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从防过热到防过冷 宏观经济治理思路要改变

[复制链接]


【博览财经特稿】6月20日,“恢复和扩大消费”调研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无党派人士代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建议释放消费潜力,推进消费升级。

此前在6月17日的第45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李稻葵也曾呼吁中央政府在短期内赶紧推出有助消费恢复的政策,恢复消费信心。本文根据发言整理而成,观察者网经主办方授权发布,未经作者审核。

李稻葵:今天想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把我们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的主要想法,简单跟各位汇报一下。

这个报告的核心思想就是标题指出的——防过冷是新时期宏观经济治理基础性任务。其中宏观经济治理是一个新提法,不是宏观经济调控;另外,防过冷还是基础性任务,意思是恐怕相当长的时间都要防过冷。

过去几年乃至于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表现都是偏冷的。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前十年,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改革的精髓,或者主要工作就是简政放权。这使得过去很长时间之内,经济过热成了时代的主题。我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院长朱镕基总理,他当时非常高效、治理有方的一个工作内容,就是刹住经济过热、投资过热。

过去十几年,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国家治理更加有序、高效,防止了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反映在经济运行上,规范有序也带来一个负作用,那就是经济过冷。经济过冷的意思是指,实际经济运行的速度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潜力要素

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为什么?经济潜在增长速度无非就是三个要素,我称之为KPL。

K是capital,中国的储蓄率高,保守估计居民存款总额占GDP的比例是35%。高额的储蓄率,为投资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不仅是搞投资有基础,也为化解地方债提供了保障。一些过去投得不太好、没有短期商业回报的地方债,就可以用储蓄来化解。本世纪初,我们处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靠的就是储蓄,这个没有争议。

P是productivity,生产效率。生产效率靠研发,中国研发能力比十几年前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总支出量,按现价美元计算,跟美国非常接近了,2025年应该就超过美国了。如果按照购买力计价的实际研发支出,那比美国还多了,因为中国的工程师工资没有美国高。而且,中国一年培养357万理工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这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多。科研人才和资金都具备了,科技研发能力上升是有很大潜力的。

L之前指的是labor,现在演变成人力资源。我们不应该有人口焦虑,原因是尽管我们人口总量可能见顶了,但是人力资源总量还在上升。

人力资源总量是考虑了人口质量的社会劳动时间储备总和,人口质量的核心因素是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平均来说,中国男性68岁以前一般都不会有慢性病,都很活跃;此外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上升。我们的测算发现,若以2020年为基年,将人力资源总量换算成人口当量,则2050年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从2020年的14.2亿人,升至16.4亿人,增加约15.4%。所以不要有人口焦虑,不能把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推给人口衰减,这个我们不同意。

经济过冷的风险

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是有的,但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速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呢?

过去十年以来(2010-2019)中国增长速度逐年下滑,平均每年下滑0.33%,这个态势必须逆转。经济增速下滑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日益强大,表现在宏观经济治理上避免了大起大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作用,导致宏观经济的收缩,经济运行容易过冷。

所以我呼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经济工作包括宏观经济治理工作的思路要变,要从过去防过热变成防过冷。这个惯性的思维要改变,各种工作思维都要随之改变。

那么怎么改变呢?我们有很多具体的建议,根本之根本,我们呼吁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要改变。

我们研究院有两条腿,一条腿搞政策研究,一条腿搞学术研究。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搞得好不好,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的激励要搞对,就是要改变政府调控经济的思路,要从防过热变成防过冷。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种小众消费的摩托车,按照1980年代制订的法令是13年强制报废。这本质上给所有买摩托车的消费者的一个巨额的折旧,这样摩托车制造商特别是高端摩托车制造商没有积极性,消费者也不敢正常去买摩托车。

我是政协委员,我为此呼吁了很多年,但是至今还没有解决。其他抑制消费的政策,如限房和限购都很复杂。但是针对摩托车的这种限制政策长期不能解除,我反复思考,唯一的解释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思路没有改变,没有把防经济过冷,抓住一切机会稳经济这个中央精神落实到政策上去。

所以该怎么办?我再次强调,抑制消费的各种政策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国经济长期过冷,长期运行在经济增长潜力之下,我们会有重大风险,乃至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最大风险。

为什么这么讲?如果经济长期过冷,失业还会加重,社会的稳定就会遭遇挑战。如果经济长期过冷,科技研发动力会下降,科技进步也会放缓。如果经济长期过冷,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包括我们军队的装备能力提升都会放缓,我们赶超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趋势也可能都会逆转。这恐怕是一个基础性、长期的风险,必须高度重视。

预防经济过冷的两大建议

那么怎么办?有办法!我反复强调中国的百姓是有活力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是有的。具体说来,除了尹艳林主任提到的要阻断预期负循环提振信心,以及要真正落实促消费政策,我补充两条。

第一条,短期内我们呼吁中央政府赶紧推出有助消费恢复的政策。可以在支付环节提供补贴,比如说,不管买什么产品,政府在支付环节包括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给消费者5-10%的补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公平地对支付环节进行补贴。

有人说,这样养了懒汉,政府会吃亏。不对,不能这么讲,这是帮助老百姓恢复消费信心的重要举措。上海已经行动了,上海拿出了10个亿,对消费者进行补贴。研究已经表明,10亿的政府支出,拉动了40亿的消费。那么如果中央政府拿出5000亿补贴,根据上海的经验,最后能带动两万亿消费。

中国大陆的税收体制是以流转税为主,两万亿的消费提升马上就会带来25%,也就是5000亿的财政税收,等于政府没有增加一分钱的财政支出。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所以我们要呼吁赶紧扶持消费。

有人问,这样做是不是不公平,补贴了高收入人群,对低收入人群补贴不够?其实不然。中高收入人群缺的是时间,他们不消费主要是忙不过来,最后能用消费券的,我相信是有时间、想消费、但缺钱的中低收入人群。

第二条,要想方设法鼓励民营企业继续投资。具体怎么办?我们报告里提出一点,要明确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不仅要讲“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发展国有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而且要从根子上讲,民营经济和国有企业一样,也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

这跟“三个代表”是完全一样的,民营企业家都可以入党,企业发展了,增加了就业,交了税收,对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让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更加强大,更加健全。这个话要讲,要明确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这样可以从根子上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我们呼吁,从现在开始整体的经济工作,包括宏观治理的工作,思路要转变。我相信,如果这个整体思路能够转变,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回到比较健康的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35年人均GDP相比202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李稻葵)




政经观察




趋势反噬虽迟将至 全球经济衰退压力将渐次放大

【博览财经特稿】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那么,它必将发生。2022年以来,全球主要央行的激进加息引发了市场对于经济衰退的普遍担忧。但和市场预期不同的是,欧美经济在2023年上半年展现出韧性,预期中的衰退并未立刻发生。从理论分析和历史现实的角度看,急速紧缩的货币政策必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反噬作用,只不过超额储蓄起到了阶段性的缓冲作用,延缓了衰退发生的时点。

