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引进外资面临新挑战

[复制链接]
引进外资面临新挑战 外企不愿放弃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

【博览财经特稿】“对中国重申扩大开放感到非常鼓舞、兴奋”。3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友邦保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表示。

在3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方晋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再次走到一个关键点,在这个关键时刻召开年会,向国际企业界介绍中国的最新政策主张,请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建议。更重要的是把他们请到中国、北京来看看,现在中国的发展与他们的想象是不是一致的,请他们来看看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期待他们能够将对中国最新的认知传递给自己的国家。”

过去三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大国博弈加剧,这些世界底层逻辑的改变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外资企业对这些变化最为敏感,受冲击也最大。

除了疫情,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结构性和周期性的障碍,高速增长的时期可能终结,外资企业担心未来投资中国的回报率会降低。此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趋势也让外企投资中国有了更多担忧。“总之,成本上升、风险上升以及未来可能投资回报率下降,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企业的CEO更难说服公司的董事会加大对华投资。”克雷格·艾伦说。

当前,外企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哪些建议?外企最担忧的是什么?在全力拼经济的2023年,中国如何稳住外资?论坛上,外企和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对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建议,中国政府人员及专家学者也做出了回应。

克雷格·艾伦对论坛上各界非常开放坦诚的态度感到备受鼓舞。因此他也向中国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出五点建议:第一,需要更透明的监管,尤其在数据、隐私方面的法律执行;第二,需要更透明的国际规则,尤其是工业发展政策方面,包括技术、科技领域的补贴,各国企业应该得到平等地对待;第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应该公平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民营企业发展良好,外企也会良好发展;第四,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取得更多进展;第五,需要更透明、更公平的政府采购机制,在医疗领域,创新的定价机制可以更好地让外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

克雷格·艾伦特别提到,当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竞争时并不是特别公平、平等。如果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可以为中国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当前投资没有完全进入到中国生产力效率最高的部分,资本的配置效率还比较低,希望政府能够推动这方面的改变。

“德企需要一个更加透明和清晰的法律框架。”去年底,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晏思(Jens Hildebrandt)就恢复德企商业信心的问题向中国提出建言时表示,中国需要为在华的德国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即将出台的公共采购法,要求公平公正地对待中国和德国企业。

在与多家外资企业的交流中发现,谈到对营商环境的建议,企业一致提到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的期待,相比于税收、土地、补贴等各类优惠政策,企业对政策的确定性最为关切。“政策的不确定性是企业最大的风险。”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芮晔平也表示,当前税收等优惠政策并不是外资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企业当下最关心的是能够有稳定的发展预期。

“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看企业,看企业的感受。”针对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提出的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也给出了回应。

此前,瑞信证券(中国)董事长胡知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政策出台前,有关部门可广泛展开相关意见征求工作,增强监管政策的前瞻性、透明度和代表性;政策出台后,权威部门可及时进行政策解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有助于提高整体预期管理水平。

在调研时也了解到,很多企业家表示对目前的制度和企业的诉求没有特别好的对接,建议下一步应该多听听企业家的意见再调整制度。

1681288024700806.jpg

马骏还建议,在鼓励创新和市场采购方面平等对待内外资。比如外资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技术中性问题,要对不同路线的新技术公平对待,不要厚此薄彼,要让不同的技术都可以在中国市场公平竞争。

完善制度,扩大规则,公平对待,这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江小涓等多位专家表示,过去40多年中国属于政策型开放,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在国内产业竞争力弱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渐进式的开放不会对国内带来突然冲击,但是不断变化的政策,也给国内外投资者带来长期预期的不稳定。当前,中国有条件转向制度型开放。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工具最大的特点是建立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开放体制,对加强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尤为重要。

尽管有担忧、有迷茫,但论坛上的外资企业依旧对投资中国充满信心。外资企业并不愿意放弃中国这个规模巨大的市场。

据了解,去年6月23日,宝马集团在沈阳的第三座整车工厂华晨宝马里达(Lydia)工厂正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达150亿元,项目的落成标志着自2010年以来华晨宝马对沈阳生产基地约830亿元投资落地,而中国沈阳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齐普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全球性的机会。宝马与长城汽车各出资50%共建的合资企业光束汽车正体现了这一点:双方优势互补,产品则同时瞄准了中国和国际两个市场。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也意识到,参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能够带来巨大的商机。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Jean-PascalTricoire)表示,施耐德电气是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也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长期践行者。当前,中国很多行业都在加快数字化、低碳化转型,这让企业看到了大量市场机遇,给企业拓展了成长空间。施耐德电气将继续强化“中国中心”,增强创新和协作优势,继续开发、推广前沿数字化技术,赋能更多产业共同加快实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多位外资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尽管当前全球产业链朝着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方向重构,部分外资企业陆续将生产链迁出中国。但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最齐全的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目前还难以替代,中国产业链的韧性对外资企业有着巨大吸引力。

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充满信心。“下一个中国还是在中国。”论坛上,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Joe Ngai)表示,在过去的10年、20年大家都享受、经历了中国的红利,大家都赚到钱了,都做到规模了。今年我到任何一个国家大家都在问,下一个中国在什么地方?显然,下一个中国还是在中国。

赵国华也表示,中国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更多创新与合作,其中中国的“双碳”目标将为国内外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会进一步释放中国市场潜力与红利,外资企业可以更好地发挥价值。

“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可以放长线钓大鱼。”论坛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将继续扩大市场准入,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来源:《财经》 作者: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国际银行业动荡深层次原因 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风险冲击值得关注

【博览财经特稿】在2023年3月之前,本轮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集体加息缩表的负面冲击,主要体现在部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相继爆发由短期资本外流而导致的金融危机方面。

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的表现

硅谷银行虽然只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商业银行,但具有极其鲜明的经营风格。它主要服务于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主要存款来自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早期科技创新企业,并与后者构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共生关系。硅谷银行将传统的单一信贷服务模式,升级为“股权投资+信贷”的投贷联动模式。硅谷银行针对投资机构所投资企业进行客户拓展,实行“地缘获客”与“跟随发展”模式,将网点设置在投资机构密集区域,以便为后者提供及时服务。此外,硅谷银行还通过其子公司硅谷资本,广泛投资业内知名投资机构旗下的风险投资基金,由此接触到大量优秀企业与创业者。

硅谷银行破产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美联储从2022年3月起开启新一轮加息缩表周期,美国长期利率快速攀升,导致硅谷银行持有的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出现巨大的账面损失。不过,由于硅谷银行主要采用持有到期方式来为债券计价,如非必要,硅谷银行本来可以不披露上述损失的。

首先,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以及移动互联网融资周期的下行,美国风险投资资金的新投资规模明显下降,导致科技创新企业不得不开始消耗自有资金,这导致硅谷银行负债方(科创企业存款)迅速收缩。

再次,硅谷银行披露的交易损失让其储户产生了不好的联想。后者担心,硅谷银行持有的大量债券投资均遭遇严重账面亏损,如果不尽快把存款提取出来,存款就可能不能足额取出。因此,大量储户集中到硅谷银行提现,这就产生了经典的银行挤兑(Bank Run)现象。例如,仅在硅谷银行破产倒闭前一天,储户就从该行提取了约420亿美元存款。而一旦大规模银行挤兑现象发生,硅谷银行破产倒闭就难以避免。

