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收割无数“脑残粉” 东南亚庞氏骗局“江湖老祖”终于落网

[复制链接]
深度融入金融资本全球化 中国进入”资本过剩”阶段

【博览财经特稿】当前,疫情、地缘政治、逆全球化等多重压力下,国内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如何发展?增长点在何处?如何才能保持稳定增长?如何处理共同富裕理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文为温铁军在8月5日“2022第四届雁栖湖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未经作者审阅,收录于第27期《进化》,原题为《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

中国经济的第三资产池在哪?

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筑基固本,稳中求进”。我的发言“资本过剩、乡村振兴与第三资产池”恰恰就跟今天的主题相关。我先解释一下这个标题:我是国内学者中比较早讨论生产过剩危机的,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

在那个年代,在正式的文件中,连“资本”这个概念都还没有出现过,一直到1997年的十五大才把“资本”写进了中央文件里。因此,我们也就很难在主流的理论体系中,来讨论我们是不是也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不是也有生产过剩。

而我由于理论功底太浅、受教科书的影响不深,也就没太在意教科书的那个体系到底要回避哪些概念,所以我就比较早地开始讨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1986年开始,我们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到1988年爆发了CPI高达18.6的通胀危机。而我是1987年开始讨论我们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一篇相关文章发表在1987年某期《新华文摘》上。

大家都知道,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我当年提出这个概念算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此后又不断地在讨论,“生产过剩危机”是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讨论过的。

但今天我要跟大家提的不是一般意义的“生产过剩”,而讲的是“资本过剩”。因为“生产过剩”只是指的产业,而当我们讲到“资本过剩”时,主要指的是金融。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矛盾,跟全球最主要的矛盾——全球金融资本过剩是一样的,中国也进入到了金融资本过剩的阶段。因此,从一般的生产过剩、产业过剩进一步发展到今天,当我们深度融入到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进程中时,我们今天面临的主要矛盾其实是资本过剩。

而资本过剩跟资产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过去,我们遭遇到的第一次生产过剩是在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时,大量的海外订单被撕毁,当时中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做消费品生产的沿海工业,受到了巨大冲击。

1998年,当时有相当多的企业难以为继,企业借款变成银行坏账,那时还没有股份制银行、私人金融,只有国有银行,金融不良率达到1/3以上。那次的生产过剩是明显的。

当年林毅夫就站出来说,我们所遭遇到的经济危机是典型的1929-1933年那场生产过剩危机。他甚至提出,我们要采取的对策就是罗斯福新政的中国版。当时他做这些分析、政策建议时,我是在现场直接听的,所以记忆犹新。

而今天我们所遭遇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生产过剩,而是资本过剩。从1998年金融危机后,经过20多年发展,我们现在的金融总量应该说已经是世界最高的额度。

大家也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些银行出现了“资产荒”的情况。我自己在银行工作了11年,现在还在银行工作着,我们遇到了存款大量增加、而贷款却找不到贷款头项的情况。

按理说,按照往年的情况,我们今年一季度就应该把全年贷款额度的一半放出去,但最后连1/3都不到。不少资金滞存于银行,找不到投资方向。

客观上来讲,这种情况是由一个很重要的改变所造成的。在去年以前,55%以上的居民借贷投向了房地产、50%以上的企业借贷投向了房地产,尽管三令五申不能这样做,但各个银行都很难改变这种行为,因为大家都争着往地产里投。

过去我们的资产池主要是靠地产,特别是房地产,房地产市场吸纳了大量的银行资金。因此客观上也造成了一种现象,几乎所有的头部地产公司都在做金融、都在加杠杆。

所以,我们说上一个资产池是房地产。之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出现CPI数值上涨,主要原因不是货币发得少,而是因为房地产作为极富投机性、特别是极富金融组合投资和提高杠杆率的一个投机性领域,大量吸纳了社会上的各方面资金。

去年以前,我们的资本过剩主要是被房地产吸纳了,这点我们自己在内部讨论时,大家是不言而喻的。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企业界朋友,一定要理解这点。

那它最后为什么被释放了出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去年有要求——各个银行必须把大量投向房地产的贷款压到1/3以下,以后也不许再往上涨。

正是在房地产投机性投资大量增长、近乎于要出现美国次贷风险的节骨眼上,政府干预、“看得见的手”直接干预这件事情,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没有像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那样出现房地产泡沫的总体崩溃,而是压住了。压住以后,撤出的资金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投向。

所以我们说,现在主要的问题其实是金融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因调控而形成的金融过剩。当我们把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放在一起时,应该给一个新的概念,叫“资本过剩”。

那么,在资本过剩的背景下,还有没有新的吸纳资本投资的领域呢?有,乡村振兴。

所以在十九届五中全会这个确定未来5年发展规划的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改变投向,投入到乡村振兴这个新的领域之中。

客观地来看,我们从2005年已经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到2017年开始“乡村振兴”战略,做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在乡村形成数以百万亿计的设施性资产。全国的设施性资产是1300万亿元,而集中在乡村的就有数百万亿元。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机整合,为过剩金融资本找到下乡投资的路径,进一步形成资本的闭环运作,那么“第三资产池”是有可能被打造出来的。

解这个标题花了点时间,主要是因为我觉得拿出这么一个题目来,大家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所以第一部分其实就是强调了一下中央所说的“底线思维”,它和我们现在遭遇的情况正好是一致的。中央前些年提出“底线思维”还是很有预见性的。

1989年,在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制裁中国、让所有在中国的西方资本全部撤出的那个年代,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过“两个不要怕”:不要怕中美关系倒退,更不要怕停滞。现在正是“两个不要怕”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

1989年美国带领西方制裁中国,我当时在中共中央农村城市研究室承接世界银行贷款的工作小组里做技术工作。

那个时候,世界银行贷款是想去推动中国的制度转轨的。我们当时很清楚地意识到,世界银行给中国贷款、帮助中国缓解债务危机,要推进的是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化。这个贷款目的是想要推动中国按照西方制度来重塑自己的制度,所以这个贷款没撤,其他所有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西方投资全部撤出了。

所以应该说,今天我们遭遇到的美国带领西方国家进行制裁等行为,在1989-1990年已经发生过一次了,一直延续到1993年才有部分的缓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遇到的问题比较严重,它是在高速成长的工业化进程中突然发生的外资中断——所有对中国的投资全部撤出。中国当时由此进入一个相对比较长时间的衰退,这是上一轮制裁造成的结果。

那么,这一轮制裁会不会重复上一轮制裁的结果呢?恐怕不会比上一轮更好。因为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很焦虑,我们焦虑是为可能遭遇的制裁而焦虑,全世界的焦虑客观上来讲,是因为全球金融资本过剩已经成为一个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说白了就是因为2007年次贷危机转化为2008年金融海啸后,当时奥马巴政府出台的QE(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出了4万亿美元,其中60%流出美国,进入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直接造成主要原材料、矿产和粮食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连带导致38个饥饿国家发生粮荒。

那一轮危机发生时,中国正好处在加快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所以我们那时大规模进口了高价的矿产、能源和粮食。因此当时我们做政策研究的人就讨论说,这叫“输入型通货膨胀”,或者叫“进口通胀”,也就是说中国的大规模进口,帮助美国大量增发的货币消化掉了本来应该发生在美国的通胀,使得美国在大量增发货币的同时不发生通胀。因此,当时中美之间的战略关系是好的,它也不会说要制裁中国。

应该说,从那一轮量化宽松开始,美国就进入了量化宽松的单行道、没有U形掉头:奥巴马不断地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特朗普上台遇到疫情打击后,直接给每户发4800美元的消费支票,发钱维持政府运转、发钱维持社会消费,所以也是量化宽松;到拜登接手后仍然是量化宽松。

所以美国从奥巴马救金融危机开始,2008年到现在的十几年时间,一直在维持着量化宽松的基本政策,大量造成了应该发生通胀的基础。

但它之所以没有发生通胀,重要原因在于包括我们在内的、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给它提供了廉价商品。只要消费者价格不上涨,它就可以把大规模增发的货币流向全世界。

我们国内的很多学者,不把美国进入到金融资本扩张阶段所采取的这些政策作为背景来分析,这就使得我们很多人的眼光只集中在国内,以为是我们自己国内的政策没搞好。

当年我们讨论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时,就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在输入型通胀和输入型通缩的压力之下,任何一个国家独立的国内宏观调控都是失效的,因为你控制不了那个大量增发货币的国家。

不仅如此,还得提出,不只是美国在推量化宽松,它还拉着它的西方盟友——欧盟、日本一块搞量化宽松,所以有美国版、欧洲版、日本版不同的量化宽松在向这个世界大量倾泻金融流动性。

这是今天世界危机的主要根源、是今天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公众都有那种莫名其妙的焦虑感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今天的标题叫“资本过剩”,从一般的生产过剩到资本过剩,这是今天这个世界危机的最主要根源。这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大家应该知道,金融扩张,特别是在以美联储为主要货币政策当局这样一个体制下,它一定是跟政府的债务扩张直接捆绑在一起的。我们看,美国政府的军费开支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这么一个最高开支,而且还在增加。同时无论是军费开支还是其他的社会开支的增加,都得靠美联储去增发货币。客观上来讲,这两者绑在一起就造成了金融泡沫和债务泡沫双扩张。

每当美国债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演变成战争。大家都不用去多考虑战争爆发的理由是什么,因为演化成战争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军事是政治斗争最极端的表现,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今天世界上所发生的种种军事冲突,乃至前不久发酵的台海局势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它的目的是很清楚的。

接下来我们要说,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认识上的混乱、舆论上的混乱,归因于什么?归因于二战后的冷战意识形态。

从布什政府时代开始,我们就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冷战声音,比如共产罪恶等,这些安排都是在老冷战时期就已经提出、并且运作过了的,而且运作的结果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有效的。

老冷战结束后进入“后冷战”,那就是美国跟欧洲之间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直到特朗普上台才明确表达,美国讲得很清楚,欧盟必须解体、欧元必须放弃,“因为欧盟就是我的敌人”。

所谓的“后冷战时期”,就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欧洲国家因为就近可以使用自己的硬通货,去货币化原来苏联、东欧所留下的巨额实物资产和设施资产,因此形成了发行欧元的基础。

我当年自己一个人背着包走了7个苏东国家,去做调查研究。我很清楚地了解过他们在本地崩溃后,不得不使用西方硬通货来完成本国实体经济的货币化,乃至于后来在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时,这个资本化过程也是外资完成的。

因此,欧洲得到了巨量经济收益、制度性收益,形成了欧盟、变成了一个整体,然后有了发行欧元的基础。欧元一问世就成了一个比美元币值要高的货币体系,因此发生了美元集团与欧元集团的对抗性冲突,这叫做“后冷战时期”的主要矛盾。

现在中国成了“新冷战时期”的主要矛盾,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概念,没关系,大家可以存疑。

但是“新冷战”不是我们提出的,我们也不愿意加入,但“冷战意识形态”至今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主要的软实力工具。所以如果美国和西方在试图打压中国的过程中,不使用这个一直就比较有效的冷战意识形态作为工具、作为软实力,那是它傻了。

它一定会用这个工具。所有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准备、不知道怎么应对冷战意识形态,那就意味着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会屡战屡败。

国内目前出现一些意识形态的混乱、舆论的混乱,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因为从业人员都没有经历过老冷战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后冷战的实质是什么。而且软实力是和巧实力相互配合的,在军事霸权的硬实力作用下,付出最小的代价,比如策动各个国家的内部矛盾,进而演化为社会冲突、甚至是动乱,然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软实力和巧实力的有机结合。

这两点在老冷战向后冷战过渡的时期,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今天如果不把这些事情提出来,就几乎很难理解今天出现的各种乱象。

乡村振兴是“压舱石”,该怎么看、怎么办?

在分析完过往的主要矛盾后,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今天中国的主要战略。希望大家理解,为什么2020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五年计划的方向时,特别把“乡村振兴”提出来、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

“压舱石”就是稳固基础的核心。中央强调的是练好内功、夯实基础,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实际上这给出了一个新阶段。

新阶段是什么?就是国内大循环以国内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主要需求导向,以国内大市场来拉动中国的投资转向——过去投向城市,现在投向农村。要注意,就在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相继开打以来,中央明确做出了一个新的投资规划——7万亿投资于“乡村振兴”。

但是,在还没有形成更好的投资方向前,先解决什么问题?基础设施。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是从2005年开始的,搞到2020年一共是15年,解决了全国所有行政村一级的“五通进村”,即“水电路气”加上宽带。

当年我们对外开放、搞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时,是“三通一平”;现在我们的乡村建设是“五通一平”,“五通进村”再加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乡村社会现在有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基本建设条件;那也意味着,现在的乡村社会有跟沿海开放城市一样的创业创新条件。

过去我们用15年时间完成了行政村一级的乡乡通、村村通;又经过“脱贫攻坚”战略,已经使得山区、高原乃至荒漠地区的行政村都完成了“五通进村”。

这次再投7万亿是要完成所有自然村的“五通一平”。那也就是说,要让所有的自然村达到跟沿海开放城市同等的基本建设水平,意味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直接深入到乡土社会的深处。

这些是今天强调“三新思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基础条件。所以在五中全会召开后的2021年初,国家领导人做了一个三新讲话,强调我们已经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因此现在必须要有新理念。

今天我们国内舆论场上出现的一些混乱,在于没有理解什么叫做新理念。新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过去我们是资本短缺,现在进入到资本过剩阶段。在过往的资本短缺阶段,我们实行的一些政策是新资本政策,比如一些地方打出的口号甚至是“投资者是本地的主人”。

现在就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从过去部分地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理念,到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一个重大的内涵性调整。

具体怎么发展呢?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而推动什么呢?用“两山”来推动数字化的生态乡村。

刚才有朋友问我,对数字农业、数智乡村(数字+智慧)怎么看?我说这个领域非常广阔。在每个自然村(相当于生产队)都完成了基本建设的条件下,中国下一步如果能够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而不只是作为生态建设来考量的话,那我们就有可能以生态化的发展改出原来金融资本主导的金融化发展模式。

今天这个世界存在着全球焦虑,主要是因为金融资本的全面过剩。如果我们能够把过剩金融转到生态化建设中,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资产池。

目前,县一级银行普遍存在着投存过剩、存差比较高的情况。什么意思?就是有钱用不出去。所以我不管到哪儿都跟地方干部说,你们不用出去招商引资,只要做好自己的制度设计,你们的存款完全足够用于产业改造。这件事也不用多讲,只是提醒一下,就是说我们以前的经验在今天仍然是有效的。

刚才讲到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时,我们的金融机构出现了1/3的不良率,远远超过当时《巴塞尔协定》给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按说这些银行都应该破产。

但我们当年的特点是什么?举国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年财政、银行不分家,于是财政直接出面把银行所有不良资产直接剥离,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这些不良资产。

因为只要经济高涨,许多不良资产最终会变成可变现资产。从那以后,一步步改造,目前我们的大型国有银行排在世界前十位的有6家,前4都是我们的——中农公建。

当年是国家财政和银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从而打造了“第一资产池”。经过20多年,我们“第一资产池”的资产规模已经是数以千万亿计的。

又由于当年的基本建设主要投在沿海地区和城市,因此形成了城市带,有了承载产业集群的条件,“第二资产池”也就应运而生,那就是城市房地产。

目前城市房地产相对已经饱和,甚至可能出现泡沫挤出的情况。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前不久我们刚刚报上去一个政策建议,今天在这里先不提。只能说,我们现在进入了打造“第三资产池”的阶段——乡村振兴,其实也就是县域经济。

很大程度上,县域经济其实就是中小企业利用基本建设到位的条件去发展生态资源的价值化。这就是今天“第三资产池”的空间扩张。

因为在基本建设到位、农村已经“五通进村”的情况下,大量的空间生态资源是有条件得到开发的,只是看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发。

