人生信条: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这条微博已删除)

目前,孟羽童抖音粉丝192.9万,小红书粉丝120.3万,微博粉丝23万,已经初步具备了网红的粉丝条件。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孟羽童在被董明珠提携之前,曾是著名MCN机构“无忧传媒”的签约红人。

董明珠“导演”,“应届毕业生天花板”演绎高光时刻

此言一出震惊网络,孟羽童大火,其抖音账号三天涨粉超过80万。尽管孟羽童通过微博作出回应,所谓“第二个董明珠”的称谓,她表示内心非常惶恐:“董明珠的成功不可复制,没人可以成为第二个董明珠,老板是想给年轻人更多平台和机会。”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李国庆一点不给董明珠面子,一次直播中他直言:“这是一场炒作,目的是为了直播带货,孵化自己的网红。”

随后格力还在抖音、快手上注册名为“明珠羽童精选”的账号,然后就是直播带货。看得出来,这是专门为孟羽童打造的,账号前期只围绕孟羽童一人进行,所有商品也都由她来介绍。孟羽童“工具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网友的另一种说法是,能被大佬“利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能力。

另外,她民族舞过了10级,参加过《一站到底》等多档综艺节目,还曾经在阿里巴巴、网易和联合利华等公司实习,是网友眼里的“应届毕业生天花板”。2021年4月,孟羽童参加了职场类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应聘格力市场营销的岗位。

董明珠后来评价这次跳舞,认为一个敢于在面试场合跳舞的人很有个性:“我就是要这样的人,这才是最有价值的。”2021年9月,孟羽童入职格力,后来就有了“第二个董明珠”的故事。

职场里没有完不成老板任务的接班人

尽管董小姐嘴很硬,但数据很“打脸”。根据2022年财报,格力电器总营收为1902亿元,与老对手“美的”的3457亿差距很远。

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5月5日上午又传出消息,董明珠持有格力电器的1150万股股权被冻结,再度引起股价震荡。不过,当天晚间,格力电器迅速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的更正公告将“冻结”,更正为“质押”。

董明珠并非什么都没做。她2012年便开始对格力进行多元化探索,涉及方向包括现在一些热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手机、物联网设备,甚至预制菜。但说实话,以上的新方向效果并不明显,肯定也不是董明珠想要的。

卖空调需要销售,不过格力空调控赖以为生的“渠道”也发生了问题。2006年格力进行股权改制,向经销商团队成立的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转让了10%的格力电器股份。依靠3万多家线下经销商,格力成为国内“基础”最好家电巨头之一。

董明珠现在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急需线上销售发力。孟羽童显然不是那个能挽救董明珠的人。根据媒体报道,从2021年11月爆红到2022年5月,孟羽童直播间的带货成绩仅为395.4万。另外,网友对她在视频中的发型、手势、音乐、话术、造型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见。

此后“明珠羽童精选”账号出现了多位新人主播,孟羽童上直播间的频率和时长大大减少。当时董明珠给的理由是,孟羽童是她的秘书,直播带货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尝试。

1684311499950845.jpg

孟羽童在格力的结局,或许从她被捧为“第二个董明珠”的那一刻,已经被写好了剧本。职场里没有完不成老板“任务”的接班人。(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baguanvpindao) 作者:黄沐逍)




社会热点




“批量辞职”传言背后 销量狂飙后比亚迪似快卷不动了

【博览财经特稿】近段时间,关于比亚迪“停工”的传言不断。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陆续爆出,比亚迪的长沙工厂和广东汕尾工厂部分流水线已经停工,并且陆续有工厂员工晒出因调休变多导致工资减少的工资单。

随后,针对“离职名额已满”“批量辞职”等传闻,比亚迪回应多家媒体称,与事实不符。目前,长沙园区人员招聘工作正常进行。

汽车行业从业者大成(化名)表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现阶段到了汽车行业的淡季,另一方面是由于居民消费处于观望阶段,再加上前段时间燃油车集体降价,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增长疲软。最重要的是,比亚迪过去两年扩张太快,导致库存积压,今年不得不放缓生产节奏,给经销商时间消库存。比亚迪这两年建的厂太多了,产量上去了,产能过剩,不放假还能怎么搞?