一方面,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不仅仅是孤立案例,它暴露出美国若干中小商业银行的共同隐患,也即均存在典型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且资产方大量投资于美国各类高等级信用债券。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导致这些中小银行相关投资出现大量账面亏损,一旦这些亏损变现,大量中小银行都会面临资本金大幅缩水甚至归零的窘境。因此,如果不救助硅谷银行,储户与投资者将会怀疑其他中小银行可能卷入危机,从而开始大规模挤提与做空。这可能引发新一轮美国中小银行危机。此外,最近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高达4.75%-5.0%,隔夜拆借利率上升导致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水涨船高,美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面临存款流失的冲击。

另一方面,硅谷银行在美国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企业融资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听任硅谷银行破产倒闭,可能对美国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企业发展造成巨大打击。美国政府不会放任金融震荡威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硅谷银行破产倒闭已经对美国风险投资体系与科技创新企业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危机的爆发可能会使美国监管机构对类似于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施加更严格的监管,而监管强化可能导致美国科技初创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下降与成本抬升。然而,考虑到风险投资与科创企业是美国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预计美国监管机构不会对风险投融资体系下重手,监管调整也仅仅是让该体系变得更可持续。

美国政府对硅谷银行的救助以及美联储出台的BTFP计划,有助于遏制美国国内银行业危机的蔓延。不过,从3月中旬起,欧洲银行业开始爆发危机,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CS)则处于危机的风口浪尖。瑞士信贷爆发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该行在2023年3月14日宣布,其在2021年与2022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存在重大缺陷,由此引发了市场的疑虑与做空。

考虑到瑞士信贷管理资产规模高达1.6万亿美元,属于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以及瑞士第二大商业银行,瑞士政府选择对瑞士信贷进行了救助。首先,瑞士中央银行(Swiss National Bank,SNB)宣布对瑞士信贷提供了最高500亿瑞郎的贷款。其次,瑞士政府施压瑞士银行(United Bank of Switzerland,UBS)以30亿瑞郎的代价收购了瑞士信贷。

自身发行的AT1债券被做空,是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DB)卷入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的直接原因。2023年3月下旬,德意志银行面临AT1债券被做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Risk Swap,CDS)息差快速攀升、公司股价显著下跌的挑战。除AT1债券被做空之外,德意志银行之所以被卷入动荡,还有额外两个原因。其一,德意志银行持有美国商业房地产投资组合约168亿美元,而目前美国商业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很大(任泽平,2023a)。其二,德意志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例如,2016年,德意志银行美国分部未能通过美联储组织的压力测试,被认为是可能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系统性风险的最危险银行之一。

本轮国际银行业动荡的深层次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当美联储步入连续加息周期,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例如19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与拉美债务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5年墨西哥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2001年阿根廷危机)、2007-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与2010 -2012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3-2015年的Taper Tantrum动荡,以及本次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从2022年3月美联储开启本次加息周期至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黎巴嫩、土耳其、埃及、加纳、阿根廷等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已经爆发了由短期资本外流加剧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本币贬值、外债负担加剧、国内资产价格下跌)。以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为分水岭,在硅谷银行破产之前,本轮全球金融震荡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外围国家,而在硅谷银行破产之后,包括美国与欧盟在内的核心国家开始面临金融市场动荡与金融机构危机。随着金融震荡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外围向核心扩散,本轮金融震荡对全球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将会越来越明显。

本轮全球银行业动荡的深层次原因之二,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部分商业银行的监管并未得到实质性强化,或者先收紧之后又明显放松,导致这些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尤其是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明显隐患。

另一方面,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在2018年之后明显放松,从而酿成新的风险隐患。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资产规模超过50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必须接受压力测试、更高的资本要求和其他旨在降低风险的“强化审慎标准”。而在2018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经济增长、放松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案》(Economic Growth, Regulatory Relief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该法案的第401条基本上取消了资产规模在500亿至1000亿美元之间的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并放松了对资产规模在100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的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这就意味着,特朗普签署的新法案将硅谷银行之类的中小商业银行从严格的后危机监管中“解放”出来,并降低了它们的监管合规成本。

本轮欧美银行业动荡是刚刚开始还是行将结束?基于三方面理由,笔者不是特别乐观:

尽管在近期的金融震荡中,全球金融条件明显收紧,事实上也发挥了类似于加息的效果,但由于目前美国国内通胀依然处于高位,且具有较强粘性(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服务、房租与薪资成本),美联储本轮加息恐怕还没有结束。在今年3月加息25个基点之后,美联储仍有1-2次加息、每次25个基点的可能性。此外,即使美联储停止加息,在通货膨胀明显回落之前,美联储不会很快转为降息。这意味着,联邦基金利率将在5%左右保持较长的时间。如此高的基准利率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调整,进而继续引发金融风险。

第三,目前全球经济增速下行趋势愈发明显,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金融动荡可能与经济衰退、地缘冲突相互交织、相互强化,而最终实体经济与国际局势的恶化又会反过来冲击金融市场信心。换言之,经济衰退、金融动荡与政治冲突三者之间可能出现正反馈循环,以至于酿成更大规模的危机。

迄今为止,本轮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冲击较为有限,但以下几方面的风险值得关注:

其次,美国国债与MBS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既给欧美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账面损失,也会给我国重仓持有上述资产的机构造成规模较大的账面亏损。例如,在2022年,中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下降了1732亿美元,但同期内中国投资者净出售美国国债仅为126亿美元,这意味着两者之差的1606亿美元,除了一部分国债持有到期没有续做,基本上可归结为美国长期利率上升导致的净估值损失。对中国主权投资者与私人投资者而言,硅谷银行破产倒闭向他们提示了大规模投资美国金融资产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此外,俄乌冲突之后美国政府将美元“武器化”的行为,也向他们提示了大规模投资美国金融资产可能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换言之,通过各种方式以较低成本实现资产多元化,依然是中国投资者面临的当务之急。

第四,美国中小银行连续爆发危机,也可能通过信心渠道导致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更加关注,甚至引发做空或者挤提行为。事实上,一些地方的城商行、农商行资本金不足、资产方质量偏低、负债方融资成本较高,且大量投资于本地投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不排除上述城商行、农商行未来风险集中暴露的可能性。

1681288115712759.jpg

当地时间3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的一纸公告,宣告了瑞士信贷银行(下称“瑞信”)167年独立经营的终结。该公告使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得以变得更为庞大——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下称“瑞银”)以四折的价格收购了瑞信。根据全股交易条款,瑞信股东将以22.48股瑞信股票获得1股瑞银股票,相当于每股0.76瑞士法郎,总对价为30亿瑞士法郎。

无独有偶。在大西洋彼岸,掀起此轮欧美银行业风暴的硅谷银行,其命运也以被收购告终。当地时间3月27日,美国第一公民银行宣布,已与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签署协议,以164.5亿美元的折价购得约1100亿美元硅谷银行资产,这些资产涉及其存贷款、其他资产及负债。

曾亲历多次金融危机的资深交易员、灰岩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廖闻锴回忆道,回想起当年的金融危机,感觉就像末日来临前一样。不过,经历次数多了,自己心态也变得淡定了许多。现在回头来看,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些危机不过都是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一个节点。