我们也知道,目前财政所能承担的投资功能可能不如过往,因为各地财政都有些吃紧,再继续使用财政投资的手段已经有相当难度了。那我们更多地要依靠金融,利用金融的方式来带动乡土社会实体资产的不断扩张。

因为这些年大规模基本建设所形成的资产,只要它可交易就能够吸纳金融介入。也就是说,如果现在1300万亿的设施性资产用来带动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开发,就能形成金融扩张的基础条件。

假设把1300万亿的设施性资产作为底盘,那至少应该对应着同等规模的金融资产。但我们现在的金融资产规模只有设施性资产的一半,大约600万亿左右,这意味着金融还可以成倍扩张,只要实体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扩张是有效资产,那么作为分子的债务就会显著缩小。

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担心债务将来该怎么处理,我说其实不用担心,因为债务它是分子,只要我们能够扩张可变现资产就没问题。

那么,可变现资产进一步的扩张空间在哪儿呢?城市相对来讲已经饱和了。而大量的生态资源性资产还没有完成货币化、资本化,所以我们说把过剩金融转向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实现,把生态资本深化。

在这方面,有大量的投资空间。但是因为过往我们的经验集中在工业化阶段,发展的主要是工业生产,大家还不太善于进入到生态化的新阶段去做投资,所以关于“第三资产池”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认识,才能理解它的价值何在。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最近在帮一家企业做野山参期货。大家知道,现在西洋参已经严重过剩了,而野山参还是稀缺的,至少得生长5年才可以采摘,更好的要10年、15年以上,这意味着它是一个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领域。

我们有粮食期货、橡胶期货、糖料期货、生猪期货等,但对于像野山参这种能够产生预期收益的农业期货领域,我们很少有过设计。因此,我们现在正在跟各个地方讨论,怎么才能把农业领域里有较高预期增加值的这些产品,先是做到可直接变现;在可交易的基础上,当这部分生产资料货币化后,接着就可以推进它的期货交易。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大量试验,先让期货公司来对一定面积的某种作物做期货的多空交易估值。完成多空交易后,形成的就是未来产量的价值量,然后再用这个价值来倒推保险公司对农业生产产值的保险。

进而再拿着保单去做农单公司进入、财政分保的条件,接着再去做地方性商业银行进入到农业贷款的抵押条件。最后当这部分收储以后,进了仓就有仓单,就有大量的金融空间供投资者进入。

我们现在这个设计叫多种金融工具嵌套,期货、保险、农单、财政加上商业银行等,用多种金融工具去嵌套,就形成了县域经济的融资平台。

用县域经济的融资平台,去对接上级部门下达到用于乡村振兴多少万亿投资的投资项目,把这些投资项目做成小项目,不断地向村一级去做流动资金的投入,当村一级组织的生态资源和这些不断投入到这些项目的资金一结合,它们的生态资源就可以被定价了。

前不久,我到吉林深山的一个乡镇,它号称全国最美旅游乡镇,但它的自然资源禀赋并不是很适合旅游,也没有奇山绿植。但它那儿有暗夜。因此那儿的民宿经济很发达,家家户户的房顶都是透明玻璃的,晚上可以看星空。星空就是那里的生态资源,我们称之为“空间生态资源”,还没有被定过价。

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金融介入的。毕竟一个民宿从修建到改造,怎么也得一两百万,它是一个相对比较有贷款规模的主体。

但现在我们没有这种贷款。因此,如果我们不考虑把多种金融工具嵌套设计出县域的融资平台,那么这个地方就很难得到投资。

“第三资产池”对于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全球金融资本过剩危机而言,是符合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战略的,是多个朝向乡村振兴、增加投入空间和投资空间、形成“第三资产池”的条件。

今天企业界很多朋友说,找不到好的资产去投资:房地产是一个相对过剩、饱和的领域;而过去我们主要靠外向型经济,如今外资下降,而且美国、欧盟、日韩等西方国家还可能因为某个动作而进行制裁,贸易结算和水陆流通都可能陡然发生中断的事件。

原来的老路已经不一定好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有一丁点眼光的人,要抓紧根据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战略,考虑一下空间生态资源的开发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

接下来还要再说一点条件,我们说“空间生态资源”有三性——整体性、非标性和公共性。(见下图)

生态化时代的生产资料,跟过去工业时代所面对的生产资料不是一回事。因此对于企业的转型而言,是艰巨的、根本性的。

因此在这个转型中,我们提出,要把国家投入到乡村的这些资产,用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法转变成农村集体资产,使得一个县的县域经济可以增加100-200个规模以上企业,把固定资产转变成村集体的固定资产,把项目投资转变成流动资金,让它们去做工商登记、变成企业,进而就支撑了县域经济、把产业留在了县域。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使县域经济成为国家下一步生态化转型的主要领域,这也恰恰是五中全会所强调的——把产业留在县域,发展县域经济,让农民分享产业留在县域的收益。

下一个百年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来逐渐实现,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基本结构(见下图),比如怎么把政府资产做到村集体、村集体怎么对外部投资人和村民分别做股。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带动县域经济形成一个结构化的重组——在村这头怎么做、在县那头又怎么做,最终我们是想实现一个资本闭环,让空间生态资源价值化,使得农民可以通过这种“做股到村”的方式得到长期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在货币化和资本化交易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在县一级引入产权交易市场。

目前各省已经有了产权交易所,它具有金融功能,我们只不过是把省级产权交易所和产权交易中心引入到县一级,使它同样具有金融功能,能够对接多种金融形式,最终形成资源资本化、在县域内形成资本闭环,“第三资产池”也就打造出来了。(来源:观察者网)




政经观察




部分产能转移越南 美试图主导构建一条去“去中国化”供应链

【博览财经特稿】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面临重塑,在美国主导下布局构建“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的设想争论日渐激烈。

若想承接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产能,需具备哪些条件?越南乃至东盟是否有相应能力?而当下的“中国制造”又面临什么困扰?作为正管理越南某工厂的跨国经理人,吴威同观察者网分享了自己的行业见解。

疫情下的越南制造业:民众只能自己扛,频繁跨行跳槽

观察者网:之前采访时有聊到,将中国工厂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成本,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时期加上来的20%多的关税。现在,受全球通货膨胀影响,相关关税减少的声音不断传出。若关税真减少了,对你们的生产布局等会有什么影响吗?

吴威:当然。如果可以撤销关税壁垒,对于“中国制造”肯定是特大利好。我相信很多制造业项目会回流中国,尤其是电子类产品制造,几乎所有的电子消费品和工业品都会重新考虑这一选择。

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在中国工厂提供的成品价已经和越南工厂在同一水平线上了,且“中国制造”需要的管理成本低一截,这对于制造业的大客户非常重要。

我们有多个销量大的成熟产品在中越两地工厂同时做,其中大多数产品在中国工厂的报价比越南的价格要便宜千分之几到百分之一点几,中国更贵的一两个只比越南高百分之一点多,而且还有进步的空间。需要强调的是,我这里特指的是电子类来料加工组装测试,自动化程度高、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小,和制衣厂、纺织厂之类没有可比性。

明明越南的人力成本比中国低很多,为什么电子类产品的成品价格和中国差不多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越南制造获取物料的成本比中国工厂高,而且还会持续增加。这是当地供应链基础所决定的。当地没有所需的物料,就必须进口,然后一系列多余的成本就出来了,从加固包装到国际物流再到进口关税等等。中国有句俗话“豆腐盘成肉价钱”,交易流程的延长导致更高的成本。

举个例子,比如模组外部的框架安装件,占用的运输体积很大,加固包装一托盘也装不了多少数量,生产紧急的时候还要空运,一颗物料一次加急运费几千美元,这样一来越南工厂的物料成本压力就变得越来越大。若换成中国工厂,普通包装即可,一辆卡车一两天内就能送达。这个获料成本的差距是弥补不了的。

第二,中越两地工厂的效率管理不同。同样的团队规模,中国工厂有更多的输出和产出,这样平摊到单个产品的均价就更低。在这方面,越南工厂是有提升空间的。他们专业经验的积累还不够,人员流动性比中国大很多,管理成本比中国要高。

刚转移到越南的时候,产品成本是有明显的降低,但经过几年来综合成本上涨后,电子行业的“越南制造”和中国相比真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我们的制造过程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超过8成,这个制造流程适合所有含印刷电路板子的电子消费产品及工业品,从成本构成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苹果、微软、三星都采用类似的生产流程。

这类流程的工厂可以承接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包括各类家用电器、数码产品,也可以制造工业测试仪器、医疗设备和通信设备等。这些是与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门类非常庞大的产品集合。

我了解的成本信息有行业局限性,欢迎其他行业和公司提供更多价格资讯来做全面比较。

制造业不是什么好活肥差

观察者网:美国政府正试图主导构建一条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这一规划是否会影响你们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制定?

吴威:当然会影响,也已经有影响,但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就知道,企业的战略其实是可以很快变化的。生意是流动的,商机是多样的,一时的方向未必和长久未来有必然的联系。

制造业说白了,不是什么好活肥差,其实是苦活。美国想搞去中国化的供应链,哪些国家和他们一起搞?有这个能力吗?

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这个目标好几年前就提出来了,20%或更高的关税这一把大刀砍下来,绝大多数公司根本没有办法,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绝大多数是要离开中国的。但原材料的供应链呢?的确,部分环节已经转移了,但这个庞大的系统根本没法快速转移。最早一批转移的比如包装类物料的生产项目,很多原材料还是来自中国。

将从原材料开始的整体供应链转移出中国,目前没有看到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别的国家和地区目前也没完全承接的能力。

因为这个系统太复杂,有很多的细分专业领域;需要对方的体量足够大,还有海量的专业人才,而这样的专业人才只能由本土坚实的制造业来持续培养。“中国制造”的优势依然非常突出,系统庞大而完整,其中包括很多微利甚至亏损的细分行业熬了很多年。这些转出去是不划算的,成本会明显上涨,而且对方未必有能力接收。

好比富士康在美国没有把工厂搞起来,总统站台加政府补助,但就是没能够开工发货。制造业的钱其实是不好赚的。以为有土地、有投资、有活人就能搞起来,那是根本不懂制造业的运营。

观察者网:在谈及生产替代时,我们常常是进行国与国间的对比,比如把中国和越南相比较,然后得出越南体量小,无法取代中国的结论。考虑到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若我们把中国和整个东盟比,您觉得东盟有无可能一点点取代中国的生产地位?比如,我有个外企朋友认为,把总部设在新加坡、把工厂设在越南,好比在中国国内把总部设在上海、工厂设在江苏等地。

吴威:部分取代是事实,完全取代没可能。这个部分取代,也可看成是中越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有的企业比如服装鞋帽大厂已不太适合当今中国的形势了,而在越南的适配度还不错。

东盟适合做大规模生产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我们在全世界都转了一圈做调研,其实适合做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国家真的有限。这需要一个综合系统的强大支撑与契合,包括基础设施完备、供应链实力强、专业人才储备充裕、文化价值观匹配、安定安全的大环境等。

转移过去3000个生产项目可以,转3000万个就是不行。真没这能力。世界很大,但有能力从事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国家和地区真不多。

制造业的利润是偏低的,但搭建的系统却很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工厂要满足各种体系的审核要求,还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同时,行业的碳排放也会给环境造成很多压力。

制造业本身的这些特质,包括必须承受的负担,注定它并不适合在多数国家大力发展,而且多数国家也不具备经营大型制造业的条件和能力。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现在对于大规模的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金刚钻,很多国家其实是没有概念的。我认为制造业项目在东盟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都流动一圈很有意义,让众多客户实地比较一下,到底哪里更适合做什么类型和规模的项目。

我们有经理人在泰国做过工厂。他们的感受是每天鸡同鸭讲,你要白菜他给你萝卜,还告诉你这个也挺不错。关键项目是肯定不敢交给他们的。在美国也做过两个生产项目,合作方是代工厂跨国巨头,项目从物料到制成全没有理顺过,天天救火不说还成本奇高,最后实在没办法就撤掉了。有个经理人从美国制造的项目逃出来,总结了一句就是“It’s nothing but trouble” (“除了麻烦,啥也不是”)。

有钱都想赚,但制造业真不好干。打螺丝、贴标签看起来简单,但制造业运营的专业门槛还是挺高的。

来料加工制造业真不是简单的低端产业

观察者网:作为中国经理人,您对现在的“中国制造”有什么担忧吗?根据您对国内舆论场的观察,您认为公众对于制造业有什么误解么?

吴威:制造业直接创造新的价值,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需要一代代从业者持续的传承与发展,这个行业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商务和技术人才。据报道国内今年5月16-24岁人口失业率升至18.4%,这是非常让人担心的现象。制造业产量大幅缩减造成招聘岗位减少,年轻人进入制造业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我们这里的来料加工组装测试行业其实并不低端,并不是很多外人在媒体上看到的只是拧螺丝、组装屏盖、贴标签。只能说,这类成品的制造过程相对标准化,有的步骤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是工程师把流程分解到几乎人人都可操作的程度,这背后涉及很多的专业设备和技术的投入。

比如外人看模组的测试,就是用鼠标点一下,然后操作工就开始等待测试完毕,几乎人人能做。但如何定制测试程序、涉及的测试条件和参数的定义与取舍、多个技术变量之间的均衡调整、如何编程让测试过程高效运转,这些就涉及多个复杂的专业领域。

再说组装,外人看起来类似拼乐高模型,比如手机框架安装、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安装,全是中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工作。从看似简单的设计转化到可以按千万数量级加工复制还保持指标性能的一致性,这其中有多少精密设计和验证,专业设备的投入很多都是百万级的。小小的一个组装件,技术含量并不低。

我这是举例,告诉大家来料加工制造业真不是简单的低端产业,大家表面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如果缺乏足够的年轻人加入,那对于制造业的后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制造业里所有的商务和技术岗都需要新一代接棒,希望无论是中学毕业的操作工还是本科硕士毕业的专才,都能在制造业找到相应的岗位。

制造业是一个尊重专业知识与经验的行业,有实力的工厂能提供很好的职业稳定性。我们的大陆工厂甚至有退休后被返聘的优秀员工。制造业有很多40岁、50岁的老员工,他们都是积累多年专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多数并不需要做到管理岗,就是日常的运营操作岗位也需具备产品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好。

去工业园区运营超过20年的老厂了解一下就知道了,制造业内对专业和资历的尊重、还有专业岗位的长久稳定性,都是互联网和金融等高薪行业所不能比的。

制造业目前面对的舆论风评很不乐观,很多人把进工厂作为最绝望的一条谋生路。这很值得我们工厂经理人深刻反省,如何营造一个专业高效且具有人性关怀的工作环境。基层员工同样是公司的宝贵财富,基层员工队伍的稳定能大大降低人力招聘和培训成本,有效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

中国拥有世界顶级的市场和超大规模的产业链,这是大力发展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智能制造的新时代,必须致力于推动高新技术的实战运用,我们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他们成长于网络数码时代,能快速适应工业互联网,学习新技术的能力非常强。

制造业对于简单重复劳动力的需求会日趋减少,但对于技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很多优秀人才是通过生产实践培养出来的。制造业依然存在基层草根逆袭的机会,尤其智能制造会给年轻一代提供新的变道发展机遇。有专业价值的人在制造业里不存在中年危机,这里非常适合善于持续学习提升的职业马拉松选手。(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吴威)





俄乌冲突半年 彻底改变了世界的五大方面

【博览财经特稿】一晃,俄乌冲突整整半年了。我们也从2月24日的惊讶,变成了8月24日的疲劳。半年过去了,地球依旧在转动,疫情仍然在继续,我们有幸但又不幸地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历史,各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旱情危机、社会危机……

战火依旧在燃烧。警报每天都在响起,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已经永远倒在血泊中。美国又在紧急敦促,美国人赶紧离开乌克兰,因为俄即将开始更大规模袭击。尤其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在乌克兰最大的核电站里,现在都能听到炮声。那可是核电站啊!