通过对全球信贷环境、货币政策传导、经济基本面变化的综合判断,我们认为,趋势反噬虽迟将至,从2023年底开始,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将渐次放大,并将沿着美国、欧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顺序持续扩散,全球经济正在面临挑战,保有审慎预判才是未雨绸缪的理性选择。

展望全球下半年经济,进入三季度,考虑到欧美居民部门超额储蓄仍存留近1万亿左右规模水平,这将继续支持欧美私人消费短期内保持稳健增长。新兴市场方面,尽管受到2022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影响,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在上半年显著放缓,但预计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印度,及东南亚主要国家)得益于欧美私人消费稳健,全球贸易链重塑,以及中国经济复苏,经济在三季度仍将快速修复。进入四季度,美国整体信贷收缩或导致全球经济正式步入滞后的衰退周期。

尽管2023年以来欧美银行一系列流动性危机出现了阶段性缓和,但在高利率水平下,银行负债端始终面临存款流出问题。我们模拟的衰退路径预测三季度末随着美国商业银行存款持续流出,美国工商业贷款将率先开始下滑,压力随之传导至商业地产贷款,而随着居民部门超额储蓄四季度末消耗见底,居民贷款也将整体下降。最终,整体信贷收缩恐将促使美国进入衰退周期。当美国率先进入衰退周期后也将推倒全球的多米诺骨牌,而全球通胀将在年底或明年年初逐步回落。我们预测四季度中旬至明年年初美国和欧洲核心通胀将先后下滑约1.5个百分点至3.5%上下的核心通胀水平,而全球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增速也将预计在年内下滑1.0-1.5个百分点。全球通胀回落长期趋势或许能够为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提供更多的货币及财政政策空间。然而,对于长期处于恶性通胀且内外债压力始终较重的国家 (如阿根廷,土耳其),即便通胀至温和增长区间仍难以解决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

欧美经济近期仍将保持稳健,新兴市场维持复苏。自2022年以来,在全球高通胀影响下,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全球43个发展中国家相继启动加息。然而,一年多来,持续紧缩的宏观政策和不断抬高的利率水平似乎仍未对欧美经济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进入2023年二季度,从当前判断欧美经济衰退的领先指标来看,多数指标仍继续保持稳健。美国方面,尽管二季度GDP增速受到库存投资波动影响有所下滑,但实际经济增速仍高于美联储估算的潜在经济增速。其中,GDP增速贡献超过70%的私人消费数据整体仍保持稳健。疫情前美国实际消费增速低于2%,疫情后美国实际消费增速已经攀升至3.1%上下水平。而实际消费支出,零售销售环比,新屋销售,汽车销售,个人消费支出等先行指标也显示美国整体消费今年二季度以来仍表现稳健。

欧元区方面,随着乌俄战争阶段性放缓,欧元区各国经济进入复苏通道。尽管零售销售增速仍然疲弱,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者信心同步快速修复。此外,中国经济复苏也提振了欧元区净出口表现。在通胀水平整体仍高、利率水平整体大幅抬升、长期潜在增长率仍保持低位的情况下,欧美经济短期内持续保持韧性的原因何在?

首先,欧美主要经济体在高利率条件下仍然能维持强劲私人消费主要原因在于沉淀在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留存仍然充裕。美国居民部门超额储蓄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1)薪酬收入;2)财政支持性收入(财政支付转移收入);3)支出(消费支出和其他支出)。2020年美国疫情爆发以来,美国财政部通过美联储直接向美国居民账户进行转移支付高达2.3万亿美元,这部分转移支付堆积在居民账户形成超额储蓄,并最终支持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推动美国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步加剧了通胀恶化。根据我们的估算,2023年1季度末美国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仍有1万亿美元(占GDP的4%),这持续支持了居民部门消费端支出。同时,由于财政政策支持,美国家庭部门月度的超额储蓄消耗较前期有所收窄,导致超额储蓄留存消耗减少。类似的,欧洲央行的数据显示欧元区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在2023年3月末仍留存有近9千亿欧元。

其次,整体通胀显著下行提振了欧美居民部门消费购买力。进入2023年二季度,欧美国家由于能源和食品通胀显著下滑,边际改善了欧美家庭部门在耐用品消费上的购买力,从而保证了服务类消费购买力的可持续。

最后,欧美国家劳动力市场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工资粘性支持服务业和制造业时薪上行。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的持续短缺,支持制造业和核心服务部门时薪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进一步缓解了高通胀和高利率对购买力的抑制。整体来看,疫情期间欧美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货币超发(货币增速20-21年接近20%)仍在支持当前的私人消费,以至于虽然利率水平已经攀升至15年来新高,但经济显著衰退并未实质性到来,2023年三季度欧美私人消费整体仍将稳健,这将支持欧美实际GDP同比全年分别保持在1.9%和1%的增速水平(表1)。

新兴市场方面,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进入2023年开始显著回落,巴西,阿根廷,沙特,南非等高度依赖能源和粮食出口国GDP增速在2023年一季度出现显著放缓。印度和东南亚主要经济体得益于欧美内需稳健,全球贸易链重塑和中国防疫政策开放,经济仍在快速修复中。俄罗斯方面,受到西方集体制裁,俄国经济持续维持负值区间,但中国及印度的内需复苏将推动俄国经济衰退速度有所收窄。预计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印度、巴西、俄罗斯及南非全年实际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1%,0.8%,0.1%,0.2%(表1)。

临近年末信贷收缩或将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尽管2023年以来欧美银行一系列流动性危机出现了阶段性缓和,联储资产负债表自3月以来重启收缩,美国中小银行超储资金逐步回升,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似乎并未结束。具体来说,临时性的“输血”政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无论是通过贴现窗口操作(DW)还是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BTFP)直接向中小银行提供贷款,在货币市场利率持续处于高位(4月货币市场利率区间为4.5-5%)的情况下,银行负债端就会始终面临存款流出问题。即使美联储当前暂停加息,高利率水平的持续也会逐步传导影响信贷市场,一旦银行信贷条件加速恶化,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贷款收缩,金融稳定性将受到显著冲击,最终导致经济出现实质性衰退。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尽管美国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商业贷款仍然保持稳健,反映美国整体的信贷扩张仍未出现显著的收窄迹象。然而,我们认为四季度内美国出现信贷显著收缩的可能性正在逐渐上升。