这一次廖闻锴的确抓住了机会。“当前市场波动是由恐慌情绪驱动的,那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就有可能成为风暴眼。”他说道,“在瑞信风波爆发前,我就做空了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在美国市场的股票,因为与前者相似,近年来德银有诸多不利的市场传闻。不过,我也没有做空特别多,因为现在市场上可供出借做空的头寸不多了。”

富兰克林邓普顿研究院主管及首席市场策略师斯蒂芬·多夫(Stephen Dove)认为,硅谷银行倒闭的影响将继续令整个全球银行业承压。一方面,随着监管机构重新评估现有的资本、流动性风险框架,美国地区性银行可能面临更高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为寻求更大投资回报,目前现金存款仍从银行转移到货币市场基金。“信贷供应不足可能开始对消费者支出产生负面影响。不过,目前银行业资金、流动性和资本状况总体较好,不能将当前危机与2008年时期相提并论。”他说。

量宽转向与冒险游戏

风暴席卷而来,这让全球投资者开始狙击金融系统的薄弱环节。不久后,排在问题清单前位的瑞信成为又一家倒下的银行。当地时间3月15日,瑞信五年期信用违约掉期(CDS)上升近100%,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3倍。同日,瑞信股价一度暴跌30%。

瑞信也上演着相似的剧本。在股价重挫前一周,瑞信面临每天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资金流出。不仅如此,瑞信还失去了大股东的支持。瑞信最大投资者沙特国家银行(Saudi National Bank)的原董事长阿马尔·胡代里(Ammar Al Khudairy)在利雅得举行的一个金融会议上表示,由于Saudi National Bank已持有瑞信9.9%的股份,便不会再对瑞信有更多投资。

沈建光认为,之所以欧美银行会出现流动性问题,一大原因在于美联储、欧央行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到剧烈紧缩的大转换,这对美国银行业和金融稳定形成冲击;另一原因则在于储户不信任银行了,这使信任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叠加到一起,由此形成了负反馈。为应对流动性问题,硅谷银行被迫出售债券。受美联储加息影响,债券资产价值降低,硅谷银行因此损失较大。损失兑现牵动了储户神经,引发了市场挤兑,反过来又加大银行抛售债券压力,使资产进一步缩水。

沈建光表示,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的政策目标也是多重的,要控制通胀,稳定就业,还要保持金融稳定。但这些目标有时是互为矛盾的,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美联储的行为便有些顾此失彼,这使利率风险不断蔓延。

廖闻锴表示,不过,这也不能只怪美联储,其实无论是硅谷银行,还是其他市场参与者,有些行为确实有些冒险了。在硅谷银行破产前,市场其实就已经开始讨论降息了,市场敢于与美联储背道而驰。这背后的原因在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监管逐渐放宽,市场犯错的成本变低了。

近年来,美国对金融监管更为放松。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生效了一项新法案,资产规模低于2500亿美元的银行无需通过美联储的年度压力测试,也不必向其提交有关破产后如何清算的“生前遗嘱”。在某种程度上,这刺激了银行业更多“冒险游戏”。

相较于雷曼危机时期,此次欧美监管机构的反应更快也更全面。无论是处理硅谷银行破产,还是推动瑞银收购瑞信,美国和瑞士监管机构都是赶在周一亚太市场开盘前敲定。从决策到执行,用时不过几日。

其中,AT1债券全面减记一度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3月20日早盘,一些亚洲银行的AT1债券出现创纪录跌幅。当日开盘后,香港东亚银行(Bank of East Asia)票面利率为5.825%的永续美元债价格下跌8.6美分至79.7美分。同日,景顺AT1资本债券ETF(Invesco AT1 Capital Bond UCITS ETF)大跌13.61%。

据瑞银董事长凯勒赫(Colm Kelleher)回忆,瑞信股价暴跌后,他就接到了瑞士官员的电话,这些官员来自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瑞士央行和财政部。他们传递的信息很明确,瑞银将接管瑞信,否则后者将破产,这可能会连累瑞银和其他银行。凯勒赫给瑞士财长凯勒·萨特(Karin Keller-Sutter)打了个电话。他被告知“这是唯一的选项”,然后对方就挂断了电话。

花旗集团前全球外汇主管、深数宏观(DeepMacro)联合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杰弗瑞·杨(Jeffrey Young)表示,尽管这次银行危机的潜在问题看起来要小得多,但与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3月疫情时采取行动相比,全球央行这次在采取行动之前的“认知差距”几乎为零。这表明央行对流动性供应的态度是“不冒险”,可能是因为认识到流动性枯竭的速度有多快,以及在典型的认知差距期间市场反应有多糟糕。

同样出手的亦有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在危机爆发后,美国和英国的监管机构致电瑞士同行,以确保它们不会让瑞信拖垮全球市场。不过,虽然救市行动相对较快,但这不意味着监管机构没有纠结。在风险事件暴露后,美联储等机构在抗通胀之外又多了一层任务,这使其要在抗通胀和防风险间“走钢丝”。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的确曾考虑过暂停加息。“之所以对加息达成非常强烈的共识,还是因为通胀和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最近强于预期。”他说,“美国的银行体系健全且富有弹性。现在确定(风险事件)影响程度还为时过早。”

此外,与2008年次贷危机前空置率畸高完全不同,目前美国的住房空置率和租房空置率均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美国房价和租金的弹性也可能较以前增加,进而使得整体通胀的韧性更强。

目前,尚不得知这场危机还要发酵多久,但市场已然成为惊弓之鸟。当地时间3月24日,受瑞信AT1债券全面减记影响,德国最大贷款机构——德银股价盘中一度下跌15%。随后虽收复一些失地,但截至当日收盘仍下挫8.53%。3月迄今,德银市值一度蒸发超四分之一。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表示,虽然近日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发,但从宏观层面看,目前欧美银行业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其原因在于,其银行业杠杆率更低,资本充足率更高。

市场研究机构Haver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美国金融机构杠杆率已从2008年时的123%回落至75%左右。美联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美国全部本地银行贷存比达67.5%,低于2019年底76.4%的水平。另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测算,即便按考虑到未兑现损失后的mart-to-market来计算银行资产,除两家外,目前几乎其他所有的银行都有足够资产支付其未被FDIC担保的存款。

欧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为14.74%,高于2019年三季度0.37个百分点。同期,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大幅降至1.79%,不良贷款总额也降至3450亿欧元。这说明欧元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然较高,且不良贷款率仍处低位。

据NBER测算,目前美国大型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减值比例为10%,小型银行为9.1%。相较而言,系统重要性银行减值比例则为4.6%。此外,美国小银行商业地产按揭贷款占贷款比例44%,对比大银行的这一比例为12.9%。这意味着,前者资产减值压力将更大。

不仅如此,风险外溢,受损的不只是金融产业。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监管者对于金融机构的风控援手,将带来一连串的外溢效应——家庭和企业贷款收紧、外贸商品与服务需求压抑、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下降。