对于车企来说,今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即便是曾经一骑绝尘的比亚迪也不例外。此前曾报道,在温州的一座“汽车坟场”里,除了废旧汽车,还有不少新面孔——100多辆全新的比亚迪汽车、20多辆长安深蓝SL03、10余辆欧拉等热门新能源车。

4月7日,联系温州比亚迪海洋网门店,对方称现在都有现车,提车不用等,宋PLUS车型能优惠6800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王朝网发起一波降价,秦、汉等部分车型给出上万元价格优惠。很快,比亚迪海洋网也进行了跟进,4月10日,比亚迪海豹开启了最高3.1万综合降价补贴,包含1.5万降价幅度,贴息1万以及6000元置换补贴。

按照比亚迪的扩张节奏,过去两年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疯狂生产,但到了今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取消,3月燃油车降价影响到了比亚迪的库存,推动降价政策提前到来。

但从销量来看,今年前三个月,比亚迪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到了55.2万,仍然一骑绝尘。对于比亚迪的销量数据,大成解释:“主要是销售数据滞后,因为大多车企库存都是先卖给经销商,由经销商再卖到消费者手里,但是卖到经销商这部分订单也是算到比亚迪的销量数据上,至于经销商卖得好不好,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反映到市场中来。”

经历销量狂飙后,比亚迪似乎也快卷不动了。如果仅从销量数据看,比亚迪屡屡打破自己保持的新能源车月销量纪录。比亚迪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今年1-3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15.13万、19.37万、20.71万。

考虑到比亚迪在全国有数以千计的经销商,把这些经销商的库存相加,就容易造成销量数据与真实销量之间的缺口。而从行业惯例看,上险数被认为更能真实反映汽车的实际销量。“车子卖出去后,就必须买保险,否则不能上牌,甚至连临牌都打印不了。”浙江一车险理赔员表示。

从数据回归现实,近期,在短视频平台上,多地用户拍摄到当地大量比亚迪汽车库存积压的情况。一用户在视频中称,在当地一栋烂尾楼里,停着大量比亚迪现车,不少车因停放时间过久,已经积了灰,数量最多的是秦PLUS、宋PLUS和海豚。

一位在多家车企担任过销售的汽车资深从业人士称,比亚迪去年产能上升很猛,车造得多了,今年销售确实有压力。但他表示:“热门车还是要等几天才能有货。”

不过面对后市,他认为会受到降价的影响:“预计接下来两个月,市场会比较低迷,主要是受价格战影响,很多消费者缺少购买信心,选择持币观望。”

每年的上海车展都能吸引全世界车企的目光,在今年展出的1500余辆整车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一半。从公开报道看,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等跨国汽车巨头高管组团来上海,近距离感受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脉动。

根据市场渗透率理论,当渗透率达到40-50%时,行业进入到整合期,增速下降,经营不力的厂家或将面临出清压力,行业内卷压力增大。

反映在数据上,体现为销量的低迷。从各造车新势力公布的4月周度销量看,除理想周均销量能达近6000辆外,极氪、蔚来、小鹏、问界等一线品牌周均销量不足2000辆,部分二三线品牌周均销量只有几百台。

近年来,在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冲击下,合资品牌市场被不断蚕食,其新能源车渗透率在3月仅有5.3%,还处于初创期,之后是否会成为新能源车下一阶段增长点?

例如,丰田bZ3车型由比亚迪代工,尺寸、配置与比亚迪秦PLUS接近,售价较后者高1-2万元。

进入2023年,新能源车库存并没有缓解的迹象。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车零售量约148万辆,上险辆约122万辆,增加约26万辆库存。在消费者关注燃油车是否会因国6B而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压力时,新能源车去库存也已提上了日程。(来源:豹变(ID:baobiannews) 作者:朱晓宇、陈法善 编辑:刘杨)





全世界都在啃老 反映出多个社会问题

【博览财经特稿】目前,全球“啃老族”比例越来越高,国内“啃老”尤其是“隐性啃老”的青年群体也不在少数,而这背后也反映了国内经济尚待完全复苏、青年失业率较高、工作与生活等各类成本与压力加剧等问题。

全世界都在啃老

将未就业、未接受教育或培训,靠父母供养的青年群体视为“啃老族”,该文章指出全球范围内的“啃老族”比例已经上涨到了20%以上,达到了近20年来未有的“高度”。该文章甚至表明,全球32%的年轻女性为啃老族,而年轻男性则是近15%,南亚地区的情况更显严峻,年轻女性为啃老族的比例达到了53%,年轻男性则为6%左右。