2022年,无疑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一年,但俄乌冲突,毫无疑问是这一年最大一只黑天鹅,没有之一。世界已被彻底改变。《华盛顿邮报》评论说,“俄乌冲突过去半年,世界站在刀刃上”,“我们仍然觉得这只是一个序幕”。完全个人观点,世界被彻底改变的五个方面。

改变一,世界地缘政治发生剧变

俄罗斯和乌克兰,本来是兄弟之国,但至少几十年内,兄弟谈不上了,肯定是世仇。更关键的,还是俄罗斯与美国和整个西方的关系。

北约趁势东扩,现在更把芬兰、瑞典纳入囊中。俄罗斯的战略环境更加险恶。仇恨的种子一旦播下,你看吧,不排除日后以更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

进入21世纪,改变世界的四件大事: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2022年的俄乌冲突。

实事求是地说,俄乌冲突,比其他事件给世界带来的后果还要严重。至少短期内,西方的头号敌人,肯定是俄罗斯。俄罗斯就很愤怒,乌克兰成了西方消耗俄罗斯的手段,美国就是要和俄罗斯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我们之前最大的担忧,美国政客会拉拢俄罗斯对付中国(其实也没少尝试过),至少短期内不大可能。

当然,我们也别太乐观。西方政客说变就变,也不排除一段时间后,又试图和俄罗斯达成某种默契,牺牲乌克兰,然后再次转身对付东方大国。博弈、激烈的博弈。这是一场世界级的大博弈。

博弈遍及全球。西方和俄罗斯都在拉拢印度,大批新兴国家选择了观望,土耳其却积极出击左右逢源,欧洲进退失据、成为一个大输家。当然,最倒霉的,可怜的乌克兰。

改变二,惨烈的能源粮食危机

就在两年前,油价还跌到了负数(别不相信,这真是事实)。记得当时很多专家认为,油价可能再也高不起来了。但两年后,油价又暴涨到了100美元以上,当然,最近又跌下来了。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专家。

但在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让俄罗斯怒火中烧,顺势断了欧洲多国的天然气供应。欧洲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酷暑,但接下来,却是一个愤怒的寒到彻骨的冬天。

能源危机,对全球产业布局带来深远影响。这给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新能源汽车更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也让一些国家目光瞄向煤炭,在现实面前,什么应对气候变化?先让让路吧。

比能源危机更严重,则是粮食危机。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因为俄乌冲突,今年全世界约3亿人可能要面临饥荒。

不多说了,看《经济学人》的这张封面就知道了:粗看是麦穗,但细看,却是一个个骷髅头……欧美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通胀,三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

好消息是,在土耳其的斡旋下,俄乌达成了粮食外运协议,一艘艘满载粮食的货轮正从黑海港口驶出;坏消息是,战火让乌克兰农民不敢下地,今年的特大干旱,更会让全球收成严重受损,而且,战火随时可能让外运中断。

进入21世纪20年代,世界却遭遇一场严重的饥荒。历史跟人类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但我们却真笑不出来。

改变三,一个更加危险的世界

世界更安全了吗?我想,每个正常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更安全了,而是更危险了。

半岛局势又到了一个关口,日本最近更是蠢蠢欲动,欧洲战机军舰也来亚太炫耀,那可是我们的家门口。还有台海,美国政客最近进行了怎样的挑衅,给地区局势带来了多大的风险。触及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除了捍卫,别无选择。

此外,在中东,土耳其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大打出手,也门内战还在继续,沙特和伊朗依然是剑拔弩张,那可是世界石油的中心。

世界失去了平衡,西方在步步紧逼。作为俄乌冲突半年的回应,美欧又宣布将输送新武器给乌克兰。俄罗斯的反击,肯定是无情的。尤其是考虑到杜金娜在莫斯科郊外被暗杀,俄罗斯势必要发动新的进攻和报复。

核电站的炮声提醒我们,双方都在冒险,但千万千万,别是一场新的切尔诺贝利灾难。也难怪德国总理朔尔茨再三警告,可别真导致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我们也别忘了那句警告:一旦俄罗斯觉得已无所失去,世界又会怎么样?

改变四,美元帝国墙基开裂

别忘了尼克松时代的美国财长康纳利曾这样说过:“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

得意之情,不加掩饰!为什么?因为美元是世界的最主要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美元的最大红利,就是可以这样对世界“割韭菜”。

金融危机期间,通过降息等量化宽松手段,开动印钞机,美元流向海外,实质上是强行借钱,这是第一轮“割韭菜”;此后,美联储会加息,巨大虹吸效应让美元回流,其他国家失血乃至金融危机,这是第二轮“割韭菜”。最近,美元不断升值,其他货币纷纷贬值,就是一个信号。

但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美元看似如日中天,无法撼动;但我们也要清醒,美元帝国的墙基,因为俄乌冲突,事实上正在开裂。很简单,几千亿美元的俄罗斯外汇储备,就因为是美元而被西方扣留。那其他国家难免担心,我的美元,还安全吗?日本可能不用担心美债债权,但其他国家呢?沙特的石油美元安全吗?

残酷的事实,打破了很多人的迷梦。全球化成了西方制裁的武器,美国的长臂管辖,更让美元成了危险的筹码。

说好的“科学无国界”、“艺术无国界”;说好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呢;说好的言论自由、契约精神呢?统统不作数了。

俄央行不断提醒全世界央行,必须警惕以美元和欧元作为储备资产的风险。或许,若干年后回看,美元全球霸主地位的动摇,就从这场战争开始。当然,美国人甘心失去霸主地位吗?那就意味着,更猛烈的打压,更极尽所能的敲诈。

改变五,战争形式发生深远变化

记得开战第一天,俄军攻城略地,感觉这又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记得当时不少朋友感慨,我还排着队还没做好核酸,俄军居然就冲到了基辅……

但随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俄军裹足不前,损失相当惨重,甚至大量坦克、装甲车被乌军摧毁,基辅更没能拿下。当然,乌军的损失也相当惨烈。

俄军随后调整了战略,将重点放在了顿巴斯;乌军也迅速变阵,在一些地段展开反攻,不久前更是偷袭克里米亚俄军机场,炸毁多架俄战机……

这不是一场我们想象中的现代化战争,更像是一场坦克大炮唱主角的传统战争,而且是拉锯战、割喉战、消耗战、城市巷战。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战争前的网络战、信息战,美国已经承认,确实派人参与了对俄罗斯的网络攻击;战争中的舆论战、认知战,激烈战斗还在继续;以及战争中新武器的应用,尤其是无人机的应用、核威慑的威力……

战争,不仅仅是攻城略地。打不赢舆论战,哪怕你攻占再多的城市,都很难说赢得全面胜利。更别提,美国全球舆论霸主的地位。美国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拔了俄罗斯的网线,可怜俄辛辛苦苦经营了很多年的社交账号,一夕被封。

什么言论自由?美国耍起赖来,根本不讲这一套。最新的消息,推特又封了塞尔维亚的多个驻外使领馆的账号。

还有,没有无人机,哪怕你占据了制空权,难免遭遇无人机的偷袭。这场俄乌冲突,土耳其无人机大放异彩,乌克兰买了又想买;伊朗无人机据说也尽显其能,惹得美国要极力阻止伊向俄出口……

看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绝活。这场冲突,也将由此改变很多国家的军事布局、军事战略,以及军事科技的发展。

五个方面有些都谈过,只是随着战火的继续,这些改变正变得更加清晰。我们就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我们真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

记得刚开战的时候,我在一篇文章中还说,世界更应看到中国的难得和可贵。很简单,这个世界,有比中国更遵守国际规则的大国吗?有比中国更尊重其他国家主权的大国吗?有比中国更珍视和平的大国吗?

答案,就两个字:没有!对西方来说,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但我还是太乐观了。我们看到,围绕着中俄关系,美国的各种围攻抹黑,甚至不惜造谣说中国向俄提供了军事援助;更让人愤怒的,是美国在中国周边不断挑事,甚至在台海问题上违背承诺,佩洛西窜访台岛进行挑衅……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确实在加紧对付俄罗斯,但美国的焦点,一直没有偏离中国,美国认定中国才是头号的敌人。

环境险恶。过去这半年,中国保持了镇定,但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我们终生难忘。这就要求中国更加冷静、更加清醒,千万别骄傲,千万别折腾。“俄乌冲突过去半年,世界站在刀刃上。”这是《华盛顿邮报》的警告,我们其实也都看在眼里。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也无法知道,接下来的半年,我们会看到和平的曙光,还是更大规模的血光。但我们更担忧的,是激烈战火下那些可怜的人们,是将一个核大国逼到绝境的可怕后果。

和为贵!毕竟,战争是所有母亲最大的噩梦。是那句话,战争的胜利,永远不会是永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发动和赢得错误战争的行为,往往会击败自己。这个世界,教训已经太多了。(来源:牛弹琴(ID:bullpiano) 作者:牛弹琴)





美经济学家:中印关系可能“升级” 未来几年或发生一场外交革命

【博览财经特稿】印度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足够人口和足够治理体系来吸收中国储蓄的国家。此外,在印度欠缺的事情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做得更好,这包括数字和实体基础设施。印度需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电站和宽带,这些领域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强。

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表明,最痛苦的敌人可能变成盟友,因为对抗给彼此带来了太大的危险。

英国和俄国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全力投入“大博弈”的斗争(指19世纪英俄两国在亚欧大陆争夺主导权的长期斗争,“大博弈”的西端在巴尔干和近东地区,中端在中亚地区,东端在远东地区,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就是“大博弈”的体现。)英国帮助日本建设了海军,后者借此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但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俄国站在了同一方。

俄国和中国在1929年爆发中东路战争,在1969年爆发了不公开的边境冲突,但在反对美国及其盟友方面,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过去敌人之间的下一次战略结盟,可能会使今天的两个战略对手印度和中国互相靠近。从表面看这似乎是极端不可能的。印度和中国有着长期的边界争端,1967年的边境冲突中造成了数百人伤亡,去年的另一次冲突中也有数十人伤亡。

但从三个原因看,未来几年中印之间会发生一场外交革命,其中两个原因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进入21世纪后,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远远超过中国。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亚洲穆斯林地区低教育程度的人口将相当于印度和中国的总和。这既是一个经济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这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和教育水平的问题,下面将解释这一点。

与此同时,东亚其他地区重要性会降低。日本目前15至49岁的人口有5000万,但按目前的生育率计算,到21世纪末将只有2000万。韩国将只有680万人处于这个年龄段,而今天是2500万。而台湾地区该年龄段人口将从今天的1200万下降到21世纪末的380万。

印度在乌克兰问题上拒绝放弃其长期盟友俄罗斯,这让美国感到意外。印度非但没有支持美国的制裁,反而和俄罗斯制定了本币互换和投资机制,以卢布和卢比与俄罗斯进行贸易,并接受俄罗斯的盈余收益在印度证券市场投资。

作为报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向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挥舞着大棒。“我们定期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印度就这些共同的人权价值观进行讨论”,布林肯说,“我们正在监测印度最近的一些令人关注的事态发展,包括政府、警察和监狱官员侵犯人权的行为有所增加。”

印度外长贾尚卡尔很生硬地回应说,印度对美国的人权状况也有看法。

美国经常指责中国和俄国,但印度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受到了同样的指责。当然,这种不愉快的交流源于美国不满印度在制裁俄国问题上的立场,但这指出了将推动俄国、中国和印度走得更近的趋势。

美国屈辱地抛弃阿富汗,给中亚留下了不稳定的隐患。美国进攻阿富汗试图摧毁塔利班,但最终以塔利班卷土重来而告终。结果,中国、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邻国的伊斯兰激进分子可能在阿富汗找到潜在的基地。

俄国干预哈萨克斯坦体现了中亚安全对莫斯科的重要性,这得到了中国的赞同。中国也关注西北地区的安全。2021年12月,北京和新德里在同一周内与中亚国家的外交部长举行了视频峰会。

根据联合国人口项目的计算,如果目前的生育率持续下去,中国15至49岁的人口将在21世纪减少近一半,而印度的人口将略有增长。

可以肯定的是,人口预测是出名的不可靠,联合国的预测充其量只能提供潜在趋势的一般描述。尽管如此,但相关趋势是如此明显和不同,各国都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老龄化人口为退休增加储蓄,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向人口年轻的国家输出资本。

中国储蓄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吸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储蓄,累积了18万亿美元的负净外国投资头寸。美国不可能无限期地吸收下去。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其储蓄寻找其他出路,在治理不善和教育不足的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结果有喜有忧。

印度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足够人口和足够治理体系来吸收中国储蓄的国家。此外,在印度欠缺的事情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做得更好,这包括数字和实体基础设施。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经济起飞不大成功。1990年,两国的人均GDP相同。现在,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3倍。

印度仍然依赖于英国在20世纪初建造的铁路系统。印度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9%,而中国只有38%。印度需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电站和宽带,这些领域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强。

尽管印度和中国有着天然的共同利益,但两国之间的贸易仍然很少。2022年3月,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与对泰国的出口持平,仅为对越南或韩国出口的一半。这就是中印对抗的结果。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飞跃的国家,基本上生育率都处于或低于更替水平。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土耳其和伊朗等教育水平较高的穆斯林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将略有下降,而巴基斯坦等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出生率仍将保持在传统社会的高水平。

联合国预测显示,亚洲黄金劳动年龄人口的最大增长将来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两个国家的识字率在亚洲最低。根据政府数据,巴基斯坦只有58%的成年男性和43%的女性能够阅读,实际水平可能低于政府报告。

阿富汗的数据并不可靠,但根据已倒台的前政府数据,55%的男性和不到30%的女性能够阅读。相比之下,印度的识字率从1981年的41%上升到了77%,其中男性72%,女性65%。

在穆斯林世界,女性识字率是生育率的最佳预测指标。如前所述,问题不是伊斯兰教,而是高教育的现代化与低教育的落后的差别。

前苏联中亚国家介于巴基斯坦的前现代世界与伊朗、土耳其的相对现代世界之间,后两个国家的生育率已降至欧洲水平。

对中国、俄国和印度来说,这代表着一个特别重要的战略挑战。这三个国家都有大量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但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

穆斯林只占中国人口的2300万到4000万,不到总人口的3%。相比之下,根据估计,到2030年,俄国将有30%的人口是穆斯林。2018年,俄国的总生育率曾升至1.8,接近更替水平,但在新冠疫情后又回落至1.5,而且很难区分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生育率差别。

穆斯林约占印度人口的15%。其生育率已经从1992年的4.4下降到2015年2.6,仍然高于印度教徒的2.1,但两者正在趋同。

在2021年,美国的外交政策两次将中国、印度和俄国推到一起:美国屈辱地抛弃了阿富汗,给三个亚洲大国留下了难以收拾的烂摊子;美国未能缓和乌克兰危机,这使新德里认为与美国保持友谊的代价是,背负可能在未来爆炸的包袱。

两代人以来,中国一直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其中包括对中巴经济走廊为期15年62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性计划。巴基斯坦军方除了装备美国的F-16战斗机外,还接受了中国的J-10和J-17战斗机。

但是,巴基斯坦是一个保守的落后国家,政治上不稳定,作为一个经济伙伴也不可靠。中国可能会得出结论,一场外交革命是必要的:中国需要从巴基斯坦转向其南部邻国,后者有更大的人口资源和更稳定的政治体制。

巴基斯坦自1947年建国以来有29位总理,但没有一位做完了任期。印度有自己的问题,但75年来,它一直有民主选举的政府。在某个时候,中国可能会决定升级与印度的关系。这将颠覆目前所有的战略考量。(来源:2022年4月27日香港《亚洲时报》网 作者:大卫·保罗·戈德曼 译:观察者网宁栎)




人物广角




绝非普通犯罪嫌疑人 湖南在逃富豪身背各类耀眼光环

【博览财经特稿】2018年的一天,湖南长沙警方接到某医院的报警信息。警情显示,一位名叫“倪福林”的网上通缉犯正在医院挂号,他的身份信息触发了医院和警方的报警联网。

长沙警方赶往医院,找到这名嫌疑人时,发现对方正浑身插满管子,躺在重症监护室,奄奄一息。不对啊,之前为了判断嫌疑人身份,调取监控查验,还看到嫌疑人一切正常,怎么才半天功夫人就不行了?