在陈鹏看来,这背后主要的传导渠道仍是美国货币政策。受美联储加息影响,美国金融环境收紧,使得借贷成本上升,进而影响美国企业和居民需求。由于美国是全球的贸易逆差大国,这将抑制美国对中国等国生产的电子产品以及旅游业等服务贸易的需求。全球金融体系也是以美元为基础的。美联储不断加息叠加风险事件频发,将影响其他经济体的美元融资成本。这将可能会收紧对国内家庭和企业的贷款,从而放大美国进口疲软对这些国家的冲击。

酝酿新一轮监管变革

“我们在(事发)第一周都在问自己的问题是,‘这是怎么发生的?’”鲍威尔说道。

对此,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罗森格伦(Eric Rosengren)坦言,监管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快速做出决策的地步。它关注的是一致性而不是速度,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系统的设计不足以强制快速改变。

实际上,监管决策速度较慢的问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彼时,美国跨州银行业务的壁垒逐步减少,美国联邦监管机构试图将跨州的规则正式化,华盛顿方面由此获得了更多的决策权。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这也使得美国银行监管的优先级从速度向一致性、公平性和透明度转变。

如果从瑞信去年秋天和今年3月的两次流动性危机来看,其流动性问题都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闻有关。最终,这些传闻如滚雪球般演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对于硅谷银行来说,在遭遇存款挤兑风波时,“硅谷银行遭遇危机,甚至可能会破产”的传闻亦如雪片般散落在美国西海岸、东海岸,甚至中国的创投圈。

对于上述情况带来的挑战,鲍威尔近日表示,这确实表明需要对监管采取可能的变革。监管需要跟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白宫也于3月30日提议,收紧对中型银行监管,增加压力测试频率。白宫还在声明中表示,这些措施不需要得到国会批准。(来源:财经五月花 作者:财经五月花)




社会热点




打出一个更残酷现实 价格战并没给车市带来积极影响

【博览财经特稿】2023年中国车市的开局有两个前所未有:1、销量下滑幅度前所未有;2、价格战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截至2023年3月第四周,中国乘用车总销量同比下滑15%,燃油车下滑25%,即便考虑到3月最后五天地方临时补贴即将退出之前会有一波销量爆发,2023年第一季度的市场表现也是除2020年疫情暴发以外最差的一次。

从零售数据上看,2023年3月的单日平均销量逐周递增,但这并不能证明“以价换量”的目标达成了。3月后两周同比2022年的增速由负转正,主要是因为2022年3月后两周部分地区疫情抬头,基数偏低所致。相比2021年3月,下滑幅度高达两位数,这说明虽然有热度空前的价格战,但2023年3月的汽车市场,尚没有恢复到正常年份的常规水平。

走访多家汽车销售门店和多位汽车行业从业者后,发现不论是消费者、整车厂、经销商还是供应商,都认为这场价格战并没有给车市带来积极影响,消费者抱怨全是套路,整车厂感到压力巨大,经销商开始萌生退意,供应商看得战战兢兢。

价格战的核心要素是降价,但这次价格战却在降价上受到普遍质疑。在与消费者的交流中听到最多的就是两个字:套路。这次价格战当中,车企降价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四种:

2、玩弄文字游戏。这是经销商和车企在优惠活动中的常用手段。以日常基础保养,汽车装饰等作价数千乃至数万元,再加上一些现金优惠,凑出一个大额优惠数字,称为综合优惠。但是销售在向消费者推销时,会把综合两字舍掉,直到进入价格谈判的最终阶段,才告知优惠构成中现金和其他优惠的比例。一般在这一阶段,大部分消费者大概率不会放弃购买,即便有所不满,也会用就算不是现金优惠,但优惠总额还是挺高来安慰自己。

4、真正的大额优惠主要是地方政府专项补贴的车型,而政府补贴普遍有限人、限时、限地、限品牌的四限特征,消费者选择空间不大。而且补贴也有套路,以这次价格战中的明星车型,官方指导价21.68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共创版为例,在补贴刚开始的两天,消息还未发酵,前往购买的大多是武汉当地人。厂家优惠4.5万元直接扣除,开票价格16.5万元左右,按照开票价格缴纳各种税费,上牌1个月后,政府补贴的4.5万元转入购车者账户,消费者实际购车落地价13万—14万元。

如此声势浩大的优惠、补贴,但最终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也就1万元,不免让人觉得雷声大雨点小。更何况目前提到车的绝大部分消费者都只能买到配置更低,但指导价却贵了1万元的舒适版而非海报中的共创版,可以说消费者并没得到真正的实惠。

和燃油车优惠的各种套路比起来,新能源品牌的优惠相对套路少一些。比如比亚迪拿出的是主销车型宋、海豹、汉给出优惠,额度在数千到1万元不等,相比燃油车动辄数万元的优惠看上去是少了不少,但畅销车降价和库存车降价完全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们看到3月比亚迪销量突破20万,为历年3月最佳。

饮鸩止渴的整车厂

新能源车并非真的不挣钱,特斯拉毛利率30%左右,比亚迪2022年的毛利率超过20%。反观燃油车企业,上汽集团2021年汽车制造业毛利率9.63%,广汽集团2021年汽车制造业毛利率4.07%。主销车型价位相近,销量都是百万辆级,新能源车企业的盈利能力优于燃油车企业。

其他车企并非对新能源车的增量市场不眼红,但奈何形势比人强,不论产品、技术还是市场声量,依然把燃油车作为主销产品的车企短期内都很难在新能源车市场有所作为。当然这些企业也都在开发新品,不过这些新品的上市时间多在2025年前后,在此之前,只能依靠手中现有的燃油车产品迟滞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速度,进而拖慢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占领市场的步伐,于是价格战就成了燃油车企手中最有力,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但这种自欺欺人式的价格战会极大消耗消费者的好感,也会让今后的新车价格体系和现有的二手车价格体系高度承压。特别是二手车价格,因为二手车商没有新车经销商那么强的承受能力,也无法获得整车厂给出的种种补贴,所以对消费者的观望情绪最没有抵抗力,大多会选择降价出货、及时止损,而二手车残值是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的一大竞争优势,如果丢掉这一优势,经济性上燃油车将毫无竞争力。

经销商萌生退意

1681288360228854.jpg

这反映了2022年中国车市的特殊性,由于疫情管控的影响,经销商的经营状况不稳定,高库存是贯穿整个2022年的问题,经销商在可以正常营业的阶段,大多会选择降价出货,降低库存水平。卖不了货的时候成本一分不少,高库存还会带来更高的成本,能卖货的时候降价去库存,盈利能力受到影响。所以2022年即便全年车市勉强维持增长,但经销商的亏损面却创下新高。

1681288373270819.jpg

另外燃油车的加速下滑也让经销商雪上加霜。传统的4S店模式,销售收入占总收入80%以上,售后服务只占收入的不到20%,但利润却是反过来,售后服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在燃油车领域这种模式可以健康运行,因为燃油车的售后收入可以给经销商带来足够的利润。但新能源车这种经营模式就转不下去了。一台新能源车的售后维护收入仅为燃油车的30%,甚至更低,根本无法支撑传统的4S店经销模式。

这才是现有经销商面临的最大生死劫,燃油车市场的加速下滑意味着传统4S店模式无以为继,即便想转型新能源车经销商,旧有的投入能够转移到新业务当中的主要是销售环节,投入大量资金的售后业务能力大部分无法平移。