首先,四季度美国银行工商业贷款和商业地产贷款可能会加速下行。一方面,存款的流动性补偿风险一直存在,存款流出会传导影响贷款增速。尽管5月以来,美国中小银行危机得到解决,但是5月美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持续下行,中小银行存款流出压力一直存在。不仅如此,大银行的存款规模在5月中上旬也出现显著下降,显示中小银行存款流出正在进一步传导大银行流动性补充风险。另一方面,美国中小银行整体贷款规模占存款规模的80%。其中工商业贷款和商业地产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超过50%。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存款持续流出会加速工商业贷款率先下滑,进一步传导影响商业地产贷款下滑,从而实质性影响经济活动。

其次,居民超额储蓄预计将在四季度末耗尽,带动消费者贷款显著下滑。从历史数据来看,居民超额储蓄与消费者贷款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当前美国税收政策仍在继续支持美国家庭部门每季度获得750亿美元的超额储蓄。基于我们的估算,若美国消费支出继续维持高于疫情前的平均增速水平,未来两个季度将消耗约6000-7000亿美元的超额储蓄(图3)。考虑到消费者预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我们预计今年年底美国居民部门信贷将伴随超额储蓄接近见底而显著回落。综上,工商业贷款率先下滑,商业地产贷款进一步下滑,到居民贷款最终下滑,将导致整体信贷持续收缩并不断弱化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性,最终传导影响实体经济部门,使经济活动进入衰退周期(图4)。

若美国在四季度末或明年年初因信贷条件恶化而进入衰退周期,预计联储将在四季度开始释放降息信号以提前积极应对衰退风险。美国经济临近衰退将进一步不同程度传导影响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考虑到欧洲信贷与美国信贷条件的滞后性,欧元区内信贷收紧对经济活动(消费与投资)的影响将在2024年年中有所显现。预计明年一季度,欧元区银行对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信贷支持将开始出现弱化。日本经济预料将随着欧美经济衰退临近而受到外需冲击,当前日本在收益率曲线控制的基础上实施紧缩政策并不现实,保持货币政策宽松仍将在年内继续。

新兴市场方面,尽管美国及全球主要央行的加息节奏放缓,使得新兴市场债务困境、资本外流、外汇枯竭等问题或出现阶段性缓和。但是若欧美陷入经济衰退,短期内以外贸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外需将受到显著冲击,外汇储备减少将加剧新兴市场的汇率波动,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危机或将浮现。我们采用了外债规模占GDP规模,短期外债占外储规模,外储规模与外债比(外储覆盖率),经常账户逆差以及偿债率五个衡量外债水平指标以及政府债务占GDP累计增速,私人债务占GDP累计增速两个内债指标对全球26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可能爆发货币危机的概率进行估计。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新兴市场中,阿根廷、土耳其、智利、乌克兰、巴基斯坦五国可能将在经济衰退周期中迎来严峻挑战。

伴随衰退,全球核心通胀预计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将显著回落。信用收缩是判断欧美未来核心通胀走向的领先指标。进入2023年以来,得益于能源危机缓和,能源价格快速回落导致欧美CPI同比均显著下行,环比增速也显著低于去年平均水平。美国核心CPI下滑的主要原因得益于2022年三季度能源价格和2023年一季度住房通胀的持续回落。尽管当前住房通胀仍然没有出现加速下滑的趋势。但基于我们的衰退逻辑,当美国银行工商业信贷开始出现显著回落迹象时,意味着美国核心通胀将再次显著回落。

从核心通胀变化的具体路径来看,我们预计今年内核心通胀显著下行的拐点会先于整体信贷收紧发生。这是因为通胀变化很大程度会受到通胀预期影响,当美国工商业信贷出现整体下行迹象或关键信号时,通胀预期会率先显著下行并带动实际核心通胀快速向下。进一步,随着商业地产信贷下行迹象出现,住房通胀预期会快速回落,加速核心通胀下行。而当居民信贷下行迹象出现时,美国CPI同比增速或将接近2%的通胀目标水平。

其次,从货币的供应量来看,由于货币供应量与通胀水平呈高度正相关,考虑到21-22年年中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均值超过15%,即使今年开始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已落入负值区间,但我们预计货币供应速度仍需持续维持负增长至年底,才能有效消化掉前期联储大规模“放水”的影响,核心通胀压力才能实质性出现缓解。

此外,尽管美国劳动力市场失衡仍可能支持核心CPI在回落过程中出现阶段性的反弹,但这种阻力预计将越发疲弱。基于我们最新测算,美国劳动力缺口仍然高达300万人,工资粘性仍然会底部支持服务项目通胀反弹。但较强的工资粘性也难以阻止核心通胀长期进入下行趋势。一方面,我们预计三季度高薪就业劳动者人数会开始下降。另一方面,申领失业金人数预计三季度平均将达到28万人上行水平,就业市场边际恶化或弱化工资粘性的作用。

最后,当美国核心通胀四季度中旬进入拐点后,预计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会跟随美国通胀逐步回落。具体来看,我们预测四季度中旬美国通胀将回落至3.8%的上下水平(图5),欧元区通胀水平跟随美国将在今年四季度末或明年年初回落至3.2%的上下水平(图6)。新兴市场中,印度,巴西,南非以及东南亚主要国家(越南、泰国、印尼)预计四季度末或明年年初核心通胀增速将比2023年2季度平均1-1.5个百分点。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程实、张弘顼)




人物广角




这场变革不可避免 两大电商巨头创始人罕见发出警告

【博览财经特稿】电商行业大变天,速度超乎想象!继京东之后,阿里也换帅了,属于张勇的时代结束了!刚传出张勇卸任集团董事会主席兼 CEO 职务的消息,阿里就发出了官方内部信,确认了传言的真实性。内部信称,张勇9月10日卸任以上职务,只任阿里云专职CEO;集团董事会主席由蔡崇信接任,集团CEO由吴泳铭接任。

这场变革并非没有征兆

这场变革不可避免,此前并非没有征兆。今年来,阿里和京东传统电商两巨头都在忙着组织架构调整。今年3月,阿里巴巴作出史上最大规模调整,进行“1+6+N”组织架构分拆后,作为集团掌舵者的张勇决定放权,新成立的淘天集团由女性高管戴珊掌舵。5 月,阿里公布六大子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名单,张勇除了担任云智能集团的董事长兼 CEO 外,未在其他集团有任职,给予各子集团真正的决策权。

跟阿里一样,京东也在忙着换帅,原CEO徐雷宣布退休,CFO许冉接任,同样是一位女高管。

可见,拼多多和快抖这几年的一路狂飙,越来越让阿里和京东感到不安和压迫,确实需要一些大变化来挽救信心。尤其2023年一季度最新的业绩,拼多多增速非常逆天,增长58%,而阿里增长2%,京东增长1.4%。