家属很快拿出医生的诊断,表示病人确实病入膏肓,急需入院治疗。考虑到这名嫌疑人并不是什么杀人抢劫犯,只是在外地有些经济纠纷,长沙警方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暂时让对方安心养病。

等发出通缉信息的深圳警方获知后,立即派人来到长沙,却发现病房内,人去床空。短短几天功夫,倪福林便“大病初愈”,消失无影。为啥说“再”呢?

因为深圳警方之前就来过湖南追捕倪福林,可这家伙总能收到风声,迅速藏到周边皇家湖园区内。这里是他的地盘,有民宿有豪宅,他甚至还跑到附近沅江县的芦苇荡里躲了几天。

孤军奋战的深圳警方最终因为缺少有效情报,铩羽而归。耐人寻味的是,在被深圳警方作为网上追逃人员时,倪福林在湖南依然以“重情重义的湘商”形象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

其实,倪福林绝非普通犯罪嫌疑人,而是位身背各类耀眼光环的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曾任深圳市宝安区政协委员、益阳市人大代表、湖南省深圳商会会长,还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如此身份显赫,为何深圳警方要通缉他呢?

偶有惊无险地“被追逃” 日子总是很惬意

倪福林早年在益阳做贸易起家,后来转战到海南、广东开展房地产业务。没想到,在经营房地产业务时,因为行贿,被人举报,最终被深圳警方列入网上追捕的名单。

当了“逃犯”的倪福林丝毫没有紧张,从容地回到家乡皇家湖度假区,过起了潇洒的妻妾成群的“帝王”生活。自此之后,除了偶尔有惊无险地“被追逃”,倪福林的日子总的来说还是很惬意。

皇家湖度假区中心位置是倪福林为自己和多达十多个妻妾打造的福林庄园,他自己住在最高的福林楼里。庄园内所有人一律称呼倪福林为“老爷”,她们和子女分别居住在西侧的五栋别墅,每家都有单独的厨房为其服务。

妻妾中,年龄最大的是70岁的发妻刘雪时,最小的是一位为“倪老爷”生下儿子的00后女孩。而这个儿子只是倪福林“后宫”生育的十多个非婚生子女中的一个而已。平时各家互相不来往,只有得到倪福林召见,才能去福林楼伺候。

有人要问了,就算倪福林这么多“老婆”都没名分,那十多个超生孩子就没人举报么?当然有!可说起倪福林的应付超生的招数,就不能不提他更加精彩的发家史。

出色的管理能力带来巨大的政治声誉

倪福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湖南益阳资阳区一个农村家庭。16岁时,他应征入伍,当兵期间与老家结识的刘雪时登记结婚。

婚后第5年,倪福林退役转业,被分配到益阳市食杂果品公司工作。倪福林能说会道,工作能力十分出众,在食杂果品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1983年,34岁的倪福林担任益阳市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总经理。

这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模式,仅用5年时间,就将原本只有两个铺面的“五交化”发展成包括9家批发公司、5个商场的集团,固定资产从2万多元做到了4000万元,足足翻了2000倍。

出色的管理能力为倪福林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声誉,先后被授予“优秀商业企业家”“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荣耀是不少,可收入还是死工资,倪福林心里有些不平衡,便想到沿海城市一展身手。1991年,倪福林与妻子刘雪时以旅游名义外出考察。考察了海南、惠州和深圳等一圈后,夫妻俩最终选择去深圳宝安进行房地产开发。

那时的深圳的房地产业还不温不火,可倪福林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嗅到了不一样的气味。1992年,倪福林注意到《人民日报》刊登了评论《要发财,忙起来》。

最先忙起来的是全国各家报社,从头版到副刊皆是各类招聘广告。这些广告中有一半的招聘内容来自广东各企业,超过同期所有地方的薪酬吸引了无数跃跃欲试的人。伴着那年韩磊的一首《走四方》,超过4000万人来到广东,大部分都是落脚到深圳。

“福中福”成为令人艳羡的“王中王”

随着人潮涌入的,还有成千上万的包裹,里面藏着成捆的身份证。此时,一片荒芜的深圳最吸引人的并不只是高工资,还有股市。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全面放开,股价3天暴涨570%,点燃了人们渴望暴富的雄心。深圳随即在同年夏天启动新股上市,政府宣布新股抽签表500万张,每张身份证可买一张抽签表,一次限购10张。这500万张表中,抽出50万张中签表,每张中签表可认购1000股新股。

按照股民的估算,只要新股上市,价格就能至少翻10倍,买到就是赚到。于是,海啸般的股民从全国一头扎向深圳。深圳市内所有宾馆招待所都住满了人,就连当地的小板凳都因供不应求,价格翻了五倍。

当年,全国房地产公司数量增加了10倍,贸易公司增加了100倍,面向的都是广东。看到深圳企业扎堆,人潮攒动,做了多年贸易的倪福林决定在当地建设一家商贸城。

沿海城市,又有诸多企业,不愁商铺卖不出去。倪福林回去后就以益阳五交化名义在深圳开了家名为“湘深”的房产公司,同时从当地金融系统贷款买地,当上了房地产商。

那时深圳地价便宜,倪福林以低价购买了宝安区的一块地,准备筹建商贸城。期间,由于粤语里的“伤心”与“湘深”发音相似,他便改名为福中福房地产开发公司,项目也更名为“福中福商业城”。

不过,创业初期的倪福林运气不佳,刚买完地就赶上了国家宏观调控。受到大幅收紧新开工项目和新增贷款的影响,“福中福商业城”项目被搁置。

1992年8月10日,深圳股市的故事来到高潮。500万份表格,每张售价100元,被黄牛炒到了1000元依然被秒光。几十万不甘心的股民当天夜里出现骚动,逼迫深圳政府不得不将次年的500万股提前销售,才稳住了局面。高涨的情绪和躁动的人群推动了中国首个“熊市”的出现,加速了证监会的成立。

无数渴望在深圳改变命运的人们开始驻扎于此,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在经营商贸城同时,倪福林又悄悄买下深圳几块地做起住宅项目。虽说商业城项目久未动工,但倪福林心里并不着急,他在等国企改制覆盖到自己的企业。

既然“福中福”早晚是自己的,赚钱还是头等大事。深圳那时的新房销售还是全款购买,对购房者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压力。观察许久的倪福林抛出了自己精心策划的项目:一万元买新房。

学着香港“卖楼花”的套路,倪福林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提出了“一万元入住”的口号,针对的就是那些想买房又买不起的外来打工者。可以说,广东购房分期付款的模式是倪福林的“原创”,他自己也对此津津乐道多年。

在卖房这件事上,倪福林的“鬼点子”层出不穷。重金砸报纸广告,在闹市区做文艺演出吸引购房者,只是第一步。住宅项目偏远,又没啥公交,倪福林便买了几部中巴车,一车一车从市区免费接送看房者。

深圳,这座新兴的都市,光荣与梦想的身后也承载着外来打工者强烈的漂泊感。在福中福极具诱惑的购房优惠的吸引下,兴奋又欣喜的看房者几乎都会心甘情愿掏出一万元的购房定金。此后的“福中福”逐渐在强手如林的深圳房地产市场站稳脚跟,成为令人艳羡的“王中王”。

早年低价购买的一块土地成倪福林在深圳“翻船”的肇始

1996年,倪福林启动了深圳市宝安区核心位置的“福中福商业城”项目,成为他巨额财富的支点。2年后,随着湖南开始的企业改制,早有预谋的倪福林略施手段,便将公司划到自己名下,成为倪氏私产。

此后十余年,仅幸福海岸和幸福港湾两个项目的售楼款就超过八十亿元,还剩余超过三十亿的待开发货值。灼热又激荡的岁月中,头脑灵活的倪福林快速完成了自己的财富积累。

不过,谁都想不到,早年低价购买的一块土地,在土地不断升值后,却成为倪福林在深圳“翻船”的肇始。

2008年10月,倪福林在深圳宝安的一个楼盘被当地政府贴了禁售令。这块楼盘所占有的土地在低价购买时就埋下了“雷”,因为土地产权问题,倪福林与村民纷争不断,导致项目停滞了很多年。

为尽快盖楼盈利,倪福林向地块所在的相关村干部及官员承诺,盖好房后送每人一套。同时为了掩人耳目,福中福在未收到实际购房款的情况下,虚开了买房收据。

福中福强行开工后,村民们十分愤怒。有人打听到倪福林买地盖房时的“猫腻”,立即举报。这块地虽说搁置了许久,可土地价格始终在飙升。巨额的财富惹人瞩目,也让此案背后异常复杂。

2013年,深圳市检察院在调查后,宣布以涉嫌行贿罪起诉倪福林。可此时的深圳警方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只能将他列入网上追逃名单。倪福林去哪了呢?

他哪里也没去,而是悄悄回到了家乡益阳,住进了自己亲手打造的福林庄园。与他一起住进去的,还有十多位“妾室”。

深圳的“逃犯”在家乡却成“重情重义的湘商”

自古“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益阳市资阳区,坐落着一个独具特色的康养小镇——皇家湖度假区。

皇家湖原名黄家湖,是南洞庭湖的一个湖泊,紧靠倪福林老家赤江咀村。2006年皇家湖度假区落成时,57岁的倪福林在警车开道,小朋友夹道欢迎的热闹场面中正式入驻福林庄园。

还在深圳淘金时,倪福林的福中福集团便在长沙投资房产项目,钱多到连银行贷款都不用。开发家乡房产期间,倪福林还不断捐资建造学校、养老院、卫生院。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与其说倪福林借做公益博个好名声,倒不如说是在为自己交“保护费”。因此,倪福林在深圳是个“逃犯”,在家乡却是个“重情重义的湘商”,时常出现在当地各种报道中。

在倪福林的提议下,当地政府爽快地将黄家湖改名为皇家湖,赤江咀村则改名为皇家湖村。建设益阳市福中福国际城期间,他又投资数千万建设了堪比皇家园林的皇家湖度假区。从这个名字里就能看出倪福林浓厚的土豪情结和不可一世的态度。

自诩信佛的倪福林还在家乡的山上,建了座足足11层的仿宋宝塔——福林塔。塔的第二层还陈列着记录倪福林生平事迹的浮雕和壁画,这不仅是他光荣事迹的展现,也寓意在佛塔护佑下,生生世世永享富贵。佛塔落成时,当地很多官员应邀参加剪彩。

转了一圈后,人们表情复杂。有人含笑不语,有人面色凝重,但都在事后的盛宴中汇成了对倪福林的交口称赞。官方宣传中,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的皇家湖度假区是一个集“健康疗养、休闲度假、文化教育、人文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养老基地。

可在当地人看来,这就是倪福林自己的“皇家园林”。设计时,倪福林给设计师提出要求:“按照故宫的规制,采取明清皇家园林的设计风格。”建设如此规模的园林自然不是为了普通人休闲,而是他要在此建设自己的“倪氏王国”。

位于皇家湖度假区核心位置的福林庄园,便是倪福林家族的居住地。错落有致的几栋别墅分别住着倪福林和十几个妻妾以及十多个子女,他是这个大家族至高无上的“国王”。倪福林住在最高的福林楼内俯瞰园林,接受着家族和世人的敬仰。

身为家乡的“财神爷”,当福中福在深圳项目遇阻时,家乡政府积极协调深圳的湖南商会等组织,帮忙与广东相关部门斡旋。事情最终没能摆平,可倪福林还是安然无恙回到了家乡。

这也使得深圳警方数次来湖南追捕倪福林,全部无功而返。甚至在被列为“网上逃犯”期间,倪福林还大大方方现身山东滕州。滕州是倪姓发源地,倪福林是以中华倪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会长的身份,率领亲属家眷来此寻根。魔幻的是,新闻公布后,倪福林还是安全回到了庄园,皇家湖内依然歌舞升平。

当然,倪福林的“王国”也遭遇过危机。有人曾举报倪福林在皇家湖度假区的别墅中开设赌场,经营者是原益阳市资阳区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倪志仁。

倪志仁是倪福林的远亲,退休前就在益阳福中福国际城物业管理公司兼任经理,退休后转任顾问。2015年,益阳市公安局根据举报,对倪志仁涉嫌开设赌场的情况开始侦查。一年后,警方公布称:倪志仁涉嫌赌博罪的证据不足,达不到立案标准。背后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对倪福林最多的举报,是他庞大的“后宫”以及那些非婚生的超生子女。其中,最有力的一条实名举报,居然来自倪福林的大儿子。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丽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放在富豪倪福林身上,那是“虱子多了不咬人”。

倪福林的体力和时间管理确实不一般

从创业开始,倪福林各类莺莺燕燕的事情就没停过。1993年,由于倪福林包养情妇,共同打拼多年又为他生下三个孩子的原配刘雪时再也忍不住,提出了离婚。

由于怕影响银行抽贷,俩人的离婚始终保密。甚至,离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刘雪时依然以老婆身份与倪福林出席各种场合。离婚后,倪福林彻底放飞了自我,“性”趣盎然的他夜夜笙歌。

最初,倪福林是通过招聘公司秘书的形式来物色合适情人。有人瞅准他这个“嗜好”,主动帮他挑选佳人投怀送抱。到后来,情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还会再介绍“闺蜜”加入。

二十年来,倪福林除了00后的娇妻,还有11个非婚生孩子,最大的17周岁,最小的才2岁。《南方周末》一篇报道称“倪福林平均两年,就会做一次爸爸”。

不得不说,管理那么多企业,还要忙里偷闲“造人”,倪福林的体力和时间管理确实不一般。为了应付超生政策,这些孩子要么跟着母亲落户,要么购买了香港户籍,以外籍子女身份就读当地学校。

不过,这些孩子也不是天天都在庄园内居住。到了上学年纪,母子就会搬出庄园,住进倪福林在市区购置的高档房产,方便孩子读书。逢年过节或是倪福林心血来潮“翻牌”了,会派专车接母亲和孩子入庄园接受“老爷”召见,共享几日合家欢。

每年春节,庄园内张灯结彩,所有妻妾子女们花团锦簇地等待“老爷”的集体召见。从上午开始,倪福林拍完倪氏全家福后,又会与珠光宝气的各房单独合影。几十口人忙忙碌碌之后,基本可以吃晚宴了。

豪华庄园、十几位妻妾,倪福林的事迹在益阳早已是人尽皆知。如此高调的后宫生活,连刘雪时都曾看不下去,劝倪福林别再生这么多孩子。倪福林不以为然,说:“我也不想生,是她们都抢着给我生孩子。”

确实,各房争先恐后为倪福林生下孩子,是因为生下的都是“金娃娃”。按照倪福林的规定:无论哪房,只要生下孩子,就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现金奖励,同时还拥有家族住房、商铺、公司的股份。但有个前提条件:必须生下后接受亲子鉴定。这不知是倪福林身为商人的精明,还是有自知之明……

面对倪福林陶醉在自己“多子多福”的王国当起老爷,原配刘雪时越发感到愤怒和不满。刘雪时为自己,更为三个亲生子女抱屈,子女们也愤愤不平。闹得最凶的还是她与倪福林的大儿子,他主动举报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超生。矛盾的起因是倪福林趁企业改制时,在家族内搞的股权分配。

皇家湖畔 有位古稀老人眼前已空无一物

1998年,福中福改制后,倪福林夫妇以及三个成年子女都成为公司的大股东。其中,长女股份为28.6%,其余都是各持股17.85%。

让长女占股最多,显然是倪福林觉得都是自家人,谁持股都一样。可随着公司发展越来越快,倪福林感受到不是绝对控股人的烦恼,项目签字还得找自己女儿过一手。2001年,倪福林召开家庭会议,希望将刘雪时和三个子女的股权全部转到自己手里。