全球趋势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平均近16%的18至24岁的青少年就为尼特族,智利、哥伦比亚、意大利、土耳其以及哥斯达黎加国家的尼特族比例还超过了25%。

其中,日本作为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啃老现象也较为突出,早在2016年之际,在与父母同居的158万人中,就有近31万人依赖父母养活自己。即使是作为发达的超级大国,美国2021年第一季度也有近380万年龄介于20岁到24岁的尼特族“闲赋在家”。

我国目前网传的啃老人数也不少,在近年来的新闻中,青年群体啃老的选择与现象更是突出。

在我国,那些放弃就业而闲赋在家,纯粹靠父母供养的“显性啃老”青年数量并不少,但由于这类啃老需要家庭具备较为充裕的资金作支持,比例倒是比西方发达国家低,但国内那些由于各种压力而向老一辈寻求包括金钱、育儿照料等在内的各种支持的“隐性啃老”群体却不在少数,其“啃老”内容多且阶段还不短。

失业、压力大等社会问题都在助长“啃老”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但伴随着越来越多学生从高校毕业走向社会,近年来的青年失业率也有所上升。从全国每月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来看,2021年该指标数值位于12.7%-16.2%之间,2022年该数值则介于15.3%-19.9%之间,失业率进一步升高。

1684311664179981.jpg

在如此高的失业率下,也就不乏一些青年群体顺势“躺平”,或许选择休息一年考个研究生,亦或者先得过且过,最后“继承家业”。

这样的“隐性啃老”在国内并不少见,一个原因在于如今的婚恋成本、购房成本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与自身承受能力,也在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作压力也进一步加剧。

当然,在不少青年选择“啃老”背后,也离不开老一辈的“自愿奉献”。即使面对孩子一直闲赋在家、无所事事时,一些家长除了不断唠叨,以期望孩子能主动改变现状外,也会由于“心太软”而继续照顾着青年的吃喝拉撒,部分家长还会有着作为爸妈,一辈子养着孩子也行的观念。

这些都给了青年啃老的机会。当然,或许外界不少人看来,逃避工作与社会而选择啃老是可耻的,但有些人或许还真发现“逃避可耻但是有用”。

在全球啃老愈发严重的情况下,不少国家都对此表示担忧。如美国彭博新闻社曾表示,虽然过去疫情下低就业率导致了“啃老族”比例上升,但背后也离不开年轻人的懒惰,其表示这些“躺平”的青年群体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啃老族”比例的提高甚至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而对于啃老族比例不小的韩国,一些分析也认为若越来越多的青年不愿就业,市场劳动力的减少就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并有可能致使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此外,随着啃老族人数的增多,躺平摆烂、反婚反育等社会问题有可能愈发严重。对不少单身且啃老的青年群体而言,由于父母能够给予自身经济及生活保障,容易削弱青年个人独立生存、承担责任的能力;在婚恋成本上涨、压力倍增的时代,青年“啃老”的选择也会削弱他们生儿育女的意愿。

不过,这样的选择也存在不小风险。由于许多青年在长时间的啃老下已习惯舒适的、压力小的生活,一旦老一辈退休、家庭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意外时,这些青年群体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之前以依赖父母生存的方式难以为继,后续如何维持生活也难以预料,甚至有可能产生社会悲剧。

如此,以往的双向代际互惠逐步变成了父辈对子代的单向输出,加上不少地方尤其是农村养老制度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晚年时期的生活并不如人意。

改变这一状况,个人、家庭、社会都需要时间

但对许多尼特族青年而言,啃老的选择往往容易使他们错过“社会时钟”下的就业及成家立业机会,可能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较差的精神状态、较大的社会排斥等。

但“逆社会时钟”的选择无疑需要更大的勇气,加上社会一贯现象的存在如中年事业受阻或难以更换工作此类中年危机等,“逆社会时钟”的选择不一定能为自身乃至家庭带来足够的保障。或说,在“逆社会时钟”下取得成功的“幸运儿”并不多,更多的人在此类选择下最终面临人生的失败。