两大电商巨头创始人,都罕见在内部发出警告,都在聚焦低价和中小商家,危机感拉满!去年冬季,刘强东一篇斥责“京东丧失低价优势”的内部邮件在全网传开,他指责京东高管们不再关注低价优势,表示“失去了低价优势,其他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

跟刘强东想法一样,阿里创始人马云上月召开公司内部会,为高管团队指出了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据报道,基于大环境的变化,马云判断,接下来是淘宝而不是天猫的机会,阿里电商应该 “回归淘宝”。众所周知,淘宝起家就因为聚集了中小商家。

马云认为淘天集团当前面临的竞争局势十分严峻,他以诺基亚和柯达举例,认为一个企业行业标杆到死亡,半年到一年就足够了,在互联网行业这个速度可能会更快。巧合的是,京东CEO许冉挂帅后把首次公开亮相定在了618当天,阐述了“35711”梦想,重点提及未来20年要携手6千万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

今年的618,成为两家巨头组织架构调整后的演练场,“低价”贯穿始终,竞争近乎贴身肉搏,堪称史上最“卷”618。

十八罗汉重回第一线

年初开始,马云的消息没有断过!他回归的背后,是阿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分拆各个业务进行二次创业。6月20日,张勇交出阿里权杖的消息传遍全网,热度超过了“平淡”的618。接班张勇的蔡崇信、吴泳铭,都是阿里巴巴当初“十八罗汉”的成员。

这样的任命方式并非没有征兆。5月份开始,蔡崇信出任菜鸟集团董事长,并兼任淘天集团的董事;吴泳铭出任淘天集团董事长,并兼任海外数字商业集团、本地生活集团董事。他们两位当时接管的也都是阿里的核心业务。

熟悉蔡崇信的人都知道,蔡崇信于1999年加入阿里巴巴,被称作阿里的“压舱石”。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为董事会成员,并担任CFO至2013年。在2014年带领公司在纽约上市,之后负责战略投资工作,主导投资了高德、UC、银泰、饿了么和高鑫零售等。

2019年6月,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FO武卫正式改为向张勇汇报,这意味着蔡崇信正式从阿里战略投资的工作中抽身退居幕后。当年8月,他以23.5亿美元的总价买下布鲁克林篮网队,成为NBA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老板,交易额也成为NBA最高纪录。这一动作,让其彻底出圈,被外界更多人知晓。

对于此次回归,阿里认为,蔡崇信的全球化经验和对宏观环境的洞察,对于阿里巴巴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是有力的支撑;他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充分了解,对战略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将会在未来帮助阿里集团持续发展。

相对来说,外界对“技术派”吴泳铭陌生许多。他是阿里巴巴的004号员工,同时也是阿里的第一名程序员,自1999年9月起担任阿里巴巴技术总监,还曾担任过淘宝、支付宝等多个阿里相关业务的首席技术官,并带领团队创建了阿里核心现金牛业务阿里妈妈平台,因此他在内部被称为“吴妈”。

2015年,他离开阿里之后创立元璟资本,关注早期创业公司,进行人民币和美元双币种投资,总管理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不过,他本人并没有真正离开阿里,自2015到2020年,他还一直在担任阿里健康董事长。

在融中财经看来,阿里十八罗汉重新回到第一线,回到再创业状态。蔡崇信的回归很好理解,毕竟拆分出那么多业务等着上市。蔡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之前无论阿里2007年港交所上市,还是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都由他一手操盘。

今年开始,阿里主动将自身分拆为六个业务集团,每个业务集团均可独立融资上市。其中“1”指阿里上市公司主体。“6+N”指淘宝天猫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本地生活集团、菜鸟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大文娱集团,以及多家独立业务公司。

就在上个月的季报发布时,阿里决定六大业务集团每家都设置5名董事,董事会名单显示共计30个董事席位由19人担任,其中有16人为阿里巴巴合伙人。这得益于按照马云从2009年开始搭建的“合伙人制度”与人才体系,他希望通过这些机制保障即使自己有一天退下来,阿里也能继续高歌猛进。

巨头新挑战

张勇通过全员信宣布,阿里的自我变革正顺利平稳推进,1+6+N的全新业务集群基本成型,各业务集团董事会已开始运行,多个业务的上市和融资计划也已开展,控股集团将主要承担创新孵化大本营角色。

而张勇自己将把更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阿里云,担起云智能集团(包括阿里云、AI、钉钉等业务)上市重任,希望在未来12个月完成上述计划。张勇在内部信中称,阿里云智能集团完全分拆已经启动,正处于向上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必须全身心投入。同时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规范和要求,其个人不宜再同时担任两家公司董事长与CEO职务。

除张勇之外,云智能集团的其他董事会成员包括重归阿里云的王坚博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郑俊芳(云智能集团首席风险官)、蒋芳(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吴泽明(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

相对来讲,张勇比上述二人的资历要浅一些。张勇2007年加入阿里,时任淘宝网CFO。两年后,张勇接手当时并不被外界看好的淘宝商城,带领天猫崛起,并一手打造“双 11”购物节,也完成了淘宝无线化的转型。在这之后,他提出“新零售”战略,打造了盒马,并主导了饿了么、苏宁、银泰、高鑫零售等一系列或收购、或投资的资本运作。

自2015年算起,张勇执掌阿里首席执行官共八年;2019年9月10日,他又从阿里创始人马云手中接任阿里董事会主席。2018年马云公布接班人计划时表示,对张勇评价颇高:以卓越的商业才华、坚定沉着的领导力、超级计算机一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带领阿里取得了长远发展,实现连续 13 个季度持续健康高速增长,已经证明是中国最出色的 CEO。

自2019年张勇全面执掌阿里一开始,从财务数据上来看,阿里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在2019~2020财年,阿里总营收实现同比30%以上的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以上。

真正的危机开始于2021年,作为阿里集团长期以来坚实的基本盘,阿里中国零售电商收入在2021年四季度出现首次下滑,并且自去年二季度起,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此外,集团总收入也在去年二季度首次下滑。

不过,也就是从18年前后,阿里的对手开始慢慢成长起来,尤其拼多多的崛起。自拼多多2018年上市以后,以往淘宝的“低价”“性价比”的用户心智优势,不断被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抢占,再加上抖音、快手电商等新平台的挤压,都构成了威胁。高盛一份报告曾指出,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6%下降到2022年的44%左右。

在当天发布的全员信中,阿里巴巴指出其未来的方向:不仅要有力支撑协调各业务集团发展,更要成为新技术的发现者和推动者,创新业务孵化的大本营,创造更多价值增量。

或许是为了冲淡外界对阿里改革的过度解读,20日下午,马云现身阿里云云谷园区的照片和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只见他和张勇两人状态看上去都比较松弛,一起手持咖啡有说有笑,还不时与偶遇的员工打招呼。