刘雪时那时已经对倪福林“后宫”成群感到不满,也留了一手。她提出倪福林按照注册资金500万元给她,再交出名下17.85%的股份;三个子女继续保留5%的股份,其余股份均过户给倪福林;同时,福中福的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的位置均分别由大儿子和大女儿担任。倪福林急于拿到全部股权,满口答应。

2007年,倪福林以“婚姻对股权结构造成影响”,连哄带骗以3000万现金分别从两个女儿手里回购了她们的全部股份。

本来,刘雪时和孩子们拿到真金白银也算得偿所愿,彼此风平浪静过了好些年。可随着倪福林的“后宫”越发庞大,而且生的孩子越来越多,分出去的钱和股权实在令“大房”这边心疼不已。

2018年,大儿子与父亲争夺财产未果,一气之下便向益阳市卫计委公开举报倪福林非婚生子女问题。迫于压力,益阳市卫计委只好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除了3个香港籍的孩子有过登记外,其余都是超生。

事情处理不疼不痒,以倪福林缴纳了120万社会抚养金告终。关起门来,倪福林又和大儿子以及前妻这边展开“拉锯战”。在倪福林付出一笔不菲的“分家费”后,大儿子同意从公司退股,他终于拿回了公司的全部股份。

可按下葫芦起了瓢,与大儿子纠纷刚落定,前妻刘雪时又不干了。2019年,刘雪时觉得自己早年过户股权时拿到的钱太亏了,向法院起诉要求倪福林返还股权。

客观说,500万换17.85%股权,确实有些便宜。按照刘雪时委托律师的调查,仅2001年福中福净资产就为2.3亿元,17.85%股权对应的所有者权益已超过4000万元。

倪福林不想把事情再闹大,口头承诺可以再补3亿元进行和解,但刘雪时没有同意。因为那时福中福净资产逾百亿,她觉得自己17.85%股权对应的净资产至少值二十亿元。

没办法,双方只能打官司。2020年6月,受理此案的深圳宝安法院一审认定此案属于股权转让纠纷,驳回了刘雪时的全部诉讼请求。

不久后的端午节,71岁的倪福林举办了一场家宴。宴席前,十多位“太太”衣着华贵,满脸喜气地分别与倪福林合影留念。确实值得高兴,与“大房”官司尘埃落定,意味着母以子贵的各房再没了压力,钱又可以多分一些。

同年8月,当地政府通过当地新闻网通报了倪福林的有关问题,表示“查清事实真相后,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调查的最终结果如何,现在已没了消息。

皇家湖畔,万树流莺,风光旖旎。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庄园内,笙歌已歇,有位古稀老人登高望远。他的目光穿过层叠的树冠,眼前却已空无一物。(来源:风声岛(fengshengdao) 作者:海边的风声君)





收割无数“脑残粉” 东南亚庞氏骗局“江湖老祖”终于落网

【博览财经特稿】那个卷走中国人5千亿的华裔巨骗,最近终于落网了。据泰媒报道,东南亚庞氏骗局的“江湖老祖”,让无数中国富人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张誉发近日在泰国宋卡被捕,泰国警方要把他驱逐出境,中国则申请把他引渡回国受审。

此前,张誉发诈骗中国人5000亿后,从马来西亚流窜至泰国,在寺院剃度当“和尚”,惊呆了众人。他是去忏悔吗?当然不,他只不过是逃避通缉,增加法院的执法难度。而躲在泰国这3年,张誉发生活却奢靡无度,他不仅在边境宋卡买下一条街,还开了酒店、娱乐场所、游乐场及商场,非常嚣张。

这个绰号“张爸爸”的华裔男人,据说有强大的后台,他自称是“马来西亚国父”的堂弟,公司顾问是马来西亚警察总署的署长。而实际上,他是涉案上千亿的巨骗,让无数中国富人倾家荡产。他到底是如何布局这一切的?背后藏着什么阴谋?

有钱又有权?起底千亿巨骗

关于张誉发的身份,坊间有好几种说法。作为MBI集团背后的男人,张誉发把自己包装成超级富豪,开高档消费场所,重金买下航空公司,在马来西亚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他的MBI集团经营的产业五花八门,涉及房地产、连锁超市、网上商城、影视公司、连锁公寓酒店、绿色家居等,资产高达数百亿。张誉发的后台也看起来很硬,他自我吹嘘是“马来西亚国父”的堂弟,马来西亚警署署长给他公司背书……

实际上,张誉发家里条件相当普通,他祖籍广东省,为马来西亚籍第三代华人。他早早就出来混社会,卖过手机、小家电、服装,但大半生都快过去了,他还没有赚到钱。直到2008年,40多岁的张誉发才搞到第一桶金,而他赚钱的手法却不同寻常。

那时候,张誉发、张志豪以及王东善,一起开了“红岛咖啡馆”连锁店,菜单上只有两三种单品,还经常缺货,这样的店怎么能开得下去?

但他琢磨出了股东制,宣称投资人“可以边喝咖啡边赚钱”。在这里,你只需交几千元就能当股东,每月就可以领取大量的消费券,最重要的是每月会享受5%的回报,年化收益率达到60%,投资5年就能翻好几倍。如果你拉人入局,还可以获得丰厚佣金。

红岛咖啡看似红极一时、遍地开花,实际上却是一个“空壳”。那些交了钱的“股东”,根本没得到一分钱的股份,张誉发拿着这些钱开设了更多的红岛咖啡连锁店,再用这些咖啡店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出资入股”。

靠着这套隐蔽的传销手法,红岛咖啡的股东一度多达3000人,张誉发进账上千万。但没多久,红岛咖啡就暴雷了,张誉发与合伙人们锒铛入狱,被马来西亚当地法院判决诈骗罪。

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张誉发不到半年就出狱了,之后又开始酝酿一场更大的阴谋……之后,张誉发就与好友王梓骅合伙成立了一个名叫“圆梦集团”的企业,既然做实体容易被“一锅端”,那么就鼓捣所谓的“轻资产”,并认准了这种无成本、高收益的传销模式。

而这个王梓骅也是一个猛人,他自称“拿督”,实际上是个叠马仔,带人去赌场赌钱抽成,还通过房地产、股票投资等方式敛财,直到暴雷之后,依旧谎称自己是马来西亚霹雳州的“王子”。

后来,张誉发在两人合开的圆梦集团基础上,又成立了MBI集团,全称为“马来西亚恩必爱集团”,总部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初期业务包括服装业、连锁酒店、影视等。

2012年,张誉发接触到了在中国香港的SMI,这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科技公司”,做的是代币市场投资,号称可以“让金钱替你工作”,方式是“用游戏理财”。而这个理财游戏,其实就是交钱发展下线。

相比于张誉发之前那家咖啡店,SMI的商业模式则更加成熟。他们旗下不仅有消费网站、程序开发公司等立足于线上的产业,同样还有包含游戏、美甲店、咖啡店、食疗养生等各种线下产业。SMI号称“不直销也不投机,单纯复制了巴菲特的理财系统”。不过这话,要传到巴菲特的耳朵里,估计他都得气晕。

没多久,SMI就被警方盯上了,于是改名为Finnciti,不过仍然换汤不换药。眼看SMI走下坡路,张誉发也“学成归来”,将SMI的体系纳入了自己的MBI公司里,准备大干一场,一场噩梦就这样开始了……

把虚拟货币玩成传销,收割无数“脑残粉”

2015年左右,乘着虚拟货币的东风,张誉发设立了“MFC游戏理财平台”,并发行了易物点、华克金等虚拟币。

他的套路是,你要成为MBI会员(“M粉”),必须申购700元到35万元不等的虚拟币,以获得10%到200%不等的年度收益率。如果发展新会员,还有不同层级的奖励。直推奖,可以获得下线会员投资额的6%-10%;对碰奖,可以拿到下线会员左右两区会费6%-10%;领导奖,得到下线甚至第六级会员对碰奖4%。

MBI宣称自己的币像股票一样,但只涨不跌,涨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分钱,增长易物点。只要钱一直在里面,就会不断翻倍,越买越赚。

要提现?可以,就是慢一点,买一千万只需一秒,取现一万要一天。你嫌慢?没关系,可以把你的币,卖给其他的“M粉”,这不就快了?这些币还可以到MBI公司的酒店、商场去消费,你还愁不能流通?

为了引人上钩,张誉发还得把MBI包装成正经公司。他首先花大价钱买通马来西亚卸任的一些要员,担任公司顾问。有了官方背书,可信度大大增加。

然后,他又请明星站台,巫启贤等明星一度和张誉发来往密切,MBI还曾赞助巫启贤演唱会。同时,张誉发还大搞慈善,谁能想到一个慈善家会是骗子?

于是,“在正规公司里躺赚”的待遇,吸引了一大波人入局。在马来西亚发家后,MBI也将手伸向了中国,寻找更多的“接盘侠”。

2012年,何振球、古希萍通过张誉发加入MBI,并将MBI带入中国。那时候,何振球被信徒称为“中国股神”,他声称这种模式可以让人人都“被迫”成为富翁。

在这种诱惑下,一大批脑残粉彻夜不眠地“淘金”,前赴后继地冲进了张誉发的陷阱。MBI也通过人传人的方式,在全国各地疯狂蔓延。到2015年,MBI公司规模已经滚雪球一般膨胀到百亿规模,真的成为了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大型企业。

可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把新“韭菜”的投资,当成老“韭菜”的收益,吸引源源不绝的“韭菜”不断入场……

而M粉却都被张誉发洗脑了。有信徒说,“他教我们如何投资,我们对他深信不疑,甚至会尊称他为‘张爸爸’,在我们心中,他就是个大家长。”

在MBI的粉丝群里,有人曾说:“张誉发的智慧,借你一万个脑袋也想不出来。崇拜他,信仰他。”

但MBI却把他们坑惨了:有人把MBI“同道”带回了家里,导致夫妻彻底决裂;有人不顾阻拦执意当M粉,甚至与子女断绝关系;还有人把全部积蓄都投入MBI,最终却一分钱都要不回来……

2015年,中国警方最早戳穿了张誉发的泡沫,把MBI认定为传销,之后广西、上海、四川公安机关,成功侦破多起MBI特大跨省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冻结涉案资金资产上亿元。可M粉坚信MBI是被冤枉的。

2017年,中国又和马来西亚联合清理MBI。中国负责人何振球、古希萍等12人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分别被徐州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到1年半不等,并处罚金60万到10万不等。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展开代号为“代币行动”(Ops Token)的反“金字塔传销”行动,张誉发的豪宅被搜,90多个户头、过亿资金被冻结,他还也被警方扣押多日。

但是,张誉发的罪名却是“未经政府许可发币”,本人也很快被保释。他摇身一变,成为了WCO世界加密组织主席、国际区块链天使投资人。彼时,仍有众多M粉相信,MBI集团实力雄厚,会挺过这段难关。

2018年5月,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张誉发被当地法院提起公诉。此前,马来西亚警察总部冻结了张誉发在马来西亚的所有资产,并将其列入高金融风险黑名单。此时,M粉们还依旧对MBI抱有幻想。直到2019年,他们的钱无法提现了,才发觉真的上当受骗了,但为时已晚……

逃到泰国当和尚,买下一整条街

2019年10月,在马来西亚街头,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震动了整个华语界。当时,上百名中国人包围了马来西亚大使馆,冒雨跪地讨公道,控诉马来西亚的投资公司MBI诈骗巨额人民币,要求骗子张誉发还钱。

传闻还有三名疑似激进维权者,持刀具闯入槟岛甘密山某豪宅,把两颗土制炸弹留在屋内,而这套豪宅正是张誉发儿子的家。彼时,张誉发已卷走中国5000多亿元,受害者达上万人。

事发后,中国驻马拉西亚大使馆连发了5份声明,呼吁涉事公司回应诉求,也呼吁维权者要“遵守当地法律”。而抓马的是,那时,张誉发却跑去泰国宋卡府Na Thawi寺庙剃度出家,宣称“怀着对寺庙住持的敬重之心”皈依佛门,昔日的骗子摇身一变,俨然一副虔诚佛教徒的样子。这让大众大呼看不懂,并一语道破:出家也洗不清他身上的罪孽。

张誉发当然不是痛改前非,只是为了增加警方执法难度,毕竟,引渡、和当地法院沟通,每一项程序都需要时间。同时,张誉发还试图在泰国东山再起。别说,还真让他做到了。

在“潜逃泰国”期间,张誉发生活优渥,依旧一副老板派头,在泰南边境宋卡府买下了一整条街,又在那里开辟了酒店、娱乐场所、游乐园、商场,总面积相当于两百多个足球场(100莱),价值达上百亿泰铢。

赚了钱,张誉发又去收买泰方政要,把钱给了当地一些政府官员,以换取地方的保护,继续潇洒地做生意。如果这次不出事,恐怕半个宋卡府都要被他买下了。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近,张誉发终于在泰国被捕了。7月下旬,在中马泰三国的合作下,泰国国家警总署助理署长素拉切·哈潘下令收网,以涉嫌洗黑钱罪名,逮捕MBI集团创始人张誉发。

结果,在警方突袭之前,还是走漏了风声。张誉发竟然提前登上了一条没有注册的渔船,打算逃离泰国。幸亏马来西亚海警,在海上拦截渔船,将其逼回泰国海岸,这才终于抓到了张誉发。

被捕后,泰国方面把张誉发扣押在当地移民局拘留所,随后押送曼谷关押。很快,泰国将会吊销其泰国签证,将他驱逐出境。素拉切表示,中国方面与泰方协调,要将他押往中国受审。同时,马来西亚警方也冲出来要人,申请引渡他回马拉西亚调查。

而无论如何,张誉发这次都没跑了。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踩着同样的韵脚,庞氏骗局总会被揭穿,剩下的不过是一地鸡毛。毕竟,一夜暴富的神话,从来都不是真的。(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baguanvpindao)作者:澍野)




社会热点




薅羊毛薅到国家头上就离破产不远 长江汽车破产撕开行业遮羞布

【博览财经特稿】薅国家的羊毛,会是什么下场?通常情况是,前期钻空子有多爽,后期结局就会有多凄凉。

上个月,自称“制造工艺比肩德国工业4.0”的长江汽车,经历了长达12年的亏损,留下了还不完的烂账,终于被法院批准破产重整。

曾经短短一年的时间,长江汽车的创始人曹忠65次成为被执行人。奇怪的是,长江汽车并不是“杂牌军”,甚至有着无数令同行眼红的背景:论资金,背后的金主是占据15年华人首富的李嘉诚。谈背景,全国除了北汽新能源,它第二个拿到造车资质。比产能,号称打造了亚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如今,长江汽车涉及的法律诉讼高达190项、限制消费令131项。

在长江汽车破产之后,也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薅羊毛骗补的“顶级操作”,终于露出了马脚。

第一个致命伤:拿风口当核心技术

长江汽车给外界的第一印象,就是壕。人人都知道新能源是风口,但在这么多新能源品牌中,长江汽车是最敢狠下血本的追风少年。

一般的汽车品牌,都是集中兵力,发布一款车。但长江汽车的胃口相当大。在2016年,长江汽车宣布进军新能源时,一口气公布了四款车型——奕阁,奕胜,益众和逸酷。除了常规的SUV,其余三款分别是商务车、公交和中巴客车,大手一挥就要抢占四条跑道。

创始人曹忠喊出“商乘并举”的口号,还跟外界承诺,2018年商用车就可能实现盈利,2019年下半年将量产乘用车。在2018年北京车展上,就发布了三款概念车,同时展出六款乘用车。

接着,长江汽车又开始在全国圈地建厂。先迅速在杭州拿下了1150亩土地开始建新厂,在正式投产时对外放话,一期年产能10万辆,二期年产能30万辆。

又来到了距离杭州1600公里的贵州,开疆辟土。2017年,五龙电动车通过长江汽车在佛山投资,生产电动与氢燃料电池汽车。2018年,长江汽车与南海区政府正式签订项目投资协议,涉及金额120亿,项目占比1000多亩,计划在2019年实现投产。