当然,父辈对子代一直的自我奉献与支持,也给予了越来越多青年啃老的机会。若这些父辈能进一步正视起子代未来的长远发展,意识到“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将其对子代单向的无条件的支持转为有条件的代际帮扶,尽量不给子代创造不劳而获的机会,逐步缓解单向代际扶持问题乃至恢复代际双向互惠的秩序,或许更有利于帮助青年摆脱啃老的选择或削弱啃老的意愿。

总的来说,国内单身青年直接摆烂、一辈子啃老尚且还需要原生家庭有不少的财富进行支撑,但诸如结婚啃老、买房啃老、育娃啃老的群体却不在少数,这些隐性啃老的比例更高,造成的代际互惠失衡也有可能更为严峻。

不过,随着社会各类成本的上升,这样的隐性啃老似乎难以避免,也愈发成为常态。或许目前能够希望的便是青年一辈更自觉一些,付诸更多的努力承担起“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再期望一下经济实现复苏、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各类社会压力能够减小一些。(来源:非凡油条 作者:小笼包)




形势分析




房地产半死不活了 展期和债务重组成出险房企的突破口

【博览财经特稿】2023年3月恒大发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以“新债换旧债+债转股”的方式重组191.48亿美元债,目前境内逾期债务达到6920亿元。债务重组的推动下,佳兆业、景瑞控股、融创中国陆续复牌。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三道红线打破房企高周转模式,房企被迫去杠杆,融资渠道受限催化房企债务违约,2022年房企陷入“黑铁时代”,展期和债务重组成为出险房企的突破口。

2023年3月22日恒大集团公布了一份长达201页的文件,内容正是超过190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这距离恒大启动境外债务重组已过去15个月,重组方案推出时间也经历多次延后。

关于境外债务,恒大需要偿还的美元债达到191.48亿美元,也就是1300多亿人民币,恒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重组。第一种方式是新债换旧债,也就是债务展期。债权人可按其可获偿金额1:1的转换比率获得恒大发行的新票据,期限为10-12年,年息为2%-7.5%,且从第四年才开始付利息。第二种方式是新债和债转股结合。新债期限为5-9年,剩余债务转换为恒大集团持有的恒大物业、恒大汽车的股票。

相比之下,恒大物业资产较优,每年的回血量预计为32.5亿元到42.5亿元。然而,中国恒大2022年3月曾发布公告称恒大物业134亿元存款已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随后恒大物业停牌至今。

这份重组方案下,恒大在2027年之前不需要为债务支付任何现金,却得到了84%境外债权人的同意。这主要是因为恒大进入破产清算的话,债权人的预计回收率仅2%-9%,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债权人只能拿回不够一年的票面利息。

从债务重组方案,我们可以看到恒大的债务现状。截至2021年末,恒大总资产1.7万亿,总负债1.9万亿,明显已资不抵债。此外,恒大的大部分债务在境内。截至2022年12月31日境内有息负债逾期金额达到约2084亿元,境内商业承兑汇票逾期金额达到约3263亿元,境内或有债务逾期金额达到约1573亿元,合计6920亿元。

然而,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恒大还接手了子公司的债务,显然已经“虱子多了不痒,账多了不愁”。2023年4月24日,恒大汽车将旗下47个恒大养生谷项目卖给中国恒大,作价2元人民币。中国恒大将以承接这些项目约247.89亿元的负债为交易代价。

房企陷黑铁时代超一年,股市再现生机?

融创股票大涨的原因,主要是5月4日晚间,融创中国披露境外债务重组的最新进展,占现有债务约85%的同意债权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

融创停牌的这一年时间里,地产股普遍大跌。数据显示,2022年60家港股房企中53家出现市值下跌,截至2022年底的平均市值为215亿港元,比当年初整体下降23%。

“黑铁时代”意味着市场萎缩、房企分化日渐明显、土地红利不再、利润下行,房企需要解决过去累积下来的运营、融资等问题,发展新商业模式。

房企现状早在过去就有预示。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多次重大会议提及“房住不炒”,这逐渐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

进入2023年以来,债务违约现象仍在持续,但出险企业的债务重组进程也明显增速。3月10日,佳兆业停牌近一年后复牌,成为2023年首家复牌的出险房企。4月12日融创复牌,是继佳兆业和景瑞控股之后复牌的第三家房企。4月14日,有消息称花样年40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已有75%债权的投资人签署了同意书。

