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一旦瑞士机床“断供” 中国“卡脖子”危机箭在弦上

[复制链接]
高层传递重大信号 全面打破束缚在人民肩上的“三座大山”                 
【研究员】:wh
可以肯定的是,为了住房、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动,高层很有可能会主动刺破一些阻碍。这和最近几年一贯执行的负面清单主动出清是同一个思路。18年的打破刚兑,到后来的蚂蚁上市夭折,以及垄断企业的重罚,再到最近的中概股重挫,均为重拳之下的雷霆之力。

                                 

1627462187719179.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段时间,关于中国下一步走向的大事件层出不穷。但在其背后,却有着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就是全面打破束缚在人民群众肩上的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

而在三座大山的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来自于建党100年的七一讲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共同富裕。很显然,在建党100年之前完成脱贫攻坚之后,党的下一个重大任务,已经全面转向了共同富裕。

而三座大山正是制约共同富裕的最大桎梏。可以预见的是,推翻三座大山所带来的一些列政策变革,将成为接下来关系你我的最大事件。

让教育回归纯真

日前,一份《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文件正式公布。一个微妙的细节是,这份文件并不是来自于直管机构的教育部,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说明在高层的考虑中,这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民生问题,是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根本。

1627462242166320.jpg

梳理了一下,在这份文件里最核心的几个事情是,感觉太长,直接跳过看解读就行。

1、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2、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

3、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

4、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5、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 ,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 、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目前这份双减文件已经公开印发。一直以来,教育资本化、功利化、权贵化和产业化,正是压倒很多家庭收支失衡的大山,成为居民生活最重的三大负担之一。

比如说,这次文件里专门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线下的学科类培训,可谓直指旧弊。

坊间一直有一个共识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培训班从一岁多的孩子起,就开设了语言、外语专业类课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入读小学一年级就能在班上名列前茅,只能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展各种超前学习班学习。

为此,很多家庭为了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必须有一个人放弃工作,专职在家做成长跟踪。这已经成为制约社会活力、进而制约人口增量的重要负面清单。

而造成这一切,社会性培训机构的可谓有直接影响,也可以说正是如火如荼的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搅乱了整体的教育生态。甚至很多重点学校的招生标准,也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成绩直接挂钩,这形成校内校外利益捆绑的灰色空间,却进一步加重了教育的社会性焦虑。

血洗教育股

这个文件一出,教育培训类上市股遭遇团灭,堪称史诗级灾难。一个细节在于,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所有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三年执行计划。这是一个伏笔。

过去很多年,教育行业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好赛道,尤其是去年疫情之下,成为大风口。教育企业们忙着大肆扩张,大街小巷、地铁公交和大厦电梯间布满了教育的线下广告,而线上广告更是频频霸榜热门综艺与电视剧。

资本市场上,教育明星股股价一路飞涨,停不下来。但到了今年,风云突变,让参与各方大感震惊与意外。

7月23日,投资者真正见识了教育股的血雨腥风。港股率先开始表演,新东方盘中一度跌近50%,其余多只在线教育龙头暴跌超20%。这一恐慌情绪直接蔓延至美股中概教育股,多只龙头盘前交易就跌超40%,虽然美股开盘后整体市场不断走强创新高,但中概股一片哀嚎。

1627462287731425.jpg

教育股的大崩盘,导火索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份被教育圈内称为“双减政策”的文件,中办、国办已经正式官宣。

这份“双减”文件最有冲击力的几点是:第一,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

第二,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此外,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等。

这像一把把尖刀深深扎向教培行业心脏。

逻辑崩溃

此前,中国公募基金“一哥”张坤非常好看教育股。即便今年2-3月中概教育股迎来一波剧烈调整——新东方暴跌28%,好未来跌了40%,3月中下旬已经出现政策层面的严控态势。

1627462302762262.jpg

但张坤一反常态,在一季度逆势加仓新东方65万股,持仓占比高达9.17%,加仓好未来54万股,持仓占比4.13%。二季度,张坤“认错了”,踩了巨雷,清仓了所有教育股。Q2期间,新东方、好未来再度大幅暴跌41.5%、53%。