只用了两年多时间,长江汽车在全国各地布局制造基地,杭州、昆明、贵州、烟台……粗略估算的累计产能就有60万辆之巨。

就连建厂,也处处透露着不差钱的豪气。长江汽车除了建厂造车,还在北京、上海建立研发中心;在天津、辽宁建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在重庆建立电池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甚至冲出亚洲,把生产基地建在了美国。

那时的长江汽车,被外界寄予厚望,看着架势,有望成为世界10大汽车品牌的企业。但事实上,造势越大,结果越尴尬。无论是乘用车、物流车、客车和专用车,四个方向几乎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生产出一款车型。

第二个致命伤:拿资质当救命符

长江汽车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也是过去他最骄傲的一张底牌:造车资质。毕竟当年手握“双资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不多,当年理想没有,蔚来没有,小鹏更没有。

这件天大的好事儿,偏偏就落在了长江汽车头上。因为长江汽车跟互联网车企最大的区别,就是根正苗红,身世可以追溯到1954年说起。

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工业体系一片荒芜。为了圆造车梦,国内各地都陆续建厂,而杭州就有一家建设部特批的客车定点生产企业——杭州公交客车厂。杭州公交客车厂不仅是建设部系统内规模最大、最早研发制造底盘的国产基地,甚至早就涉及了电车底盘制造,称之为“国内试水电车的第一人”。

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却濒临停产,被称为“僵尸车厂”。就这样拖到2013年,眼看着要被“淘汰”,企业资质自然也将回收。五龙集团从天而降,宣布斥巨资重组长江品牌,收购并成立长江汽车。

愿意花钱拯救这个烂摊子,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长江汽车的生产资质。因为从1997年起,我国基本上就已经不再批准造车资质,也就是说,后面再有资本想入场,只能靠并购从前那些企业才能“一起玩”。随后,长江汽车成为了全国第二个拿到国家双资质认证的企业,仅次于北汽新能源。

这个杀手锏,直接吸引了两位大佬为长江汽车站台。一位是时任沃尔沃中国CEO童志远,突然离职,加入了名不见经传的长江汽车,当时的跳槽震惊了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圈。

另一位大佬是首富李嘉诚,成为了五龙集团的股东,前前后后投了51亿。

一个出钱,一个出力,不遗余力的力捧长江汽车。在新能源造车如火如荼之时,长江汽车人数一度突破千人,让无数车企眼红。长江汽车拥有了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所有条件:资金、技术和资质。

如今活下来的蔚来、理想、小鹏,统统都是靠找有资质的车企代工生产交付,而长江汽车却可以早早就拿到资质。但长江汽车却错把资质当成了“摆烂”的资本。

第三个致命伤:拿补贴当生存红利

长江汽车的破产,内部的人才是真正的恨铁不成钢。前员工直言, “长江汽车,一开始就是奔着政府补贴去的。”

早在2018年,长江汽车负责人也直指,是新能源补贴的退坡,让公司资金流开始断裂,导致了长江如今的困境。

的确,为了鼓励新能源车型的发展,国家曾经给出了相当大补贴支持。就为了促进电动车的发展,从2015到2017短短两年内,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总额超过3000亿。除中央财政以外,还有地方1:1的配套补贴额度,一辆6-8米纯电动中巴车最多可获得60万元的补贴。

然而,哪里有补贴,哪里就有骗补。骗补到底怎么骗?举个“常规操作”,如果一辆车的造车成本仅需6万元,而国家政策补10万元,企业把车造出来,不用考虑销量,卖不掉就成立公司,自己解决。

左手倒右手,就能赚到4万差价。然后,拆了电池送回去继续生产,再拿10万补贴。

中汽协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一共才33万辆,也就是说,每4辆车就有一辆骗补。

最疯狂的是2016年,当国家对全行业的93家企业骗补情况进行排查。竟然发现,骗取补贴的高达72家,骗补车将近8万,涉及金额将近93亿。造一辆车,能骗补12万,简直是风口下的暴富密码。

重庆的老牌企业力帆汽车,就没抗住这个诱惑,被曝出了骗补1个亿的丑闻。

但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一下子提高。2019年,新能源补贴又大幅退坡,比如,续航里程在25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汽车,不再享受中央补贴。

眼见着被当成“韭菜”割,李嘉诚选择了撤退。2016年,李嘉诚先后降低其在五龙电动车的持股,直至近乎清仓;而在2019年,李嘉诚更是直接向香港法庭提请曹忠破产,要求曹忠偿还11.9亿港元的欠款。

为改善经营状况,陷入困境的长江汽车打出手中最后一张牌——“双资质”开启自救。在破产前夕,长江汽车沦为代工,为一直蹭特斯拉热度的零跑汽车,当上打工仔。

但零跑汽车恐怕自身都难保,创业之前,创始人朱江明自曝根本不懂车。“2015年我刚想做汽车的时候,真不知道汽车有哪些专业,我去招人,要招哪些人,都是一抹黑。”

风口的消耗是有限度的。细数长江汽车10年,没人会说“时运不济”,因为整个造车逻辑都充斥着投机。

2016年4月纯电轿车逸酷发布,但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实现上市交付。造出这样的雷人神车,是审美不行,技术不够,还是没有能力?

从如此奇葩的印花上就可以得知——比起闷头做产品,风口下的红利更重要,也更唾手可得。但即使国家不采取措施,随着市场上的自然竞争法则,用户也会很快清醒。当薅羊毛薅到国家头上时,就已经离破产不远了。(来源:金错刀(ID:ijincuodao) 作者:张一驰 编辑:张一驰)





新一轮大招已在路上 托底、刺激经济的思路正发生变化

【博览财经特稿】央行又降息了!8月22日上午,央行时隔三个月再度宣布降息。一年期3.65%,只降了5个基点;五年期以上4.3%,爆降15个基点。

加上之前针对首套房定向降息20个基点,最新房贷利率已低至:4.10%。你已经找不到比这还低的时候了。

2009年首套房贷利率是基准利5.94%率的7折,算下来是4.158%。也没有现在的利率低。1年期是短期贷款,主要面向实体经济企业。5年期是中长期贷款,主力是居民房贷。后者降幅高于前者,是典型的“非对称降息”,非常罕见。

央妈用心良苦,倾向性很明显,就是在偏袒买房人。“非对称降息”的背后,是同样重磅的三大信号:政策工具箱已经打开,针对房地产的一揽子新政正在酝酿;向上复苏的道路是曲折的,稳定预期的动作不能少;在防通胀和稳增长之间,中国的天平还是倾向了后者。

中国经济,正在为三季度的反弹,做好充足的准备。

降息不单纯是月供少了几十块钱的问题

很多人都注意到,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降息。但很多人没注意到,前两次降息,都发生在关键的转折点,都在后续出现了政策频出的大潮。降息,不单纯是月供少了几十块钱的问题,而是重要的政策风向标。

今年首次降息是1月份。经历了半年的调控重锤,房地产市场已经被干趴下了,信心动摇,已经到了不得不出手的地步。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救市潮开始席卷全国: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下调房贷利率、发放住房补贴、降低首付比例……但事后诸葛亮来看,实际的政策力度不是很大,顶多算是热身暖场。

第二次降息是4月份,成都、苏州、杭州、南京、武汉……强二线城市开始加入救市大军。松绑力度明显更大了,已经开始动用取消限购、限售“5改2”、重启棚改货币化安置这类压箱底的猛招。救市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第三次降息如期而至,释放的信号比以往更加强烈,很难不引人遐想。比如,至少有一年多没松动的一线城市,最近有点过于活跃了。

就在此前,上海临港年内第二次松绑!成为标志性事件。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外地人士购房,缴纳个税或社保只需满1年及以上。此前该门槛曾经从5年降至3年,现在又下降为1年。另外,北京三住宅项目试点支持老年家庭购房、广州的入户门槛也放松了。

一线城市拧个小火,环一线楼市直接沸腾了。环京的廊坊、环沪的昆山太仓海宁,相继放开限购,玩起了低价抢客的老把戏。至于二线城市,松得只剩下底裤了,基本就是限购和限贷没动了,正在频频试探调控的“底线”。

松绑了十几次的南京,听说打算全面取消限购了,同在长三角的宁波也跃跃欲试。楼市反攻这场大戏,终于来到了高潮部分。

大家都不买房,央妈比亲妈都急

大家都不买房,央妈比亲妈都急。甚至那些想要早点把房贷还清的人,在银行柜台前排起了一圈又一圈的长队。

经济学家香帅做了个小调研,想看看各线城市居民的实际房贷利率到底是多少。她发现,二三线城市的房贷利率要比一线城市高出不少。样本中,一线城市居民房贷中位数为4.23%,二三线城市则分别为5.06%和5.04%,比一线高出将近一个百分点。三线城市中甚至有近10%的居民房贷利率超过6%。

降息的呼声,还是非常大的。来算一笔账,200万商贷,30年期等额本息--一年前买,房贷利率6.1%,利息236.3万元,月供12119.9元,本息合计436.3万元;半年前买,房贷利率5.1%,利息190.9万元,月供10859元,本息合计390.9万元;7月买,房贷利率4.25%,利息154.2万元,月供9838.8元,本息合计354.2万元;现在买入,房贷利率4.1%,利息147.9万元,月供9664元,本息合计347.9万元。

贷款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现在买房——月供比一年前少了2455.9元,总利息少了88.4万元,约等于一台奥迪Q7;月供比半年前少了1195元,总利息少了43万元,约等于一台宝马3系……

过往经验告诉我们,宽松的信贷环境,往往是房价起势的开始。国家统计局70城房价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新房价格,已经连续涨了8个月。二线城市里最猛的成都,涨幅连续4个月全国第一。核心地段的好房子,早就开始涨了。

向上复苏的道路曲折

LPR降息的草蛇灰线,其实早已埋下。8月15日,央行做了一个完全出乎市场意料的举动,时隔半年再度降息10个基点。

调降的MLF利率,是最重要的政策利率,与LPR报价利率这个市场利率之间,存在联动机制。因此,MLF率先下降,LPR跟着降息就是必然的了。

要是再往前看,7月份的金融和经济数据,也给降息提供了充足的理由。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561亿元,比上一年少了3000多亿,比市场的预期少了5000多亿。

拆开来看,政府融资在今年一直牢牢支撑着社会融资规模。其他主体?7月份人民币贷款下降37%,企业发债融资则下降了76%。至于经济数据,“三架马车”都出现了复杂的信号。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回落,社会零售总额增长低于预期。其中,跟地产相关的产业链,无论是上游的建材,还是下游的家具,都不约而同受到了影响。另一边,餐饮、酒水、服装、化妆品、电影、出行等类型的消费都有明显复苏,但并不强劲。

与地产的挣扎不同,正在爆发的,是中国的汽车生产。7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5%,产量增长31.5%,零售额同比增长9.7%,都比其他品类表现得明显更好。

根据中汽协披露,7 月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 221 万辆和 217.4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2.6%和 40%,甚至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这些汽车跟机电产品一起,大部分都被出口到欧美,赚了大量外汇。再加上箱包、鞋靴等产品订单的增长,海外强劲的需求实实在在地拉动了中国的出口。按美元计,7月中国出口同比18%,预期16.2%,前值17.9%。

总的来看,最新的数据都表明,向上复苏的道路是曲折的,扭转预期的大动作不能少。

中国并不需要过度担心通胀

有人想不明白,通胀已经抬头了,为什么还要降息,不怕进一步推高通胀,货币贬值吗?

事实上,在MLF政策利率和LPR市场利率下降的当天,离岸人民币汇率都出现了异动,创下记录。

首先来看,通胀真的很高吗?中国通胀CPI,今年7月份同比增长2.7%。2.7%是什么水平?

说很高吧,距欧美动辄10%上下的通胀来说,还远着呢。但说很低吧,这个数据也已经逼近中国通胀的警戒线3%。在今年三季度结束,或许就会看到通胀突破3%。

但拆开通胀数据可以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从分项来看,蔬菜和猪肉价格明显拉升了通胀。但蔬菜价格上涨,是因最近的极端天气扰乱了供给,猪价则是因为供给有周期性的变化,都没有反映需求的上升。另一方面,去除掉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仅增长0.7%。这是2021年4月以来的新低,说明国内需求还有待提升。

所以,至少目前看来,中国并不需要过度担心通胀,继续保持宽松政策环境,刺激经济,稳定增长,才是最重要的事。

还有一个有利于保持宽松政策环境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加息抑制通胀的步伐放缓了。本来按照规律,当美国加息缩表,把美元流动性从全球抽回来的时候,其他国家选择降息,是会加速资产的回流的。

但在最新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给出的信号是,加息75个基点已经到顶了。这意味着,如果美联储之后不再有激进加息的动作,那么中国央行可作为的空间将会变大。更多“核弹”级别的增量政策,会抢在宝贵的窗口期落地吗?我们仍然期待着。

关于降息“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中有个非常罕见的提法

MLF和逆回购是银行向央妈那里获得资金的重要途径,MLF和7天逆回购的降息、可简单理解为银行从央妈那里获取资金的成本降了……获取钱的成本变低、对外放贷的利率也自然会随之下行。

8月18日的国常会,让降息的信号进一步明确。会议指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到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央妈已经把钱的成本降低了,银行也应把放贷的成本降低,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提高大家借钱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企业和居民愿意去银行借钱,要切实减轻大家借钱的利息负担。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各报价银行在上报8月份LPR数值时也“很识趣”的进行了下调。

最新一期的国常会,关于降息“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中有一个非常罕见的提法——部署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即鼓励个人借钱透支消费、并把借钱的利息降低。

自2018年起,政府开始有意识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不仅审批更宽松,放贷额度更高,利率也更低,也由此出现了极低利率的经营贷红利。

监管部门甚至制定了支持中小微企业信贷增长的定量指标,如贷款余额要保持增长、首次贷款企业数量要保持增长、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1.5万、大中型银行新增中小微企业信贷1.6万亿等。

近两年我们一直在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次首提“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确实不同寻常。不同寻常的背后,是今年以来信贷数据的连续坍塌。

如果说4月份信贷数据的崩塌、是由于上海/北京等经济重量级城市疫情防控所致的话,那7月份信贷数据的坍塌则让人担忧不止…7月贷款增加6790亿、同比少增4042亿,社融增加7561亿、同比少增3191亿,居民房贷增加1486亿、同比少增2488亿。怎么理解呢?

在贷款越来越容易、利率越来越低、银行体系内淤积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企业竟然还是不愿意去银行借钱。怎么办呢?

既然企业不愿意借钱去扩大投资,那就改为鼓励居民借钱扩大消费了,毕竟企业扩大投资能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居民扩大消费同样能拉动需求刺激经济。托底、刺激经济的思路正在发生变化。

国家在千方百计鼓励你去借钱

本次5年期LPR降低,即是扩大居民消费的举措之一。5年期LPR影响的主要是存量房贷利率,本次降低0.15%、是指所有在还的房贷利率都将下降0.15%。按照房贷100万、贷款30年的话,降息0.15%、相当于每月减少月供约100元,一年下来就是1000元。

如果从2020年存量贷款利率由基准利率上下浮转为LPR加减点浮动以来,5年期LPR已由当时的4.8%下降至当下的4.3%、实际已为所有在还房贷降息了0.5%,同样房贷100万、时长30年的话,一年就能少还3500块。

之前大家一直在吐槽高额月供挤压其他消费,这次定向房贷的非对称降息,或许减轻金额不多,但也算是减轻大家月供压力、让大家有余钱消费的态度上支持。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每一次经济低迷时、都是通过信贷来刺激经济的。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当所有人都不消费时,又哪来的商品交易、哪来的经济繁荣呢?

可如果大家没钱,企业没钱扩大投资、居民没钱扩大消费怎么办呢?好解决,借给你钱好了,这就是信贷拉动经济的逻辑。

可今年以来,不仅大家不愿意借钱、还频频爆出要提前还房贷,把闲置的资金都用来还贷款了、又哪来的钱去消费呢?没有消费又怎么有供给、怎么有就业、怎么有经济好转呢?