目前来看,债务重组和复牌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但房企脱险的关键在于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这至少需要3-5年的恢复期。

此轮房企债务危机的分水岭在于2020年。2020年以前,融资管控聚焦在土地前融业务,房企只能通过自有资金或销售回款拍地。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2020年5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房企重要融资渠道的信托贷款及非标融资造成巨大冲击。

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于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将碧桂园、恒大、万科等12家房企纳入“三道红线”试点,旨在加强房企资金管控,降低地产公司杠杆率水平。

原来高周转模式下,房企虽有高债务,但只要通过拿地贷款或者借新还旧来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但红色档房企唯一融资路径只有快速卖房,用销售回款偿还债务。

1684312010627761.jpg

同年7月,多地爆发停工断贷,“烂尾楼”登上微博热搜,土地市场急速下滑。在此背景下,政策逐渐回暖,优质房企融资环境得到边际改善。

然而,地产信用已经收缩,陷入债务螺旋,房企资金压力仍在加剧。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14.9万亿元,较2021年20.1万亿元,减少5.2万亿元。

起底房企债务现状,展期和重组是主流

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境内债券市场有24家房企宣布展期,涉及规模超过1300亿元。

结合国内外情况来看,2022年房企债务违约或展期已超5000亿人民币,且2023年接近9600亿人民币到期。

展期方面,恒大、融创、世茂、金科、富力等规模房企均有多笔债券调整了本息兑付方案,通过债券持有人会议投票审议通过,展期时间短则6个月、长至2年。但逐步展期已难解燃眉之急,越来越多的出险房企选择整体债务重组来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政策利好下市场预期改善,促进房企整体债务重组。2022年下半年富力地产开启整体债务重组,成功展期10笔美元债和8笔境内公司债券,总计约467亿元,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境内外债券全部整体展期的房企。随后,绿地控股、龙光集团、融创中国、华夏幸福也相继完成境内或境外债务整体重组。

债权人对整体债务重组仍然保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境外债务重组,通过难度普遍较高,企业需经历较长时间的方案调整与协商。以龙光集团为例,龙光于2022年8月发布公告暂停支付5笔境外美元优先票据到期的利息,并开启境外债整体重组的谈判,但至今未与债权人达成一致,目前仍在调整重组方案。

债转股可以实质性减少负债,降低杠杆,但所转股权不一定是优质股权,债权人不一定能接受。股权转让就是通过股权转让收入冲抵债权,然而买方市场下接盘不确定性大,且折价高。

尽管整体债务重组比逐笔展期更能缓解燃眉之急,但房企的“复活”关键在于销售回款。出险房企仍应以保交付为主要目标,积极营销、促进销售去化及现金回笼,修复基本盘。(来源:非凡油条 作者豆沙包)




社会透视




直播电商两超多强格局成形 出现阶层固化是必然结果

【博览财经特稿】2021年底,中国带货能力最强的电商主播因偷逃税被罚、停播。之后一年里,直播电商规模增长了8000亿元,但平台、环境和直播公司没有再开放类似的空间,让第三个“超级个体”诞生。

过去一年也有不少主播崛起,但销售规模至今都比两个超级主播低一个数量级。直播电商两超多强格局已经成形,难以跨越。

去年下半年,整个东方甄选GMV为48亿元。尽管又入驻了淘宝直播,并推出了自己的购物应用,东方甄选也没有幻想指数级增长,目标今年上半年GMV达到50亿元。

2022年,李佳琦、辛巴所属直播机构GMV各增长上百亿元,远远甩开其他竞争对手。谦寻在淘宝直播推出了“蜜蜂惊喜社”、“蜜蜂欢乐社”、“蜜蜂心愿社”这三个直播间,但三社之和去年只有60多亿元,位列第二梯队,和罗永浩创办的直播机构交个朋友大致在一个数量级。遥望网络去年直播电商交易额150亿元,来自贾乃亮、瑜大公子、李宣卓等多个主播。

直播电商模式成熟后,大平台不再愿意扶持出下一个超级主播。辛巴家族在2019年为快手贡献了1/4的直播电商交易额,去年下滑到1/10以下。2020年李佳琦、薇娅在淘宝直播交易额中占比约13%,去年下降到9%。