不管是张坤为首的机构们的清仓,还是港美A股教育股的齐齐大幅暴跌,均在反应一个最为基本的逻辑:教育行业,因为政策监管的强势介入,增长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是短期的,而是在可以预见的中长期内,几乎看不到逆转的可能。

在中国,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政策。这是投资者一定不能忽视的重要外部宏观变量。不仅在教培,电商为首的互联网行业也在“渡劫”。

去年11月3日,蚂蚁上市被展缓。很快,于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起草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算是拉开了中国反垄断监管的序幕。也基本上从那时开始,阿里(美股)股价出现大转折,一路下跌至今,累计跌幅高达32%。

去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便明确表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为今年的监管出手定了调。

今年4月,阿里被罚181亿。这又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最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从此往后,强监管将会是一个常态,也给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带上了紧箍咒。从一度程度上讲,这也意味着互联网行业也越来越像“传统行业”靠齐。

监管频频出手背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都不会再如去年之前那般光明。高速、持续增长的前景已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这波互联网巨头大跌也在预期这种宏观行业层面的变化。

还有电子烟、交通出行方面监管层面的强行介入,都在改变着行业的增长逻辑。但教培行业要更甚,行业发展的逻辑已经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已经没有合理定价的基础了。

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要不要因为价格低、估值便宜抄底教育股,就有了答案。

教育、房地产三年计划军令状都已立下

在教育之外,关于房地产的改革政策,也在近几天内接踵推出。7月22日,正国级领导人韩正部署召开一个房地产调控专门会议。这个会议的全称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紧接着,7月24日,住建部联合8部门共同出手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并设置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实现房地产秩序的明显好转。

至此,教育减负三年计划、房地产整治三年计划,三年计划军令状都已经立下。

之后,住建部领导再次强调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坚决予以问责。坚决查处经营贷、消费贷、信用贷违规用于购房。紧接着上海堵上了转让房最后一个缺口,彻底关上了自己的大门。然后直接将一直以来相对人性化的贷款利率,一步提高到了全国水平。

1627462374187781.jpg

而在这些政策动向背后,则是租赁租房、共有产权房之类的民生住房正在愈发成为焦点。截至目前,北上深杭,中国楼市四大金刚已经全面进入到共有产权房时代。

1627462386735167.jpg

之前政策的指向,不管是针对开发端的三道红线,还是针对银行贷款的两道红线,以及集中土拍、以及杀伤力核弹级的二手房价格管制等等之类,政策的重点全部用在了堵上。堵上一切导致房地产金融化、投机化的缺口。

但是在堵上缺口之后,则必须要给楼市的未来指明一个方向,现在这个方向已经很清晰。就是以民生地产为主的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之类的长效住房。

十四五期间,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占到住房供应总量的40%,广州则是45%。

中国楼市正在全面的新加坡化。国内住宅将越来越两极分化:豪宅将会越来越权贵化,税费也会越来越高。和普通住宅消费的隔绝,也将越来越远。剩下的就是刚需的共有产权房;再往下就是底层的租赁房。这是一个满足各阶层需求的分配形式。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为了住房、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动,高层很有可能会主动刺破一些阻碍。这和最近几年一贯执行的负面清单主动出清是同一个思路。

18年的打破刚兑,到后来的蚂蚁上市夭折,以及垄断企业的重罚,再到最近的中概股重挫,均为重拳之下的雷霆之力。

就像教育股遭遇的毁灭性崩盘,一些楼市大行情的网红城市,在接下来也很有暴雷的可能,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很多时候,所谓政经的事,都是博弈之下的均衡。

6月份,中央将国内第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放在了浙江。这个信号极其重要。就像在1月11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最高层的讲话,直陈“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和极端重要性: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于是在共同富裕示范区文件下达一个月后,杭州的共有产权房制度紧急出台,并设置了国内目前为止最长的上市年限:从摇号到造好拿产证,差不多3年,再过10年才能上市交易。

在一切的背后,必须要警惕,关于楼市的第一个大雷,会爆在浙江的可能性。政策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风云正在汇集,让我们静静等待!