这就是去年底以来利率不断下降的原因。不管是企业经营贷、还是居民消费贷、甚至是按揭房贷,其利率都已处在历史新低,国家就是在千方百计的鼓励你去借钱。如此低利率下,你还好意思不借钱么?(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震谷子、瓜片,米筐老A)




形势分析




地产暴雷带来的次生灾害逐渐蔓延 产业链下游很多企业破产了

【博览财经特稿】房地产拖累产业链下游的结果已经在显现了。最近看到企查查的一个统计数据:自2022年1月至7月初,家居相关企业吊销数量为47767家,平均一天就有200多家居公司被吊销,远超往年同期水平。这个数据真的是让我无比惊讶,惊讶的是这倒闭的数量也太大了。

地产暴雷带来的次生灾害真的开始逐渐蔓延

大家知道,家居行业是和房地产深度绑定。业主在换房的过程中,大部分会重新购置家具家电,尤其是新房,配置的家居都是新的,这里衍生出来的消费品项多,价格高。像沙发电视冰箱桌椅这些,一般买了就用上十年八年,不搬家很少换的。

现在全国的新房二手房成交量起不来,没有房屋买卖就没有装修,对家居的需求也就大幅减少了。一些没有订单的小企业撑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吊销营业执照。

即便遍布全球的家具企业龙头宜家,今年在中国市场也要关店。2022年4月1日,宜家中国宣布贵阳线下门店关闭。2022年7月,宜家中国宣布关闭上海杨浦店。

前几年的新闻都还是宜家又在哪里开新店了,引来一堆网红打卡。而贵阳线下门店的关闭,更是宜家进入中国市场24年以来第一次关店。

这些家居类企业利润都在急剧下跌,以定制家居头部企业索菲亚为例,去年净利润仅有1.5亿元,同比减少87.4%,这也是索菲亚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且是断崖式骤降。

Wind数据显示,2021年家用家居的净利润增长率为-18.8%,连续两年为负。

利润少了,企业就会逐渐收缩,居然之家年报指出,今年已经关闭10家加盟家居卖场店。房地产下行后,依附于房地产行业的家居行业也陷入低谷了,倒闭的倒闭,关门的关门。还有一条消息,富安娜购买了中信证券的理财产品,竟然也暴雷了,有一亿多无法兑现。

一看这个理财的底层资产,好家伙又是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个北大资源杭州海港城背后的债务人是浙江蓝德置业,早就公开违约了。中信可是顶流券商,照样躲不过房地产的雷。

记忆中今年已经有好几单大型银行和券商的理财暴雷的事件了,扒开一看,底层资产都是房地产。地产暴雷带来的次生灾害真的开始逐渐蔓延了!

大家还是太小看房地产的作用了

去年房企开始破产暴雷,今年则轮到上下游企业点鞭炮。据CRIC不完全统计,目前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涉及行业或产业至少20个,注意了,是行业不是企业。

上游产业涉及地方政府土地供应、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前期工程咨询服务、建筑施工原材料和工程机械供应,以及施工建设、园林工程、建筑装饰等不同产业。下游包含了销售策划代理、装饰设计、家装建材、家装设备、物管服务等具体行业。短短的几十个字,这里就已经包含上亿人的就业饭碗。

根据CRIC的数据,去年超7成建材企业毛利率、净利率下行。而且由于前几年行情好,很多企业加大了投资,没想到行业下行,没活干了,所以现在行业的竞争格局恶化,非常艰难。

另外建筑工程类企业涉及的人数是最多的,包含了大量的建筑工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不少企业陷入危机,2021年建筑业企业共计提743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整个建筑业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为-4.7%。

现在就连实力雄厚的南通一建、南通六建受到下游房企暴雷影响,均已申请破产。估计接下来还会有一大批建筑企业申请破产。这句话的背后含义就是,接下来又有一大批工人失业了!

房地产和实业深度绑定。房子也是钢筋水泥做的,组成一个家,背后更是需要无数的实业支撑着,房地产就是大部分实业的老大。比如家电,空调,冰箱,电视,油漆等等,这些行业全都要依附于房地产。

现在房地产一收缩,后面一大堆实体也只能随之收缩,破产的破产,倒闭的倒闭。以前总说房地产不是实体,说句难听的,没有房地产,大部分实体连活路都没有,大家还是太小看房地产的作用了。

板子不打到自己身上不知道疼

为什么说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的压舱石。直到现在,也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替代房地产,可以提供如此多的就业岗位。

前几年大家总说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太高了,但现实是,即便房地产衰落后,房地产占gdp的比重也不会降低太多。这些年,房地产占gdp的比重从5.66%上升到了2019年的7.03%,2021年开始缓缓下降,为6.78%。

其实增加的速度不算快,十年里除了房地产在发展,其他各行各业也在发展,大家一起做大蛋糕。而今年的情况,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是断崖式下跌,上半年共跌了-4.6%。但是占gdp的比值却仅跌了0.1%,为6.68%。

这是因为和房地产深度绑定的建筑行业是分开计算的,现在房地产行情差,建筑业也同样下跌,甚至还影响到了家电家具,这些都是大额的消费,有的属于制造,有的属于批发零售。以前是有了房地产的参与,才一点点把蛋糕做大,如今房地产已经拖了GDP增长的后腿。

当然情商高一点的说法就是我们国家发展终于不依赖房地产了,但这个代价太大了。以前总说房地产挤压消费,关键是现在房地产不行了,也没看到消费好转。还有说买房负担重,影响生育率,现在生育率起来没?

急着去杠杆的代价花了不少,可之前的问题不仅没解决,还引发一堆新问题。感觉很多人被网上一些舆论带偏了,其实纵观全球,没几个国家是不依赖房地产的,即便美国。之前中金公司就做了一份调研,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里,房地产占美国GDP的比重均值是12.1%。

数据来自美联储,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2021年,美国2021年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房地产占比达到了11.52%”,但是制造业增加值只占美国GDP的11.15%。

大家发现没,即便是美国,房地产的占比也是比制造业高,而且美国的房地产占gdp的比重比我们高多了,这些年美国一些地区的房价涨幅也不比我们低。只是因为近几年美股的关注度太高了,对于房地产的抨击少了些。

放眼全球,房地产都是压舱石般的存在,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对房地产过于污名化。否则最后回头看到,承担房地产暴雷后果的还是我们自己。板子不打到自己身上是不会知道疼的。(来源:樱桃大房子(ytdfz8) 作者:樱桃团队)





一场极不利的“残局” 经济解“残局模式”亟待化解

【博览财经特稿】中国经济就像一盘中国象棋。老将是经济,士是国企,象是民企,央行是车(ju),财政是炮,房地产是马,而我们普通人则是小兵。

目前棋局已进入残局模式。此刻最要紧的是,把对方的当头炮杀死(或者赶跑),把窝心马给跳出来,才能让小兵勇敢的过河。

“窝心马”缺钱迟迟跳不出来

残局模式最煎熬,大部分时间都在走闲棋。闲棋最磨人耐性。将近三年的疫情冲击消耗了大部分子力的耐心,迟迟没有渡河的小兵更是寂寞难耐。

最让人车炮挪不开步子的却是那被困九宫中央的窝心马。它就是中国房地产。马,一方面限制着老帅的移动空间,另一方面还拖着炮的后腿:土地财政收入减少迫使财政支出被迫减少。

目前靠财政稳固己方大营的资金缺口高达3.2万亿。据7月最新财政收支数据显示:2022年1-7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同比下降 28.9%,前值-28.4%;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同比增长 29.8%,前值 31.5%。

足见房地产预期下滑严重拖累财政支出。可关键是,这个窝心马因为缺钱迟迟跳不出来。一面是手里的现金流逐渐枯竭,年化后同比下跌24%;一面是9月迟迟到期该还本金利息还不上,只能国内国外欠的钱统统展期(跟贷款人协商后推迟还本付息的时间)。

这显然不行!要知道,“房住不炒”总基调是想遏制房地产高债务率的不健康发展模式,为后续的高质量发展扫除隐患。此刻,开放商不但不自动缩减债务,还拆东墙补西墙延期还款。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降杠杆!否则,这个窝心马永远都跳不出来。

趁着这波阵痛期赶紧去杠杆

象棋中有个说法叫,马窝中心不死也晕。此刻,形容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简直恰到好处。房地产目前仅仅是流动性危机,因为暂时没有全面去杠杆暂时还跳不出九宫格中心。

但是,我们需要提防的恰恰不是他们借不到钱会怎么样,提防的是在经济放缓、人们对房地产预期普遍悲观、需求大幅萎缩带来的房价非理性大跌(估值风险)。

真不是闹着玩的。因为房地产与银行、信托、地方投融平台(地方政府)等深度绑定,会以烂尾、金融理财产品违约等方式向社会面传导——这还仅仅是第一波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到的。

如果财政收入的锐减还会造成社会必要支出的减少,从而强化这一风险。最怕的是,因为估值大幅降低,造成资产端大幅贬值、负债端(欠银行钱)不变,银行强行让公司和个人补充抵押物。

大面积砸盘的时候,就真的进入日式“躺平还债岁月”了。此窝心马必须赶紧跳出。怎么跳?还是要去杠杆!!

理论上应该经济平稳的时候去杠杆,这样阵痛会最小。恶心的是,原本在三道红线的加持下去杠杆却在2020年与新冠疫情遭遇、在2022年与外围的加息潮相冲。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趁着这波阵痛期赶紧去杠杆。怎么去?

目前国家和市场投票的结果是:确保不伤及低杠杆的优质房企,鼓励大(优质)企业并购重组。于是乎,我们见到这样的情景:7月,为了顺利解决保交楼,各级地方政府筹划设立政策性纾困基金,杠杆撬动的资金仍然是大型优质房企;8月,湖州公众号直接发文,鼓励国有企业收购困难房地产企业的滞销房;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为8家民营房企担保融资,确保这些房企手里有钱。

说实话,中债参与担保为放地产融资,颇有点儿国家救房地产的意思——因为中债信用增进投资公司背后有国家队的身影。

一场不利的残局

光顾头不顾腚可不行。跳窝心马还必须消灭对手“震6子”的炮。这个炮就是市场的悲观预期。它不仅仅是市场对房地产的预期,更是对整个市场整个经济的预期。央行降准降息、财政大搞基建都是为了扭转这一悲观预期。

经历4月的黑暗,6月的好转,7月的二次滑坡,央行和财政这一车一炮不得不再度跨过楚河汉界返回己方阵营——去守!央行方面,这个车能做的就是疏通信贷渠道,保证市场的货币尽量够用而不至于过多。这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8月15日,一方面MLF操作收回2000亿人民币,通过减少货币数量的方式确保银行系统的钱不至于太多而继续空转,一方面又通过压低货币价格的方式降息10个基点(降低政策利率0.1%),完成对实体经济和房地产流动性的支持。可谓恰到好处,今天就能看到借钱成本又低了。

财政方面,这门炮因为马不能提供多少弹药(土地财政)暂时不能指望“马后炮”绝杀。只能寄希望于“车后炮”了。8000亿信贷支持额度和3000亿政策性金融债就是车后炮杀法的展现。

但是,车有车的任务。它除了当炮架此刻更需要看好“二门”这两条线---一为通胀;二为实体融资通道。

因为窝心马最怕攻二门。所以财政这门炮还是需要多运子,尽量先不让央行这杆车做太多不需要它做的事儿。1.55万亿债务限额空间是后续财政可以添加的筹码。

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8月16日,经济大省座谈会提出“盘活专项债债务限额空间”;8月19日,财政部表态“研究指导地方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看吧,新的1.5万亿弹药不久就会运来。可之后呢?

还要看车炮配合——因为这场残局我们只有这一种杀法。再看当前格局是不是这样?!

兵,因为对方大子挡住河道,暂时难以过河与炮形成配合;士,因为马窝中心暂时无法自由移动;象,马窝中心挟制炮,炮又时常蹩象腿。

很显然,这是对我们不利的一场残局。但是,只要尽快杀死对面当头炮,并跳出窝心马,残局之下有大子,就可退守自如。最后,就看下棋的怎么落子了!反正越快越好。(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和卿)




社会透视




悬崖边上的美邦稍有不慎 距“消失”也只一步之间

【博览财经特稿】周成建在2011年注册微博后总共发了348条内容。过去10年他用平均30条/年的内容宣传美特斯邦威的每一步新动向。可今年他却一反常态,除了4月份发了一条关于公司协同抗疫的新闻,再无其他。

近来美特斯邦威欠薪、被强制执行、卖地回血风波不断,也让外界更加好奇为什么周成建“消失”了。

人人都道美特斯邦威境况不好,只是不曾想到如此糟糕。继2020年出现拖欠薪资情况后,8月初,又有美特斯邦威员工爆料公司自4月起开始拖欠薪资,且公司人员流动较大,2021年较2020年人员减少2080人,如今剩2871人。屋漏偏逢连夜雨,8月8日,美邦旗下两家子公司被曝被强制执行近53万元。

近年来为了缓解公司资金上的压力,美邦多次出售资产“回血”。不过,近三年逾21亿元的亏损,今年上半年6亿-6.6亿元的亏损预告,让这个昔日中国第一休闲服装连锁品牌更添阴霾。“这几年美邦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周成建曾感慨道,但最关键的后半句他没有提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

2003年,周成建用1000万天价签下周杰伦,“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迅速红遍中国大江南北。彼时的周成建可谓乐得合不拢嘴。

时尚青春的品牌形象、不走寻常路的Slogan、个性有面儿的产品设计,让美特斯邦威成为当时80、90后的首选。2001年,成立不过6年的美邦销售收入达8亿元,两年后这个数字增至20亿元。一路高歌猛进的美特斯邦威让周成建信心猛增,他在2011年5月的股东大会上喊出,“上半年实现600%的净利润增长。”

833.06%的同比增长率兑现了周成建的承诺。2011年公司营收和净利均创新高,分别为99.45亿和12.06亿元,班尼路、真维斯等港资和澳大利亚品牌以及森马、以纯、唐狮等国货都被远远甩在身后。

周成建曾雀跃的对外表示,“在巅峰时期,美特斯邦威的产品研发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非常精准,在渠道覆盖和零售营运方面,美特斯邦威也同样领先于行业。”

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猝不及防。梳理美邦服饰财报,2008-2011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1.73%、16.63%、43.76%、32.59%;净利增长率则为61.41%、2.84%、25.42%、59.13%。

2012年成为转折点,这一年美邦告别过去四年的高速增长,营收和净利都陷入负增长旋涡。2015年首次亏损好似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周成建的服装王国摇摇欲坠。

财报显示,2015-2021年,除了2016和2018年小幅盈利(0.36亿和0.4亿元),其余时间都在巨额亏损。连年亏损之下美邦的负债和现金流不断恶化。2015-2021年货币资金由11.94亿元减少至3.31亿元,总负债由38.51亿元增至43.92亿元。

为此,美邦近年来迎来关店潮,2019-2021年美特斯邦威关了1871家门店,2021年仅剩1600家,不足2012年的三分之一。

美邦在二级市场也从高位跌落,股价从峰值14.83元跌至8月17日收盘的1.72元,缩水近90%。

自创业至今周成建从未尝过如此苦涩

周成建曾坚称,“今天是美邦最差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从业绩来讲就是最差的时候,不能更差了,为什么是最好?触底反弹。”显然他对美特斯邦威的处境过于乐观,厄运仍未见底。自创业至今,想必周成建从未尝过如此苦涩。

1965年出生在浙江丽水的周成建,14岁初中毕业做了裁缝学徒,17岁时在老家开了服装厂,厂子很快倒闭还让他背了30万的债,随后他决定去温州开始第二次创业。刚开始是为妙果寺服装市场批发商供货。“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说的就是当时忙得昏天暗地的周成建。