供应商加速转向

传统的供应链价格体系运行的方式是整车厂按照产销量预估制定采购计划,比如预估产销100万辆,采购价格就按照100万辆的规模制定,供应商也对车企制定的采购规模深信不疑,因为过往多年的产销量给了供应商足够的信心,但这种信心现在开始动摇了。

过去供应商愿意给燃油车企报出更低的价格,是基于多年供应合同的总量进行成本核算,即便低价也依然有利可图,而且还拥有稳定的现金流。新能源车企业则正好相反,虽然新能源车企对于很多零部件愿意给出更高的价格,但因为需求量小且不稳定,供应商宁可不挣钱,也不愿接这笔订单。

比如一家民营的车门供应商负责人就表示,在开始接触新能源客户之后,公司的员工和资源都更倾向新能源车企。两大原因,第一是客单价高,毛利更高。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原因,即便是车门这种很成熟的零部件,新能源车企也会提出更多新的设计需求,迫使供应商进行技术升级与创新,而这些升级和创新赋予了企业更强的竞争力。“用别人给的钱,增强自己的能力,谁会不愿意。”

中国的汽车供应链体系是随着合资品牌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一批汽车供应商大都是合资车企自己建的,后来这些供应商发展壮大之后,才逐步带起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大型合资车企的供应商大多还是当年自己建立的供应商网络,外部的独立供应商进入程度非常有限。

这个例子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合资燃油车还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因为其成本潜力还远没挖掘出来。第二,大型合资车企的供应商现在是躺着赚钱,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指望这些供应商主动发力转型不切实际。所以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动作迟缓除了对市场研判有误之外,整个体系缺乏转型意愿才是最大阻力。

3月这场充满“套路”的价格战直接让车市哑了火,往年3月通常是上半年销量最高的月份,一是因为春节后的修复效应。二是因为4月是车展月,各个车企会集中发布新款、换代车型,所以3月通常都是旧款车型优惠去库存的时间,之后4-5月车市会处于一个新款、换代车型上市交付的交替周期,销量通常有所下滑。但今年3月前四周的零售销量,环比2月同期下滑15%,原因是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消费者全都捂紧了口袋。

1681288548160798.jpg

五个多小时的听证会,周受资有备而来,但美国国会议员却是“来者不善”,这场被命名为“TikTok:国会如何保护美国数据隐私及儿童免受在线伤害”的听证会,并没有弥合议员与TikTok之间的任何分歧,议员预设立场的质问,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周受资开场白

两年前,我成为了TikTok首席执行官。今天,我们在全球有超过10亿月活用户,其中美国就有超过1.5亿。我们的应用程序是人们可以发挥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地方。有近500万美国商业,主要是小商业者,使用TikTok推动他们的发展。

我还想谈谈你们提出的国家安全关切,我们非常非常重视这项关切。首先让我解释一些关于我们所属的字节跳动的误解。字节跳动不为中国政府所有或控制,而是一家私人公司。字节跳动60%的股份由全球机构投资者持有,创始人拥有20%,全球员工拥有20%。字节跳动的五名董事会成员,有三名是美国人。

我们的做法从来都不是忽视或者轻视任何这些担忧,我们以实际行动解决这些问题。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构建相当于防火墙一样的东西,以保护我们的用户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外国访问。最重要的是,美国数据是由一家美国公司存储在美国领土,由美国人监督,我们将此称为“得克萨斯州计划”,这是甲骨文总部所在地。今天TikTok美国数据默认存储在甲骨文服务器,只有新公司“TikTok数据安全”里经过审查的人员才能够访问这些数据。我们还计划让这家公司向具有强大安全资质的独立美国委员会进行汇报。

向甲骨文和其他第三方审查和验证源代码和算法,将会确保代码完整性。我们将进一步给予研究人员访问权限,这有助于研究和监控我们内容的生态系统。我们相信,TikTok是唯一一家提供这种透明度的公司。信任是指我们我们采取的心动,我们需要为公司和产品的决策赢得信任。

我的结论是,有超过1.5亿美国人热爱我们的平台,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这是为什么我向你们作出一下承诺。第一,我们将保护安全,尤其是青少年的安全,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第二,我们将使用防火墙保护我们的数据免受外国访问;第三,TikTok将是一个言论自由,不受任何政府操纵的地方;第四,我们将保持透明度,允许第三方独立监督员进行监督。

有几次周受资要求对议员的提问进行具体解释,委员会主席直接打断他说:“时间到了,现在开始下一位议员提问。” 其实在听证会前,委员会的议员助理就对媒体表示,无论周受资在听证会上说什么,都不太会改变议员对TikTok的看法。

从2020年开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开始对TikTok展开调查,并且提出了一份双方都接受的草案:“得克萨斯项目”,让TikTok继续在美国运营的同时,确保足够的数据保护和第三方监督。

现在,拜登政府和三年前的特朗普政府,正在做相同的事情,逼字节跳动出售TikTok,不然就面临禁令。但拜登似乎忘记了,当年特朗普的禁令遭到了多起诉讼,这包括TikTok在加州状告特朗普政府四项违宪、三项越权;TikTok员工状告特朗普禁令剥夺了她们的合法雇佣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TikTok用户在宾州告特朗普政府剥夺了创作者自由表达、维持生计及获得信息的权利。最终结果大家应该还有印象,美国联邦法官在2020年10月30日,叫停了美国商务部的技术性交易服务禁令。

TikTok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而在2018年、2020年、2022年的选举中,年轻选民投票率大幅上升。而TikTok就是接触这些年轻选民的重要平台。因此在选举周期临近之际选择封禁TikTok,在政治上并不明智。

因此,拜登的处境其实很尴尬,如果不为所谓的国家安全利益采取行动,就会被政治对手批评软弱;但如果禁止TikTok,就会激怒1.5亿TikTok用户。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中,他需要做出选择。不过还不等拜登出手,美国国会已经开始行动。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华纳(Mark Warner)和参议院共和党党鞭、南达科他州共和党参议员图恩(John Thune)提出了一项“限制信息和通信技术安全威胁的出现”的RESTRICT法案, 要求建立新的政府流程,以审查和减轻外国技术带来的风险。

而针对TikTok的法案还不止一项,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已经以24票对16票通过了DATA法案,“阻遏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对手”(Deterring America's Technological Adversaries)。法案要求美国财政部长发布指令,禁止美国与任何可能向中国控制或影响的实体转移敏感个人数据的实体进行交易。法案还要求美国总统制裁任何所运营联网软件应用受中国影响且可能为中国开展监控、宣传或审查提供便利的实体。

美国国会535名参、众议员,使用TikTok的人不完全统计只有32人。而18-34岁的美国人,有59%使用TikTok;35-49岁的美国人,46%使用TikTok。

1681288566705161.jpg

TikTok保卫战

周受资的这段视频,不仅仅是他为听证会大戏的预热,更像是向国会宣战:禁止TikTok,就是禁止1.5亿美国用户,你们得罪得起吗?周受资在视频最后还号召支持者在他的视频下留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华盛顿邮报称,最近几周周受资成了美国国会的常客,他尝试与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会面(委员会由50多位成员)。有国会工作人员透露,在会晤期间,周受资把TikTok定位成一个有超过1.5亿美国用户的娱乐工具,如果禁止TikTok,那就是剥夺全球用户获取美国内容。此外,周受资还批评竞争对手把TikTok描述成对儿童有害的应用(刀直接扎向脸书小扎,揭露他的下三滥行为)。