打响价格战

同阿里一样,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刘强东,在去年底开始强势回归。自此,京东一边高调宣布推出“百亿补贴”,以低价策略进行到底;一边任命新的CEO,稳定财务状况。

紧接着,京东零售的CEO辛利军宣布“今年京东618是全行业投入力度最大的一次”。新上任的京东集团CEO的许冉,在京东“6·18”活动现场详细解释了京东“35711”的梦想蓝图,并明确指出京东将聚焦“极致低价”和“丰富供给侧”发力。

低价战略的背后,是对中小商家的重视。今年京东618是线上线下参与品牌商家数量最多的一届,继3月初京东全面上线百亿补贴频道后,618期间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将达到3月的10倍以上。

同样,淘天集团的CEO戴珊同样宣称,这是“历史上最大投入的一届618”,淘宝天猫专门开启了针对中小商家的大促“淘宝好价节”。淘宝在618期间将有6000万商品参与打折,300万新品首发,145万商家参与。

阿里妈妈负责人刘博在6月18日接受媒体群访时称,今年帮助中小商家开单是他们重要的考核指标。阿里妈妈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中小商家参与率同比提升超170%。

在5月份的财报会上,淘宝天猫也强调了此前618启动会上公布的三年战略,戴珊表示淘宝天猫将从交易走向消费,从消费走向生活,坚持投入用户体验、用户需求、规模增长和时长增加。这也是贯彻了她在 2022 年的想法,她叫停了以 GMV 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强调关注用户体验。

那么,被重视的中小商家表现如何呢?据观察,生鲜行业反而有不少店铺在疫情恢复之后出现腰斩,大家都恢复理性了,不再有疫情期间大规模囤货的需求。

“大黄鲜森”因为是新生的线上生鲜品牌,暂时没有这样的困扰。其从2019年9月开始在天猫开店,一直表现积极,天猫抖音常年位居TOP3,今年是第4次参与618了。其创始人黄超表示,尽管参与618的运营成本高,包括流量贵了、夏天尤其生鲜的快递成本也变高了,但是作为一年中的三大活动之一还是要参与。尽管平台都在重视中小商家,但是流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流量里面,谁转化的越高谁的效率越高。但是中小卖家很难有这么多专业的人才与团队,接住这样的流量还是十分有挑战。

深处家电行业的中小商家感叹今年“6.18”消费疲软、生意难做,据第一财经报道,有多个小家电企业今年不公布“6.18”战报数据。不过,部分企业表现不错,存在局部机会,比如,洗地机等趋势家电市场仍在增长,又如,在存量竞争阶段争夺高端市场。

跟家电企业一样,高端手机卖得好,是今年618的主要亮点。源于iPhone 14系列的热卖,苹果斩获销量冠军。同时,像荣耀Magic5 Pro的京东&天猫6000元以上安卓手机单品销量冠军、荣耀90系列的京东&天猫&抖音&快手安卓手机新品销量冠军。荣耀的超级旗舰产品,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扶持中小商家的背后,又让不少大商家对618的参与度没那么积极。据观察,像大的家具厂商顾家家居、芝华士等并没有大的动静,优惠力度跟平时并无二致。

传统家具厂商“左右沙发”反而开始发力,其官方知情人士表示,在成为杭州亚运会指定沙发后,今年618在营销上重点围绕亚运体育营销全面展开。今年一季度各个行业包括家居行业都面临很大的销售压力,从4月份开始趋势向好。618对H1的销售达成以及全年的销售业绩都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既可以视为是H1的销售大冲刺,又可以视为是H2的大开局。

可见,消费者在今年618回归科学理性,更注重品质。销量表现好的榜单主要呈现两个特点:要么是日常刚需,要么是高端产品。京东618数据显示,电视&影音套装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艺术电视订单量超1万台;超薄电器、新风空调等趋势品类成交额同比均超150%;中高端电饭煲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万元以上咖啡机成交额同比增长200%。

结语

这次618,京东和阿里都下了血本,本想大干一场,然而从战况和市场反馈来看,平平无奇,并没有激起太多水花。一边是商家赔本赚吆喝,一边是消费者并不买账。对比往年,今年的618“静悄悄”,成为外界的共识。

跟阿里一样,京东今年“6·18”也未公布销售总额。去年四季度,阿里首次对外隐去“双11”具体销售数字。自此,此前争相宣传的GMV销售额或将推出历史舞台。

反倒是拼多多、抖音、快手、甚至小红书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拼多多在以往的百亿补贴基础上又加大了补贴力度,投入50亿提出“史上最实惠618大促”;抖音、快手电商也纷纷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补贴。

直播电商仍然是今年6·18角逐的核心战场,电商和内容的边界逐步模糊。一边是淘宝直播为了流量,加码内容直播,不需要带货成绩也可以入驻;另一边是不缺流量的抖音、快手,开始加码货架,增加商品的丰富度。

辛选作为直播带货领域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次618力度超前。官方透露,此次参与品牌众多,辛选联合几百个头部品牌共同拼好货、好机制,给用户带来极致性价比。为此,今年辛选主播矩阵更加完善,有更多的新血液。辛选已经培养了十几个单场破亿的主播,也孵化了数十位垂直赛道的优秀新生代主播。

“有很多品牌选择在辛选直播间进行新品首发,如vivo手机新品首发即破亿,达到品销合一的效果;另外,在6月17日辛巴的618收官之战,还将首次在直播间开启卖车服务。”辛选官方表示。

显然,拼多多、抖音等电商新势力平台仍然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借此快速蚕食阿里和京东的市场份额。去年双十一,直播电商就带来冲击。据星图数据,去年双十一 1.1 万亿元的销售额中,抖音、快手、淘宝直播销售总额占比 16%,但销售总额同比增长 146%,而天猫、京东和拼多多三家平台的销售总额增速为 2.9%,其中京东、拼多多增速高于天猫。

据此前报道,分析师和相关公司内部获得的测算数据显示,拼多多2022年GMV预计超过3万亿元、抖音电商GMV接近1.5万亿元。两家公司的GMV相当于阿里国内电商业务的50%以上。接下来,各大平台商该如何拿出实质性的动作来应对不理想的成绩单,尤其是走马上任的新继任者,一个不小的难题。(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元帅 编辑:吾人)




社会热点




供需两端双双回落 “疤痕效应”或长期影响经济复苏

【博览财经特稿】经济修复动能进一步放缓,5月经济指标普遍回落。此前,4月工业增加值、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通胀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经济动能边际转弱引发市场上对中国经济复苏趋势的讨论,因而,5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备受关注。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多项经济指标均出现回落:其中,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4月(5.6%)回落2.1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比4月(18.4%)回落5.7个百分点;1月-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比1月-4月(4.7%)回落0.7个百分点。