缘何下重手?

去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高层战略决策,重点在于内循环。

过去很多年,中国的经济都是外向型经济,要依靠欧美外贸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但在2008年以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所改变,逐步形成了投资(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消费+外贸三架马车的模式,对于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低。

1627462414690091.jpg

为什么要在去年提出“双循环”?因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早已是低速增长了,叠加疫情的持续肆掠,外循环已经不足以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了。但未来在没有革命性的生产力突破之前,双循环的重点一定在内循环。而内循环的重中之重,无疑是消费。

但现实很残酷,被给予厚望的消费被“三座大山”——房地产、医疗、教育,死死给压着,一直得不到最根本的释放与解决。

此外,互联网资本在不少行业实质上形成了垄断,触角也已经触目惊心地扩张到民生、公共等行业领域。如果监管方面不出手打击互联网经济的无序发展,任凭互联网经济与金融资本结合,抢占数字公共资源,侵入民生保障领域,那么将成为民众头上的又一座“大山”。

并且,互联网平台垄断还是国内大循环的堵点。这是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去年9月底的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上所传达的意思。另外,周小川也在不同场合直言,互联网科技巨头掌控大量数据和市场份额,形成垄断抑制公平竞争,可能对当前国家发展产生某些阻碍作用。

如果互联网资本不断染指各行各业,继续强化垄断的话,显然不利于生产生活要素的流通,不利于竞争,不利于创新,跟国家内循环战略不相符合。

在此背景下,为了释放消费、释放经济活力,中国今年通过反垄断强力压制互联网资本的无序扩张,避免新大山的形成。同时,对于原有的“三座大山”进行了深层次改革,释放内循环消费下潜能。

房地产、医疗、教育,最难啃的骨头是房地产。房地产已经和银行信贷、地方政府财政高度绑定,刮骨疗毒式方法固然痛快,但是将会导致对整个中国金融系统、地方财政的巨大冲击,同时也会导致已经购房民众的抵触。

1627462424552072.jpg

当然,难啃不代表着没有动作。去年8月监管层给房企划出“三道红线”,12月底给银行设置了房地产贷款红线、深圳、成都、西安二手房指导价相继出台……一系列组合拳之下,“房住不炒”逐步成为市场主流预期。

住房支出是家庭支出的大头,要明显大过医疗和教育,但解决难度很大,副作用更多,只有一步一步稳妥推进改革,急不来的。

相对而言,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影响面与副作用相对较小一些,推进起来难度也更小。这是今年大刀阔斧、下重手改革教育的重要逻辑了。遏制教育产业化、资本化,回归公益属性,降低家庭对于小孩的教育支出,是内循环大战略下的应有之义。

在监管政策的强势介入下,未来教育将回归教育本身,而不是作为一门可以谋取暴力的资本生意。当然,这也意味着资本在教育市场的狂欢已经终结。政策改革,大方向是取缔教育产业化与资本化,不仅能够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的问题,也顺应了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呼吁。同时,这也有利于逐步挪开教育这座大山,利于未来内循环下的经济发展大局。这符合政府的目标函数,符合绝大多人的广泛利益。再见了,资本!让教育回归最纯真的模样,是我辈之幸事。(来源:米宅、格隆汇APP(hkguruclub)作者:十一侠、墨羽枫香)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天津会谈”是中美关系标志性事件 两份“清单”打的美方“措手不及”                 
【研究员】:wh
美联社认为,“天津会谈”中双方尽管凸显出巨大分歧,但总体基调似乎没有上次会谈那么有争议。路透社则称,“天津会谈”没有“阿拉斯加会谈”那么剑拔弩张,但双方似乎没有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进行谈判,而是继续坚持既定要求。

                                 