不过有美国国会工作人员表示,与脸书等硅谷巨头不同,TikTok不依靠其它贸易团体或协会来与国会接触,而是直接到国会来见议员。在听证会前会见周受资的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众议员Lori Trahan就表示,与一位愿意承认公司存在问题的科技CEO进行面对面的,坦率、富有成效的对话令人耳目一新,这比用陈词滥调来敷衍国会好多了。

近日几十名TikTok大V被邀请到了华盛顿。受邀者之一,在TikTok拥有20万粉丝的Ashley Capps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TikTok救了她,让她不再孤单,在过去几年她在TikTok上学到的生活知识比她在其它地方学到的都多。Capps还号召自己的粉丝,给议员写信,说服他们不要禁止TikTok.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实拜登政府和TikTok都想避免禁令,华盛顿智库CSIS的技术专家刘易斯(James Andrew Leis)预测说,未来美国政府可能会宣布某种形式的禁令,但随后会看到双方达成缓解协议,寻求一个中间地点。总而言之,一切都是政治。(来源:冰汝看美国 作者:冰汝)




形势分析




电子产业链迁移的“越南焦虑”美国欲利用越南制衡中国发展

【博览财经特稿】越南电子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正盛,一定程度上已对中国制造形成了出口替代,这得益于越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劳动力和友好的国际环境,更得益于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外资产能转移。

越南电子产业蓬勃发展,对中国制造形成出口替代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从越南进口机电产品从2015年的123.6亿美元升至2021年的534.1亿美元,份额从1.06%升至3.86%。其中,美国从越南进口手机的增加量基本是从我国进口的减少量,蛋糕来源分外明显。

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制造面临高额关税,外国资本纷纷转移产线,而越南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美欧日韩在产业链布局上施行“中国+1”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苹果公司为规避贸易风险,要求供应商迁离中国。目前已有16家供应商在越南建厂,包括以英特尔为首的3家美国公司、4家中国大陆公司(歌尔、蓝思等)、2家韩国公司(三星、LG)、1家中国台湾公司(鸿海)。

越南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中国,中越之间有9条国际运输通道,为厂商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出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由此可见,越南在地理位置上既可以迅速地承接中国大陆的产能,又可以将加工组装后的产品以较低的运输成本出口到美国等终端市场,是各大厂商迁移产能的最佳选择。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越南的人口情况确保了未来长期输出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来说,越南电子产业旺盛是电子产业自然转型升级的结果,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环节流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越南积极广泛的外交策略在发展外贸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越南已签署16个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国、中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主要经济体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其中,最近几年生效的三大外贸协议为越南的外贸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2020年8月“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EVFTA)”生效,双方99%的货物贸易关税削减直至全部取消,这为越南进一步打开了欧盟市场。2021年越南与欧盟的双边贸易为636亿美元,疫情下逆势增长14.8%。

CPTPP、EVFTA、RCEP三大外贸协议为越南彻底打开了国际市场,构建了越南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为越南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1681288699224822.jpg

反观中国受到美国在贸易上的种种钳制,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加征了不少关税,甚至阻碍中国企业的发展,实体清单历历在目。

某种程度上来说,越南如今成为了我国“世界工厂”上的一节,替代了我国原有的低端加工环节,贸易格局由原来的“中国对欧美顺差”转变为“中国对越南顺差、越南对欧美顺差”的神奇局面。

越南短板明显多于长板,发展天花板注定不高

又因为火热的经济增长,越南吸引了许多资本进入当地房地产。2022年1~6月期间,胡志明市房价涨幅超过20%,首都河内房价平均上涨20%~25%。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叠加房价上涨,很容易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最近三年越南的人力成本上涨了20%左右,预计在三到五年内将达到中国的水平。

越南的第二块短板在于脆弱的供应链。越南不像中国地大物博,自身资源短缺,缺乏完善的工业体系,很多原材料和设备在当地很难买到,需要从中国进口。

与中国相比,越南缺乏广阔的本土市场来培养本土品牌和打破技术垄断。2020年越南的社会零售总额为2200亿美元,仅是中国的3.8%;人口总数9758.3万人,仅是中国的7%。

越南的又一大短板在于过度依赖外贸经济而丧失政治决策的自主性。2021年越南GDP为3661亿美元,同年出口金额达到3363亿美元,占GDP总值92%。外资企业(主要是日韩)占越南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95%。可以说,越南的钱袋子就紧紧攥在外资企业的手中,在政策方面很难不受其影响。

然而,由于担忧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外来工人在胡志明市解除封锁后大批逃离,供应链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恢复,部分外资企业因此继续威胁将撤离越南在别国设厂。这大概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越关系合大于竞,就业和出口替代仍需警惕

疫情前的2019年,中越双边贸易总额1620亿美元,同比增长9.6%,越南连续4年成为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的最大贸易伙伴。疫情后的2021年,中越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302亿美元,贸易增速高达18.7%,中国连续17年成为越南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此外,越南正逐渐成为中国商品出口的中转站,缓解中国因贸易摩擦带来的出口问题。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越南自中国进口的中间品金额和占比不断上升。2021年,中国对越直接投资2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排名第四,在越南外资新增项目中排名第三。

目前越南处于电子产业低端、低附加值的组装阶段,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依靠成本优势,对中国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品进行加工,再将制成品出口,赚取加工费。

另一方面,越南近几年也在积极推动电子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提升,致力于提高包括芯片在内的中高端产品的竞争力。而美国的《芯片法案》或可能促使芯片产能转向越南。

1681288713449177.jpg

美企和韩企在越南大举研发生产芯片的行为,说明其将从另一个更重要的方向钳制中国。从本质上来说,越南是美国用来制衡中国发展的,电子产业链迁移的“越南焦虑”是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外延表现。(来源:非凡油条 作者:豆沙包)




社会透视




文科生卷向“转码”大军 成功进大厂的是少数幸运儿

【博览财经特稿】“各行各业皆转码”的热潮下,许多文科生也卷向了“转码”的大军。“转码”,即转行为程序员。在互联网红利期消退的今天,程序员仍是大众眼里高薪、朝阳行业的代名词,占据着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的前排位置。这份榜单的另一极,则是深陷就业焦虑的文科生们。

社交媒体上,“文科生转码自救指南”“零基础转码半年上岸大厂”的分享比比皆是。现在,文科专业的尽头不止考公、考编、考教资,还有转码。

幸运儿:“穷酸”文科生转码后薪资翻倍

但是,“弃文从理”的念头一直在。梅小乐做过校园记者,实习时做过出版社编辑和老师,这些文科类工作她都不太喜欢。相反,她从小数学成绩挺好,逻辑能力也不错。而且,她对过多的人际社交会感到疲惫,更喜欢从事技术性工作。

许多文科生转码时会优先选择前端开发、测试、数据分析等方向,因为入门难度较低,对转专业的新人相对友好。研一的最后两个月,梅小乐陆续在B站上学完了HTML、CSS、JavaScript、JavaScript高级、ECMAScript 6和部分Node.js的课程,都是免费课。