多位专家表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进一步放缓,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投资和消费复苏内生动力不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5月多项经济数据走弱,均指向中国经济仍属弱现实,表明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信心不足仍是核心约束。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一是疫后复苏第一阶段已经走完,经济活动见顶回落;二是外需萎靡;三是国内就业、地产、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问题突出。5月经济回落是这三重压力的集中体现。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预计从现在到三季度经济中国经济将处于磨底阶段,随着逆周期政策加力,经济内生动能或在四季度重新回升。

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认为,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犹在。当前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更多的是由于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持续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三年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对经济、社会、民生和民众预期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短期内较难消除,将持续影响着家庭和企业的风险承担意愿和能力。

供需两端双双回落

5月多项经济指标回落。从供给端看,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4月(5.6%)回落2.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带动企业生产活动放缓。

此前公布的先行指标也显示工业生产继续放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工业生产放缓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民间投资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需求不足对工业生产的制约犹存;二是工业企业仍处于去库存周期,加上1-3月其盈利大幅回落两成以上,以及疫后企业资产负债表和信心恢复还需要一些时间,进一步拖累工业生产放缓较多;三是受盈利下降更多、信心不稳等因素影响,外企和私企生产恢复滞后,对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拖累仍大。

从需求端看,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比4月(18.4%)回落5.7个百分点。除了由于基数抬升带动增速回落,以及经济重启推动的第一轮线下消费反弹可能已经见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居民收入下降、就业形势严峻、消费信心不足。

此外,投资的拉动作用继续减弱。1月-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比1月-4月(4.7%)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基建的拉动作用继续放缓。1月-5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7.5%,较1月-4月(8.5%)回落1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改善乏力,1—5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6.0%,较1-4月(6.4%)回落0.4个百分点。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1-4月时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高达-27.0%,再加上内外需收缩、产能利用率偏低、产能过剩趋于严峻等因素,制造业投资扩产意愿仍然偏弱。

房地产投资增速跌幅继续扩大。1月-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5701亿元同比下降7.2%,比1月-4月(-6.2%)回落1个百分点。

对于房地产的未来走势,伍超明认为,总体看,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筑底阶段,投资增速有望逐步企稳。结合疫情过峰消退、前期货币金融和因城施策等政策效应显现,房地产市场全年趋稳是大概率事件。但在家庭资产负债表受损、预期扭转需要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此轮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时间可能长于以往,回升斜率也低于往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不易高估。

疫情疤痕效应或长时间影响经济复苏

接下来,中国的经济复苏将如何演绎?刘晓曙认为,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仍具有向上的内生动力,未来还会延续复苏态势。但另一发面,也必须认识到,三年新冠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消费、投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弹性变弱。与2020年经济的“V”型复苏不同,经济复苏趋势将呈现“宽U形”,即停留在底部的时间更长。

面对仍然存在的疤痕效应,恰当的政策干预以及政府有效调动经济资源将加速弱化疤痕效应、提升经济复苏强度,这也是当前市场的期待。

对于接下来的政策,熊园认为,经济景气继续回落,政策组合拳有望较快出台,预计近一两个月可能出台一系列组合拳,主要围绕稳信心、稳增长、扩内需、稳地产、促消费、稳外贸、中央加杠杆等,可能的有:支持民企的法律制度、地产差异化放松(北上广深等)、支持汽车(新能源等)、降准降息、加大政策性金融规模、推出一批重大基建项目等。

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宏观经济数据当天,中国央行将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2370亿元一年期MLF操作,利率2.65%,较前期下降10个基点。

6月1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为1.90%,较12日2%的利率水平下降10个基点。此次降息也被认为是超出市场预期。在市场看来,央行超预期降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经济修复内生动力不足,需求仍不足。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当前解决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核心在于提振信心、改善预期。

当下,市场主体的信心不足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民营企业预期转弱、信心不足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全力拼经济的当下,民营企业信心的恢复被提到一个重要高度。

如何提振民企信心?从长期来看,需要完善的理论供给、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这涉及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破除民营经济在可准入领域的隐性壁垒、完善政商间法治化沟通机制等等一系列改革。从短期看,经济亟待恢复到常态轨道,就业压力亟待改善,民企的信心需要尽快提振。

民建市委原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表示,尽快提振民企信心的政策不用很多,一两条就够了,关键是要达到让民营企业感到“震撼”的级别。“震撼”级别的政策何时到来?企业和市场都在期待。(来源:《财经》 作者: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形势分析




就业压力山大 留给青年的时间不多了

【博览财经特稿】国统局5月就业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个月基本持平,既没有明显改善,也没有发生什么恶化。但大家比较敏感的16-24岁青年失业了不仅没有下降,还上升到了20.8%,又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促进就业供需总量平衡、结构合理,仍需要加力。”

目前看,16~24岁青年失业率连续五个月升高,而且相较于提高了3.5%百分点,这确实是非常大的攀升。

5月份的人口数据还没出来,先拿三月份的来看。3月份城镇适龄青年人数是9637万人,其中没有参与劳动力市场的青年6418万人,这其中还包含了在校学生。

而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有3219万人,其中已经就业的人数是2587万人,而失业人数总量在632万人左右。

根据国统局数据显示:在632万失业青年当中,已经毕业一段短时间,但依然没有就业的人数是386万,剩下的246万则为应届毕业生。

青年在就业市场整体竞争力正在萎缩

386万待业和246万应届青年,要在接下来的半年经济复苏当中疯狂内卷,这已经是个现实的了。但这还不是最棘手的问题。最棘手的是,这些待业青年不仅要面临团体内部的内卷,还要面临整体就业市场的挤压竞争。

如果说整个就业市场都不好的话,待业青年的相对压力可能还是特别凸显,但是……凡是就怕个“但是”。

前面说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这是加上失业小青年这20.8%以后会的数据。实际上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这次下降了0.1个百分点,到达4.1%。与待业青年相反,主体劳动力失业率却是成连续5个月减少的态势。

16~24青年失业率一路攀高,但25~59岁就业率一路减少,这说明现在不是整体就业环境的问题,而是16~24岁青年在就业市场当中的整体竞争力正在萎缩。少年强则国强,现在要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少年在应激环境下“战斗力”正在下滑。

这其中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系统重考试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教条轻变通。这是客观事实,在整个应试体制下,大学生考试真的是一把好手,但是通识教育和实践思考能力形成短板是应届生社会竞争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长期高速增长,社会单位普遍扩员的背景下,这一短板还不是很凸显,但是目前进入社招减速的环境下,短板就被突出出来了。

在收缩状态下,企业没有耐心继续以较大代价培养应届实习生,而是更加倾向实践经验更丰富“老油条”。所以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寻找更高的薪酬待遇并不是最急迫的问题,最急迫的是如何快速适应社会竞争,提高社会工作经验。