1987年,在一次裁剪西装袖子时的偶然失误,激发了他的裁缝本色,个性休闲的设计不仅挽救了这批西装,还给了他重新规划未来的信心。先是建立了前店后厂的模式,白天接单子晚上回自己厂子设计裁剪加工,从服装摊子到数百人的制衣厂,周成建将裁缝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久经江湖的周成建看准时机,决定做一个明码标价的模式,1995年美特斯邦威在温州开了第一家店。公司只负责设计和品牌营销,生产外包,直营和加盟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不仅让周成建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而且美特斯邦威发展势头势如破竹。

80、90后谁没有一件青春活力、个性时尚的美特斯邦威呢。“我们在潮流的把握和设计能力上,在国内数一数二。”周成建异常骄傲。

民营经济在20世纪末迅速发展,彼时明星品牌代言还是一个不普遍却时髦的营销手段。从2001年的郭富城到2003年的周杰伦,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到“不走寻常路”,美邦服饰逐渐成为青春时尚的代名词。

2007年它的营收已超30亿元,门店近千家,规模、口碑及影响力不仅领先港资品牌佐丹奴、班尼路,且已把浙江老乡唐狮,以及森马、以纯甩在身后。

2008年,美邦挂牌深交所,周成建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2008-2011年,财富从170亿元一路涨至320亿元,并连续3年稳坐中国服装首富,2011年周成建在胡润百富榜排名第18,在刘永好、鲁冠球之前,风光无限。

美特斯邦威如今的困境周成建逃脱不了干系

周成建成就了美特斯邦威的辉煌,而如今的困境他也逃脱不了干系。美邦亏损的第二年,周成建便承认因自己不专心而“出轨”,因此被市场抛弃。但他坚信这个抛弃是阶段性的。

立志做“世界级裁缝”的周成建一改昔日对产品和设计的追求,2014年前后开始沉迷资本运营,想要通过走捷径赚得更多、做得更大。砸了5.25亿坐上华瑞银行第二大股东的位子,以此进军金融业;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周成建和同乡“私募一哥”徐翔联手坐庄美邦,其间股价从10元涨至近30元。

周成建控股的华服投资(美邦大股东)减持套现超30亿。随着2015年11月徐翔被抓,美邦股价繁荣泡沫破碎。

搭着改革开放时代的春风,美特斯邦威在草莽生长和供给小于需求的年代一路向上。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资入华更加便利,优衣库、ZARA、HM、GAP等服装品牌的到来不仅让国内消费者开了眼,资本雄厚的它们用超大店模式、每两周甚至更短的产品更新速度、更前沿时尚的设计、高性价比步步紧逼着本土品牌。

美邦通过扩大业务规模迎战,2008上市后至2011年,其斥资10多亿买了70多家店铺。线下门店的增长带来巨大收益,但将供应链和产品研发外包的模式,为品控难度、产品品质和管理效率埋下了隐患。

2010年前后年,正值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中国服装业加速洗牌,国际和本土新兴品牌抓住线上渠道红利崛起。虽说周成建早意识到拥抱互联网对零售品牌的意义,并在2009年就打造了封闭式电商平台邦购网,但因封闭的线上和线下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无论是邦购网还是2015年推出的穿衣搭配APP有范,都在分别烧了数千万后逐渐消失,让本就缺钱的美邦压力更重。

早些年的高速扩张埋下的高库存隐患,也在美特斯邦威掉队、陷入关店潮时集中爆发。2011年美邦库存余额25.6亿元,2012年最高时达到29亿。其中周成建还因公司半年处理掉8亿元的库存,即2012年上半年库存余额突然降至17.5亿元,被质疑财务造假和虚假销售。

那些年的周成建仍嘴硬,“企业静态有多少库存并非致命挑战,再多30亿,中国市场巨大,一年就可以消化掉。”

现实则给周成建上了一课,盲目自信不可取。2015-2018年,美邦库存余额由18.75亿增至23.49亿元,且情况仍在恶化,2019-2021年,不仅库存余额达20.53亿、15.9亿、11.34亿,商品滞销严重,存货周转率持续下滑至1.73、1.53和1.37次。

周成建曾在反思过往时坦承,“成功的过去容易让人陷入经验的陷阱,成功给自己戴了虚帽子,难以放下,难以落地。”

自2015年亏损后,周成建就陆续通过卖早些年的店铺、股权等资产回血,只是等到卖无可卖时,账上仅3767万元的现金能撑多久。

“出轨”回头的周成建已决心回归产品和产业,并放下身段亲自深入ZARA代工厂调研、深入市场,寻求变革和自救良方,但时至今日仍于事无补。

2018年以来李宁、安踏、波司登、回力等零售品牌抓住国潮红利翻身甚至壮大,昔日被自己甩在身后的森马凭借旗下儿童服饰品牌Balabala二度崛起。

又慢了一步的周成建还在来回折腾多品牌矩阵,从此前单一的美特斯邦威,扩展至轻奢品牌ME&CITY、童装品牌MOOMOO和ME&CITY KIDS,及中国风CH’IN 褀,代言人也换成了流量明星。

虽周成建有讨好Z时代之心,但“设计落伍、款式老土”吐槽声不断让困境中的美邦更显落寞。从不走寻常路到落伍,不过才十多年时间。

“无论是美邦还是其他企业,昨天的成功是依靠市场红利发展起来的,并非你有多优秀,今天的困境根本还是在于自身策略与市场与时俱进的步伐有错位。”周成建清楚症结所在,只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去年拉夏贝尔破产时,外界就在猜测下一个会是美邦吗?悬崖边上的美特斯邦威稍有不慎,那么距离“消失”也只一步之间。(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作者:云磐)





不能用“贫困”形容 河南人的痛苦只有河南人自己知道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7月底,我来到了黑龙江大庆。在和几位油田后人交流时,他们说起自己当年为什么离开大庆,是因为“自己本科毕业,在大庆每个月只有四千多,不如江浙广东的一个打工妹,被自己家媳妇嫌弃”,一怒之下外出创业。他们不甘心地说:“黑龙江真的太难了。”

我说黑龙江并不难,资源其实很丰富,全省才3000万人,总耕地面积全国第一,人均耕地面积高达6.24亩,还有一所985,三所211,不管是吃饭还是读书,放在国内各省,都是一线水平。

他们问你觉得哪里最难?我说,全中国河南河北最难。河南近亿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1.12亩,全省只有一所郑州大学是211,河北7400万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河北也只有一所211,是河北工业大学,而且这学校居然在天津。

对方不信,说河南河北怎么可能全国最难?这里又不是边疆地区,不可能啊。

不能用“贫困”来形容河南河北

普通人确实不敢相信这个结论,但“河南河北全国最难”,是我走过这么多省份,用双眼看到的、用双腿走出来的结论。

如果单一地看部分人的极端现象,河南河北是没有部分地方穷,比如大凉山,县城十分荒凉,消费低得让人不敢相信,在县政府旁边的餐厅吃几大盆荤菜才一百多块钱,高原上又不适合生活,地里头产出特别少,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比河南人低,又比如甘肃、山西、青海的一些小县城,也同样穷得超乎东部人民的想象,全国十大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些地方。

但是,这些贫穷区域的人口数量不多,很多县就十几万人,而河南河北是大面积的普遍性不富裕,而且是让人看不到希望的不富裕。

也不能用“贫困”来形容河南河北,纵向比较的话,河南河北人民生活水平是有着巨大进步的,尤其在2000年代,河南人这个名字就在网上受尽了嘲弄,我至今记得当年网络上一片乌烟瘴气,将河南人与偷井盖紧紧联系在一起,还记得2006年左右,新闻上报导,河南省领导说河南人形象不好,根源上就是河南人太穷了,要想办法让河南人富起来。

转折点好像是富士康去郑州之后,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去到河南,解决了一部分河南人的就业问题,加上全国其他地方富裕起来,在外务工的河南人赚钱多了一些,加上网络治理,网络上终于见不到黑河南人的段子了。

我在东北这片调研时,时常听到他们讲起浙江人,原来浙江人极能吃苦受罪,在计划经济时代,浙江人就在东北这里,挑着担子挣一点零碎小钱,修鞋补伞这种活,东北工人下岗后,起先都是看不上的,暂时还放不下工人的面子,全是浙江人在做,浙江人现在发家了,接过了大量工业产业链,那浙江人原先吃苦受罪的零碎工作谁在做呢?根据我在全国的走访,主要是河南人和四川人在做。

我在各个富裕的小城市,比如榆林这种,就能听到关于河南人和四川人吃苦耐劳的消息,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最辛苦又危险但收入高的活通常抢着干。

河南河北的经济确实有所提升,但因为人口实在太多,两省又被锁死在华北平原农业带上,一摊分之后,人均资源还是太少,造成了大面积的普遍性不富裕。

也就是说,河南河北能拿65分,但全国大量省份已经能拿78分了,河南河北普通人,有一定的进步,但还是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有人不同意了,说河南的生活质量,还比不上新疆、东北、内蒙这些偏远地方吗?

河南老乡们听了别生气,真比不上。一是这些地方人口少,人均资源多,二是大家对这些边疆省误会太大了,像东北,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我真的也会被文艺工作者们,将东北描绘的土脏穷给蒙过去了,东北气象广阔,生存空间比内地省份好多了,只是工业弱,发展空间少,而东北有大量受过优质教育的年轻人,这些人想要好就业,当然往南方跑啊,留在东北的人,他们生存空间是相当不错的。

而新疆同样地大物博,他要不物博,他东西能这么好吃吗?好吃是建立在物产丰富基础上的。

内蒙古我还没去,但我朋友告诉我,内蒙古是国内治理得最好的边疆省份,内蒙人对现状相当满意,而且有个外蒙古做对比,外蒙是真的惨,一比差距就出来了,内蒙常常有“幸亏没有活在外蒙古”这种认知。

河南河北周边没有富裕大省提供“养分”

河南河北比不过边疆,比内陆各省也是弱一档的。是明显的弱一档,不是犹犹豫豫的弱一档。比如湖南湖北四川,这些省份的平民生活质量,衣食住行什么的,都要超河南一个身位,我去到河南走访时,就强烈感觉到细节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房屋、食物、基建、环保,是全方位的差距。

湖北有长江,富得理直气壮,各种有潜力的新兴产业链都往他们那跑,湖南其实位置不好,古代一直比较穷,湖南平民生活质量,是全靠广东拔起来的,大量湖南青壮年在广东工作,用赚来的钱往湖南输血,在乡下盖漂亮的小别墅,每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时,好家伙,村道边全停满了豪车,全是粤A粤B粤S,都在清明节回来光宗耀祖。

湖南依靠自身的土地和工业,是不可能在邵阳这种穷地方的乡下,出现这么多豪车和别墅的,这是因为靠近广东才有的经济收益。

四川和贵州是得益于西部建设,四川每年承接全国最多的财政转移,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大后方,加上四川地理气候养人,四川平民收入比湖南湖北要弱一点,但过得相对幸福,贵州则是全国重点帮扶对象,那基建水平,能直接击碎许多人对贵州的传统认知,看得人一愣一愣的。

河南河北周边没有富裕大省给他们提供养分,像广东和湖南这种关系,没有在河南河北身上出现,不仅没出现,河北还要被北京和天津吸走营养,出现了奇异的“环京津贫困带”。

环京津贫困带真是个诡异的现象,因为挨着上海的昆山富得流油,挨着深圳的东莞过着低调富家翁的生活,而挨着北京天津的河北,居然在周边来一个贫困带,说明京津两地无法提供产业转移。

上海深圳是太阳,照耀着周边,北京天津是黑洞,吸食着周边。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万里江山图》我一直不写河北,是因为我不忍心,我知道河北是什么样子,我不忍心写出那么多残酷的细节,我下不了手。

河南河北为什么出现这种“大面积不富裕”的景象呢?因为这两个省,被定位成了农业大省,锁死了。

这个真没办法,也不能怪中央,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一旦世界爆发危机,我们的土地要养活我们的人民,要大家都有饭吃,否则会出现饿死人的极端现象,划好的耕地红线是不能动的,这是底线。

大家不要低估了世界的残酷性,电视新闻上俄乌战争好像生活剧一样打得平淡缓慢,电视里从来没有血腥镜头,实际上双方士兵常有血腥虐杀的事情发生,手段残忍到中国写字楼里过着平静生活的白领们无法想像,国家要保护民众不要落入这种极端现象,让大家有饭吃是第一位的,所以划定耕地红线我举双手赞成。

应当给河南河北两省年轻人多一点出人头地的机会

河南这边也想挣扎啊,想多搞一些工业用地出来,河南一位干部曾跟我说,他们是全国因土地问题被处罚最多的省份,他们想动一动,被摁下去,又想动,又被摁下去,现在都佛系了,认了,该做好的功课好好做就行。

像河南河北这种省,缺少腾讯、大疆、比亚迪这种高附加值的公司,也没有上海来钱快的金融业,他们的产业构成,往往是农业打底,配一些高耗能的重工,再加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民企少,国企多,就业岗位少。

我觉得河南人现在手头这个基本盘,也会受到威胁。比如说富士康,他们主要给苹果做代工,现在中美关系紧张,苹果在想办法把产业链迁到东南亚和印度,组装这种事情,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三五年不成,十年八成总成的,而富士康对郑州是如此重要,是郑州外贸的命根子,会影响到多少人的就业,这个基本盘就很危险,需要提前布局吸引其它产业来填补。

河南底子差,上升空间也小。河南人跟我抱怨最多的,就是读书问题。河南河北两省的年轻人出路不多,读书是他们最重要的一条路,但这条路空间极卷,搞到河北内卷出一个不可用常理来衡量的衡水中学,你浙江人广东人江苏人的孩子要是读书不好,还可以去做生意,去周边上班也有大公司收,我河北孩子就高考一条路啊,那我倾尽所有资源砸高考,拼死拼活也要冲出来。

但河南河北的教育环境,放在全国是相当恶劣的。由于人口太多,读小学中学时,常常有100个人一个班,老师根本顾不过来,教室也装不下这么多学生,后面的书桌得顶着前面的后背,才放得下这么多课桌。等到考大学时,更加傻眼了,两省都只有一所211,高考难度是其他省的好几倍。

2022年,125万河南年轻人参加高考,河南一本录取率是11%,985录取率全国倒数第一,仅有0.84%,211仅2.61%,没600分都很难上211。2022年河南本科录取率是40%,但绝大部分都去读了二本。

当你在985大学遇到河南的同学,那都要高看一眼,他们是一万个人里面才出84个人,而北京985录取率是6%,一万个人里面能出600个人。

还有个现象,是外省人不知道的,河南人能读上好大学的,一般都是要复读才考得上,河南的复读生全国最多。2021年,河南省高考生115万,其中留级生46万,占40%。在河南考大学,不是上了分数就可以,填志愿也相当考验人,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滑档,2020年滑档了8.5万人,2022年滑档了13万人。

但是!复读这条河南学生常走的路,可能也要被堵上一半。从2023年始,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四个省份,公办高中都不能开办复读班,复读可以,但必须去私立学校或复读机构。

这种学校的成本要昂贵得多,如果河南也推广这项政策,河南普通家庭怎么承受得起?那就意味着,这项政策一旦执行,河南的985和211录取率,还要再下一个台阶。

在河南的生活条件较低,教育资源稀薄的情况下,最近龙子湖大学事件突然被旧事重提,大家反应激烈。河南人的生存空间就那么一点,河南人想拓宽一下上升空间,却又要因为土地问题被批评,换谁都受不了。如果央视批评的是对的,那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少有人为河南人的生存和教育空间说一句话呢?

河南人衣食住行本来就相对不太好,为了中华民族的粮食安全,可以理解。但河南人想用知识改变命运,难度又是别人的十倍,就不能理解了。应当要多分配一些教育资源到河南河北这两个省,应当给这两省的年轻人,多一点出人头地的机会。不是他们不努力,是人生的关卡,实在太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 晋ICP备19002725号 )

晋ICP备19002725号

GMT+8, 2024-4-26 00:30 , Processed in 0.0873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21-2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