研二新学期伊始,梅小乐就迫不及待地寻找实习。为了充实简历,她在B站上找了一个项目跟着做,在简历中列出了几条实现了的功能和做过的小案例。有学历的加持,梅小乐很快收到一份小公司的前端实习工作。

2023年1月,梅小乐征战第二份实习工作。有了第一次实习经历,这次收获颇丰。她收到百度、字节、叠纸、莉莉丝、旷视、海康威视等知名公司的面试。尽管她自认面试没有做足充分准备,最后还是拿到四家offer,并选择了一家大数据科技公司的前端开发岗。

梅小乐是在业余时间“自学成才”,另外一些转码者会选择再念一个计算机类的学位,或是国内考研,或是海外留学。留学机构启德教育的报告显示,2016-2018年,最受学生欢迎的读研专业前三名均为商科(金融、管理、会计),计算机排名第八(2.5%)。到了2020-2022年,计算机(10.5%)跃居榜首。

2021年毕业后,阿奇花了半年的时间找工作,投递将近200封简历,收到五家公司面试。前三家公司的面试都没通过,第四家是亚马逊,她为了这家大公司用心准备面试,虽然也挂了,但这让最后一家公司的面试显得简单很多。阿奇最终进入这家千人规模的公司,获得Java岗的offer。

大多数:转码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相比梅小乐和阿奇,幼儿园老师东东的转码之路就没那么顺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时间和路径的问题:她是大学毕业后通过IT培训班转码的。

东东所在的班有40多个人,多数是来自各行各业想转码的社会人士,也有来自专科类或三本院校的高校学生,其中不乏贷款来培训的。“进培训班的人,通常个人背景没那么好,否则可以直接去走校招进大厂。”

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东东的解决方法是编造简历,把曾经的工作经历改成在互联网公司的相关岗位工作。“不然简历压根投不出去,这很现实,投多少都没有人会理你,因为公司不相信你能做。”

然而,第二次求职却比刚从培训班出来时更难。赶上互联网公司集体裁员、收缩,求职市场上的竞争者大大增加。半年过去了,东东投递出将近千份简历,得到的面试机会寥寥无几,目前还未收获一个offer。

辛辛苦苦转码上岸,一朝被GPT取代?

文科生转码,面临的首要焦虑往往是自我和他人的质疑。许多人对转码的文科生尤其是女性带有偏见,认为她们缺乏理工科思维,学不好代码。不过,打破很多人刻板印象的是,三位女主人公一致告诉我,“编程没有那么难”。

“虽然很复杂,要记很多东西,debug(排错)也挺闹心的,但写程序真的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智商正常就可以写,”阿奇说。每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被用户使用着,她就油然生出成就感。“如果下定决心转码,跟文科理科的关系不太大,都能做。”

在面试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时,一位前端技术总监向梅小乐抛出了橄榄枝,但着重提到团队成员都是清华、北大、北邮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你要想好了,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压力?” 一方面是想等更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确实感到受挫,梅小乐退却了,错失了这个工作机会。

最近,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ChatGPT横空出世,梅小乐不由得焦虑自己会被取代。许多从事基础工作的初阶程序员也有相似的担忧。一个转码的文科生说:“看了ChatGPT的demo(试用版),感觉自己的螺丝钉打工生涯也就这样了……”

IT行业是高度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大多数IT工人在编程和测试阶段从事重复性较高、单调的工作。一位高级软件工程师表示,中国IT行业中底层人员偏多,大多只会写“IF、ELSE”等简单的代码。要多关注整体架构思维的培养,才能脱离一辈子只做低端码农的命运。

面临求职困境的东东不后悔转码,也不打算放弃。转码后,她的月薪从当老师的4000多元涨到了起薪一万元。最重要的是,她觉得自己适合做程序员,对工作本身并不排斥。不过,她也强调,当前的就业环境下,转码前要权衡风险,不要脑子一热就去转。

有时,梅小乐看到网络上种种“科班计算机出身的人都卷不过,你们还来卷什么卷”“互联网行业形势不好了”的声音,会感到摇摆和迷茫,但这种情绪很快会过去。她也有意识地让自己少看这些内容。毕竟,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的开心和成就感才是确定的事,她决定在转码路上继续走下去。(来源:《财经》 作者:叶徐彤 编辑:余乐)(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就业形势存不确定性 中国消费何以撬动?

【博览财经特稿】如果你在3月底的一个夜晚漫步在北京常营的街道上,会看到冰火两重天的消费景象。从保利嘉园3号院东南门外的一排小商超望过去,最受欢迎的门店可能是“老北京烧饼铺”。椒盐烧饼8角钱一个,买十送一。上点年纪的居民、骑自行车带小孩的父亲等候在此,门前总是不缺顾客。相较而言,旁边一家挂着“亦扬理发店”灯牌的店,生意看上去就不是那么红火。晚上7点出头,里面只坐着一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旁边和对面的两排座椅空空。

然而,不远处的两家大型商场人潮涌动。龙湖长楹天街、华联商场直通地铁站出入口,化妆品柜台试妆的顾客不绝,撸猫店也要排队进场。“好特卖”临期商品店里,30元出头就能买到市场价90元的进口面膜,人气自然也不差。一家叫“缺”的重庆火锅店刚开店不久,金属工业风装修,晚上8点左右,门口还在等位,店员在过道又唱又跳,好不热闹。

恰如3月天气乍暖还寒,此刻要对中国消费的复苏情况下一句断言,显然不是那么容易。采访的一些人士确认中国的报复性消费已经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专家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一改去年12月下降1.8%的颓势。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商家、不同消费者,对消费回暖的感知亦有不同。防疫措施调整之后,社会消费心态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今年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一个风险——倘若仅强调生产和投资端刺激政策的话,在外需走弱的基础上,如果内需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可能会销售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缺少增加投资、提高生产的意愿,难以再进一步扩大生产、扩大投资、提高就业。

餐饮旅游快速反弹,高单价消费待回暖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表示,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的措施优化,预期消费将加速回暖,特别是之前受疫情影响最为显著的餐饮、零售、旅游等接触性、体验性服务业会最先复苏,成为主要的消费增长点。近年来,中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疫情前占比已接近50%,服务业消费的复苏将明显拉动消费增长。

蜂巧资本是一家专注消费赛道的精品VC,早期成功投资了泡泡玛特、蕉下、内外等品牌。今年开年后,创始合伙人屠铮也前往了杭州、成都等地调研,发现传统商业街、知名商城的人流量大致已经恢复到疫前的80%左右,餐饮出现很多排队迹象、性价比高的刚需消费购买力正在反弹。

向好的迹象接连不断。前不久,为了配合春游,徽记食品在成都组织了一场品牌营销活动,同时针对露营、朋友聚会推出了一些零食组合包。品牌负责人陈女士表示,徽记主要销售瓜子、好巴食豆干等产品,永辉、沃尔玛等卖场动销变高。经销商对接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团购需求量也出现明显提升。今年以来,新老客户的需求大概出现1.5倍-2倍的提升。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王泽选表示,消费回暖幅度略超预期。1月-2月社零同比增长3.5%,这是在去年同期增长6.7%的高基数上实现的;商品消费增速虽仅回升至2.9%,但除汽车外的社零增速已回升至5%,是自去年2月以来最好水平;餐饮消费增速大幅回升至9.2%,改善23.3个百分点,复苏显著,基本达到正常化,表现亮眼且略超预期。