但很不幸,目前绝大多数待业、应届毕业生的认识,正好与此相反。在最需要抢时间的22~24岁窗口期因为薪资问题拖沓不前。

大学文凭贬值是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

现在一方面是劳动力缺口大,工厂企业招工难,一方面却是青年找好工作难,找一般工作又看不上。毕竟抖音上都是人均百万、总裁跪舔的玛丽苏文学,这也影响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财富认知。

说白了,就是双向背离、双向嫌弃。一方面是社会在精神上对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印象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单位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不认可。

大学文凭的贬值是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来看一下中国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率变化(含专科及专科以上)。

从图中就能看到,1977年全国加上大专生录取人数仅27万人,录取率率仅为5%。当时中国总人口为9.5亿人,大专以上学生占人口比例0.002842%在,整个中国人口结构当中,说是“顶尖人才”都算是骂人了,那叫“盖世豪杰”。

但是随着中国人口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2000年左右大学录取率已提升至59%。23年间,社会大学生存量已提升至1743万人,当时中国总人口12.67亿,全国大学生存量提升至1.375%。

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人才需求市场,也能称得上“百里挑一”。行至2021,报考人数高达1078万,录取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2.89%,录取1001.32万人。

2021年,以22~59岁适龄劳动力统计,可就业大学生总数在37年间,累计量达到14815.82万人,占14亿人口总量10%以上。从占比0.002842%到占比10%,37年,一代人的时间,适龄大学生劳动力社会占比狂涨了3515倍。

从70年代的“盖世豪杰”到80年代的“一代天骄”,从90年代的“百里挑一”到00年代的“十步一只”,一代人都没走完,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才刚刚退休没几年。

从数据上就看出,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目前的大学毕业文凭,充其量对标九几年的中专而已。时代变了但是思想还没变。不是大学生的思想落后于时代变革太多,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思想变得更慢。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始大规模降级

大学生供给量爆炸式的提高,但我们却不可能去怪录取率太高。社会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是绝对不可能有错的伟大事业,也是不可抹杀的丰功伟绩。

没有人甘愿沦入愚氓。所以“降低大学录取率,限制高等教育普及,以提高大学文凭含金量”的说法,是最丧心病狂的反智逻辑,只有傻B才会认同这种思考角度。所以未来大学生占比率只会越来越高,大学文凭在社会竞争中,终将沦为只能证明你不是文盲而已。而且现在大学生在固有教育体制下,弱实践的致命短板又即将受到来自人工智能AI的严峻挑战。

一种比应届大学生更听话、更便宜、更博学、更忠诚、更干练、更玩命也更高效率的替代工具正在以疯狂的速度在全球普及。1~2年之内必将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在这之前还没有将自身挂入社会生产链条上的应届大学生,届时将更加艰难。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已经开始大规模降级了,更合论连大学都没有毕业的大量16~24岁的中专、高中水平的待业青年。留给年轻人的时间,真的不多了,留给家长的时间也不多了。(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庄主)




社会透视




垄断行为的温床 “鼠头鸭脖”背后利益链更令人震惊

【博览财经特稿】随着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公安厅、江西省国资委、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做出正式通报,闹得沸沸扬扬的“6·1”食品安全事件(即著名的“鼠头鸭脖”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关于此事,可探讨的部分实在是太多了,甚至这个问题每一步的进展对应的社会舆论发酵——如鉴鼠为鸭后,社会舆论明显不满,梗图创作层出不穷;最终结论出炉后,群众激愤之情有增无减——本身就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社会学课题进行深入剖析。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考虑到“鼠头鸭脖”事件曝光之后,全国多地食堂接连爆出食品安全问题,想要讨论的是引发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学校食堂市场客观上长期存在的垄断问题。

“程序合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其餐饮市场与真正的大众消费市场相比,依然是比较封闭孤立的一种特殊市场环境,而这种封闭和孤立,客观上成了垄断行为的温床。

学校食堂市场的垄断与一般垄断行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往往是通过一些比较隐蔽、柔性或者迂回的方式进行的,此类方式往往具有程序上合规但实质上垄断的特征。

举个例子,现在院校食堂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必须走公开招标程序,竞标获胜后才能承包食堂经营,且经营权并非永久,必须定期重新招标。这一套流程走下来,表面上看似是在程序层面解决了可能存在的垄断问题,但要说这套程序能彻底杜绝官商勾结和垄断,那显然也不是实话。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一句,任何一个在国内市场有过招投标项目经验的人都清楚,这套程序实际上多少有点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意思。招标方和投标方如果真有相互勾结的行为,他们其实是有无数种方法绕过这套程序达成合作的,相关手段花样百出,防不胜防。在某些地方和某些行业,陪标和围标能够成为一种半公开存在的产业链,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更要命的是,这种招投标的程序甚至成了某些存在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的公共项目的遮羞布——当有人质疑此类项目存在违法行为时,当事人往往会拿该项目经过了公开招投标、程序上完全合规来堵质疑者的嘴。

比如2021年有“30余名师生餐后集体呕吐腹泻”“校长痛哭称换不动送餐公司”的新闻。面对新华社的调查报道,当地县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出现问题后没有第一时间停止配餐确有不妥,但也不能轻易换掉一个经过招投标程序选中的配餐公司。”而事实上,涉事配餐公司“事发后的第二天,才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涉事配餐公司厨师也未取得厨师证。对于这一问题,当地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认为“涉事公司边供餐、边整改、边办证,这合情但不合法”——“合情但不合法”?

本次“鼠头鸭脖”事件中涉事的深圳中快餐饮集团是一家在全国多个省市投资了24家分支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经营高校食堂项目超过700多个的大型连锁餐饮服务企业,是业界巨头。对于行业内那些或明或暗的规则,他们应也比大多数社会公众都更加熟稔。

滚滚利润

另外注意到一个现象——不排除这种现象是社交圈子狭隘导致的信息茧房和刻板印象——在很多院校中,师生群体普遍认为,为学校提供公共服务和消费产品的承包商,与学校主要领导存在利益输送或裙带关系,所谓“食堂老板是校长的小舅子”“学校超市老板是校长的老同学”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当然,这是一种缺乏实证根据的有罪推定,在大多数时候并不足信,更多的是一种牢骚和抱怨,但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师生、不同的地域在这同一个问题上居然能一定程度达成一致,那么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相应的现实基础,简单地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此其一。

其二,院校食堂有一个商业消费市场所不具备的优势——国家补贴。有过高等教育经历的朋友应该都有过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在食堂吃饭是最便宜的选择。笔者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所就读的学校就有几间食堂提供一元菜。一元菜谈不上多好吃,但胜在便宜、量大、管够,它成为很多囊中羞涩的同学维持生活的首选,每当食堂开饭时,出售一元菜的窗口往往火爆拥挤,以至于去晚了就打不到一元菜了。