过去三年,直播电商是个神奇的财富跃迁机会,超级头部主播不仅形成了个人品牌,更用巨大的流量杠杆带动了不少产品成为品牌。而随着整个行业增速放缓,杠杆效应减弱,个人跃迁的窗口也在快速关闭。

2022年,中国电商销售额增长止步。疫情推动下,直播电商行业还在快速扩张,但也逐渐放缓了增速。根据信达证券测算,2020年直播电商行业增速为197%,2022年下滑到42%。

李佳琦在去年经历停播、复播以后,去年“双十一”、“双十二” 期间,美腕“所有女生”、“所有女生的衣橱”先后上线,李佳琦的直播时间也从原来的每天5-6小时缩短到3-4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助播在介绍产品。

运营近半年时间,美腕的两个直播间关注者各有一两百万人,“所有女生”每天下午累计观看量大约在200万人,在淘宝直播中只算得上是个中腰部主播。

一位行业人士分析,淘宝直播超过一半的流量都集中在晚上,主打下午场的“所有女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爆发式增长;且服饰是淘宝直播的强势品类,竞争尤其激烈,目前“所有女生的衣橱”在选品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明确特点。

1684312183670622.jpg

失去超级主播后,谦寻让擅长不同品类的主播组合成一个团队。运营一年后,“蜜蜂惊喜社”已经有718万关注者,已经算是新一批淘宝直播间里的头部。

谦寻在抖音推出了琦儿直播间,琦儿曾经是薇娅的助播,据果集飞瓜数据,琦儿直播间今年3月成交额在250万-500万元之间,位于达人榜第四。

谦寻还成立了海外直播团队,由王斯(花名:古默)负责。2019年成为薇娅经纪人之前,王斯曾负责淘宝直播。去年谦寻曾短暂尝试在YouTube平台在北美地区开直播卖货,但不论北美互联网用户还是YouTube平台,都没有跟着直播买东西的习惯。接下来谦寻将尝试在东南亚多个国家直播,通过YouTube、TikTok等平台,主要售卖海外物流较为成熟的品牌产品。

直播电商行业早期,交易额大多都来自达人直播。一位抖音电商早期人士称,到了2020年,达人直播和商家店播成交额各占大约 50%——当时抖音电商的两大强势品类玉石珠宝、服装鞋帽大多都是店铺自播。

几位超级主播让抖音、快手、淘宝的用户养成看直播购物的习惯,但直播平台更想推动店铺自播。店铺自己运营直播,能以更加长期、稳定的心态经营,而不是卖假冒伪劣货品,赚了快钱就走;大量店铺自己直播,也就需要购买更多流量,这意味着平台会有更多的广告收入。

品牌希望自己控制商品定价,达人直播往往会要求商家给最低折扣,甚至可能影响到天猫、京东等自营店铺的销售。如果是商家自播,价格则可以比达人直播高出10%-30%。

老金磨方去年“双十一”期间销售额在抖音平台滋补养生丸类排第一。这家公司从2021年开始在抖音做企业自播,第一场抖音直播前5分钟就卖出了20万元商品,以往需要在聚划算投放2天-3天才能达到。它的渠道事业部总监谢奕杰说,去年这家公司直播销售额约40%来自店播,今年要进一步提升。

头部主播们应对这一挑战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继续加强自己作为超级头部的地位,例如美腕,布局更多品类直播间,不涉足过多供应链业务。另一种就是自己成为品牌,例如辛选集团旗下的HOLAX、谦寻旗下的锋味派、东方甄选的自营品牌。

超级头部主播希望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个主播,还可以是个新渠道、新品牌,直播机构也希望这个生意能够不再仅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个平台。只要他们仍能安全保持自己的地位,都还有尝试的机会,而对于 “两超多强” 格局外的中小主播而言,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1684312195335519.jpg
1684312170431267.jpg
1684312023436282.jpg
1684311997188597.jpg
1684311985995827.jpg
1684311972675123.jpg
1684311650717474.jpg
1684311801859100.jpg
1684311484154737.jpg
1684311459524033.jpg
1684311237663473.jpg
1684311194310562.jpg
1684311161357153.jpg
1684311145157898.jpg
168431088449346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 晋ICP备19002725号 )

晋ICP备19002725号

GMT+8, 2024-3-29 16:34 , Processed in 0.0820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21-2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