在西北地区,敦煌玉门关的游客复苏也还没出现云南、海南那样的暴增。玉门关工作人员盛俊杰表示,现在玉门关的门票售卖情况跟2019年1月-3月相比,超出约3400人次,相对近两三年也更高。敦煌的旺季还没开始,按理要从“五一”长假开始明显才能看出消费变化。

好的趋势是,王泽选分析,2023年在场景修复和地产市场回暖双重驱动下,消费有望转向复苏,就业、收入、消费之间将形成正反馈,相互促进,复苏是渐进的。从海外经济体的经验看,防疫政策优化对服务业经营、人员流动、宏观消费的复苏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家商家负责人表示,在展会的成交量突破了以往最好纪录。同时,这些动辄5000元的大宗消费也呈现出追求“性价比”的趋势。恒洁卫浴京津地区市场部负责人邢鸿鑫表示,明显能感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没有疫前那么高,观望的也多,变得更加理性。恒洁特意选择经济型和舒适度高的产品进行展示,价格、促销方案也进行了调整。

“剩下很多高层次的人群也出现了很大差异化,低价位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多,高端人群对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邢鸿鑫说。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会”可提供类似参考: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衰退,像“M”型那般,左边的穷人和右边的富人变多,中间的中产阶级减少,转变为中低收入阶层。日本员工薪资从1997年开始滑落。只要上班资历增长,地位和收入都会随之上升的共识瓦解。与此同时,百货公司营业额低迷,但折扣零售商店、百元店兴起了。

喜临门床垫北京销售负责人杨志杰指出,高端群体的消费也有很大部分不在国内。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不是高端群体,国内主力的消费群体应是25岁至48岁的中产阶级。到50岁左右,很多人会开始考虑养老和子女的成长,消费能力可能会导流至下一代。

按理,中产人群应该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力,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健康合理。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思路也包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但三年疫情后,现在,中产人群的消费行为也在起变化。

同样30岁左右的陈茜,是北京一家建筑国企的员工,信奉的则是“积攒压力不如积攒金钱”。2019年8月刚开始工作时,陈茜的试用期工资到手7000多元,转正后8000元。2020年疫情发生后,单位的工程款入账受到影响,砍掉了1000元奖金,陈茜的工资收入一度又回到了试用期水平。2020年6月起,她尝试将日常生活小开支压缩到每月1000元以内。

王锋的消费欲也较为淡薄。去年12月,疫情正严重,王锋被所在的互联网大厂裁员。他加入了一个裁员交流群,进去时只有两三百人,现在已经有上千号人了。而今,王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重新找到了一份设计类工作。不像身边许多“花钱不眨眼”朋友,在上海通勤的地铁上,他经常刷美团秒杀活动,加上信用卡优惠,10元左右能买到市场价20元-30元的餐券,现在已经提前把未来一个月的饭都点好了。他有房产,每月能存下2万元。他感觉,行业还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尽管很多人的预期有所提高,但就业的恢复可能是一个渐进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出“永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既不取决于某个瞬间的收入,也不取决于某次偶然的收入,而是取决于他所展望的长时间内的平均收入水平。徐奇渊认为,现在信心对消费很重要,这是一种公共产品,也具有外部性。如果一部分人比较悲观,是会传染的。如果一部分群体有信心、很乐观,也同样会感染到周围每一个人。

此前,也有观点希望超额储蓄的释放带动中国消费增长。不过摩根大通测算显示,过去三年中国超额储蓄大概有4.5万亿元,分摊至14亿人,人均3000多元。此外,超额储蓄的分布非常不均,城镇居民人均的超额储蓄大概在5000多元。农村居民平均约为500元,相当于0.3个月的收入。朱海斌预计,超额储蓄对消费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会比较温和。

需求增长尚有空间,如何激发消费潜力

康勇指出,中国房地产和汽车的置换升级需求仍有较大的潜力。婴幼儿消费、银发经济市场空间广阔。此外,中国家庭户规模缩小,2020年平均家庭规模为2.6人,比2010年的3.1人减少了0.5人,也将带动单身经济、小型生活用具、一人食、宠物经济等新消费业态。

总体看,各行业、Z世代、下沉市场仍有广阔的消费需求可释放。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的贡献超过80%。法国超过75%,德国和日本、越南和印度均在70%以上,中国55%左右的比重显然过低。较低的消费率,虽然反映出中国消费与投资的失衡,也意味着中国的消费增长仍有空间。但同时需求的释放也受制于消费能力。

开春以来,北京、大连、成都等地都在发放消费券。多位受访商家表示,消费券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刺激效果。尤其是如果厂家更注重销售走量,“巴不得业主能省点钱把商品买走”。邢鸿鑫粗略统计,在恒洁卫浴门店,使用消费券的人群大概增加了30%。

值得注意的是,促消费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仅牵涉个人家庭的消费意愿、收入能力,也涉及政府财政资源在投资和消费两端的权衡分配。这也是去年以来经济学界集中争论的话题。

刘元春建议,促消费要和促投资相契合。如果出现大范围的企业倒闭,失业大幅度攀升,消费一定是保不住的。因此保消费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很重要的就是保就业,不要出现大范围的失业,必须保市场主体。而下一步的消费刺激政策首先要从以往的地方政策向中央的直接消费刺激政策转变,其次是从具有限定性的消费券向现金直补的方向转变,再次是进一步扩大结构性消费,除汽车和房地产消费,还可以围绕新能源新技术的产品来打造相应的消费场景。

商家层面撬动消费的办法也有很多。在杨志杰看来,前些年,宁波一家企业的电动窗帘杆做得好,但国内推不动,有两三年属于至暗时刻。大家一辈子都是手拉窗帘,会觉得电动按钮多此一举。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后,厂家也会引导装修公司跟业主说,我在您的窗帘边上留了一个电位。业主说为什么留电位?因为我要给您安装电机,做电动窗帘杆。现在业主装修,窗帘、马桶边上没有留电位的话,都会感觉这个设计师不行了是吧?就这样慢慢引导。

现在,喜临门也在推新款智能床垫,希望以各价位的产品和附加的售后服务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开春后,喜临门在郑州、武汉、绍兴、杭州等区域的销售已率先复苏。在杨志杰看来,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的销售也有望迎来小阳春,他们去年的区域营收是5亿元,今年的目标要往10亿元冲一冲。大家三年的钱包终于可以拉开口袋消费了。经济刚复苏,如同一个人绝食七八天,一下又吃肉又吃鱼,肯定会伤了身体。得先喝点粥,慢慢激活肠胃功能,以点带面,激活更多地区的消费潜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拭目以待





1681288798855069.jpg
1681288864864687.jpg
1681288683496587.jpg
1681288578210260.jpg
1681288344724617.jpg
1681288332878089.jpg
1681288185440775.jpg
1681288036934374.jpg
1681288009176127.jpg
168128799557619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 晋ICP备19002725号 )

晋ICP备19002725号

GMT+8, 2024-4-20 09:55 , Processed in 0.0834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21-2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