而这种便宜,则是国家补贴带来的,倚仗着这种政策性补贴带来的成本优势,导致院校食堂相较于大众商业消费市场,形成了一种成本性的垄断能力。

成本性垄断能力是垄断行为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因为它隐藏在价值规律背后,形成了一种看上去不像是垄断的垄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沙特的石油。沙特的石油储量并非世界最高,石油品质也并非世界最佳,但沙特在世界石油市场上非常强势,原因就在于沙特的石油开采成本极其低廉,插根管子就冒油真不是一句玩笑话。这种压倒性的成本优势导致沙特在世界轻质原油市场上处于一种近乎于垄断的地位。

而院校食堂也有类似的性质,毕竟中国是一个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发展中国家,尽可能地降低生活成本,依然是大多数社会成员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换言之,量大管够的一元菜,是一种刚需。

其三,某些院校会对学生的校外消费行为进行限制。不论这种限制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这客观上给院校食堂提供了一种事实上的统购统销环境。比如有些学校禁止学生随意外出,比如有些学校禁止学生点外卖,比如有些学校禁止外人入内,这都导致了学生在校外消费的行为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上升,给院校食堂独占学生市场提供了便利。

“黑暗料理”(n.)背后的黑暗料理(v.)

实际上,这些年国内院校食堂一直是舆论场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而热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国内院校食堂层出不穷的黑暗料理。

说起国内院校黑暗料理,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学校食堂为了快速出餐以满足学生大量就餐需求,很多饭食都是以大锅饭的形式烹饪的,大锅饭不好吃,但有些黑暗料理明显超越了大锅饭的范畴。

在这里举几个辣眼睛的例子:重庆大学威名赫赫的老干妈拌火龙果和石榴炒豆角、武汉大学的草莓白菜炒鱼丸、福建集美大学的红烧芝麻汤圆、中国人民大学的青菜炒橘子、福建师范大学的青椒炒月饼、湖南大学的草莓红烧肉,其它还有诸如青椒西葫芦炒火龙果、甘蔗炒排骨、玉米炒葡萄、苹果炒西瓜等妖孽物……

个人认为最骚的还是华南农业大学的西红柿炒鸡蛋。光看这个名字你可能会奇怪,“这不是家常菜吗?有什么离奇的。”实际上,华南农业大学的西红柿炒鸡蛋是用整个樱桃番茄炒整个水煮蛋,所谓“番茄炒蛋”,端上来是一个个球体,形制非常诡异。

在推出这种诡异的番茄炒蛋之后,华农的食堂“再接再厉”,推出了更上一层楼的番茄蒸鸡蛋——把整个大番茄排列在鸡蛋液中蒸出来,成品是一层黄色的蒸鸡蛋中“坐”着一个个完整的番茄。这与英国著名黑暗料理“仰望星空”倒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完这些诡异的黑暗料理,我们在哈哈一笑之余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黑暗料理在学校食堂大规模普遍性地出现,乃至于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现象,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以笔者来看,这本质上还是垄断造成的问题:垄断导致食堂的饭菜出现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哪怕是歪瓜裂枣都不愁嫁,而不愁嫁的结果就是食堂工作人员可以放飞自我、为所欲为,想怎么胡闹就怎么胡闹。

这些黑暗料理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各种不搭边的食材囫囵混合在一起,做熟之后就丢给学生——此类黑暗料理其实可以简单命名为“一切炒一切”。而此类“一切炒一切”式的黑暗料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学校食堂为了降低成本,完成学校要求菜式创新的KPI,于是把过剩食材拿来胡乱混合,然后丢给学生,纯属敷衍了事。比如青椒炒月饼这种东西,大概率就是一种消灭过剩食材的手段。

这种胡闹式的黑暗料理在大众消费市场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餐饮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国餐饮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05天,全心全意把菜做好尚且未必能活下去,你搞一堆黑暗料理出来,恐怕第二天就得关门大吉。而这种在大众消费市场活不过一天的行为之所以能在院校食堂大行其道,显然与院校食堂事实上的垄断经营环境密不可分。

就像当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社一样,因为供销社垄断了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物资的销售渠道,导致一些供销社工作人员对消费者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乃至于某些供销社要挂上一个“禁止打骂顾客”的警示牌。当你把持了唯一的供应渠道时,你供应的东西是好是坏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顾客根本就没得选。垄断化的市场环境导致了院校食堂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普遍低劣,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大锅菜不好吃”就能解释的。

引入市场竞争

“鼠头鸭脖”事件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这种惨痛倒未必来源于该事件的性质,因为说老实话,这事顶破天也就是一起学校食堂级别的食品安全事故,最多再牵涉到一些公职人员渎职或者可能存在的贪腐问题而已,性质也就那么回事。

此事真正的要害之处在于:一起学校食堂级别的食品安全事件,最后要在全国舆论的一片声讨和嘲讽中,由四个省字头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亲自下场,几乎一度把整个江西省的政治信用牵连进去;而出动如此高级别的力量,闹出如此大的社会风波,担负着如此巨大的政治风险,关联如此高层级的政治信用,起因却只是一个老鼠头。这种凡事都只能靠总预备队出动才能解决问题、除了底牌外无牌可打的局面,才是最值得警惕和深思的。

要想杜绝再发生一次“鼠头鸭脖”事件,除了加强具体职能部门的业务能力,让基层监管真正发挥作用,防止事事都要靠总预备队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尽可能打破包括餐饮在内的院校生活服务封闭孤立的市场环境,在学校环境中引入大众商业消费市场,在院校食堂行业实现真正的充分竞争,通过市场竞争留下合格的经营方,出清掉那些不良资产,迫使经营者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

另外,引入竞争还必然包括消灭院校领导与承包商利益输送的土壤,特别是要对招投标等相关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和探索,摆脱假竞争、真内定的情况。

如果能够成功探索出一套真正实现充分竞争的招投标制度,这种制度成果恐怕还可以运用到其它行业,这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平和效率将大有裨益。

这必然会触碰到大量既得利益团伙的禁脔,比如那些真的和承包商有利益输送关系的院校领导大概率会竭力阻挠此类工作的推进。自古以来改革就没有不得罪人的,届时,我们需要警惕他们以诸如“方便学生管理”“食品安全”“校园建设”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挠改革的推行。因为只有成功推行了此类改革,改善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是真正对“学生管理”“食品安全”“校园建设”负责任的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 晋ICP备19002725号 )

晋ICP备19002725号

GMT+8, 2024-11-24 10:29 , Processed in 0.0743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21-2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