1627462889900216.jpg

【博览财经特稿】7月26日的中美“天津会谈”备受世界瞩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与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的会谈中先向美方提出了“两份清单”,王毅外长紧接着在会见舍曼时明确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三条底线”。

“中方的这一举动史无前例,”香港《南华早报》26日称,这是中方首次为中美关系划下“红线”,并明确向美方提出修复关系的补救措施。

而观察者网注意到,美媒在报道中在尽量淡化中方的严厉批评,甚至有报道中用文字游戏回避中方提出的两份“清单”。

对此,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对观察者网表示,这次“天津会谈”某种程度上是中美关系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这两份清单打的美国媒体和政府“措手不及”,就目前美方以及欧美媒体的反应看,大概率在此之前,他们没有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

沈逸认为,多数美主流媒体,以《纽约时报》为典型,有在报道中淡化“中国对美国划线”的倾向,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接受,他们在抗拒,从用词,清单的选择性翻译来看,似乎“他们没有勇气面对这个现实,就是现在中国的底气已经可以向美国提出纠错清单了。他们连把这个事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

1627462900977377.jpg

舍曼会后接受美媒采访,避重就轻

舍曼在26日的会谈后接受了美媒的电话采访。从《美联社》和《纽约时报》的报道来看,舍曼在电话采访中似乎避重就轻,未特别提及“两份清单”和“三条底线”。

舍曼称:“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们对双方进行的这些对话,没有期待任何具体的结果。”

她称,美国欢迎和中国进行激烈的经济竞争,但并不希望这种竞争转向冲突。“事实上,我们想看看是否会有后续行动,我们是否能够再迈出一步。在建立这种关系的早期阶段,我们无法知道能否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舍曼表态称,“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很复杂,所以我们的政策也很复杂。我们相信,我们的关系(中美关系)可以容忍这种细微的差别。”

“在那些存在巨大分歧的领域,我们彼此非常直接。在我们有共同利益和重大全球利益的领域,我们进行了非常实质性的讨论,分享了一些想法。”

1627462915645691.jpg

纽约时报的“文字游戏”

同样回避中方“两份清单”和“三条底线”的还有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普莱斯称,舍曼和王毅的会面是一次“坦诚而开放的讨论”,“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显示出两国之间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主流媒体对此次“天津会谈”的报道和舍曼、普莱斯等美国政客如出一辙,尽量淡化中国对美国的指责和划线。从美联社、《纽约时报》、《国会山报》的标题中可见一斑。

1627462929497434.jpg

为了回避中方提出的“两份清单”,《纽约时报》直接在行文中写成谢锋副部长向舍曼提出两套所谓“要求”(demands)。

对此,沈逸评论称,这两份清单显示美国政府和媒体,应对这种意料之外变化的应变能力有限,似乎准备采取“装糊涂“的方式,拖延一下。

他认为,心理上的抗拒和调试,可能是影响相关报道和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都是我(美国)给你划线的,什么时候我(美国)沦落到你们给我划线的地步了。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一个现实,就是现在中国的底气已经可以向美国提出纠错清单了。他们连把这个事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

《纽约时报》并没有一一列举两份清单上的具体内容,只是模糊地写道,“内容包括撤销对中共党员的签证限制、取消对中方官员的制裁,以及撤销将主要的中国新闻机构登记为‘外国代理’等等”。

1627462940536280.jpg

沈逸表示,这里的“清单”内容翻译含糊不清,只挑选了其中意识形态的部分,没有提关于停止打压企业的部分,撤销对孟晚舟的引渡等其他部分内容。“这反应了美国在中美关系上表现出来的错误政策和举动,在整个美西方世界是有深层的心理和思想认知原因的。”

“他们不是由于被错误信息误导而导致错误行动,他们的这些举动是基于一种陈旧的认知结构和过时的知识体系,其中隐含的是‘白人至上、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沈逸补充道。

“这次如果是美国来给中国划线,那么欧美媒体肯定会压倒性的报道这个消息。但是现在反过来了,他们就不敢报道,甚至没有勇气去列清楚这些要求的细节。从新闻价值来看,有什么比中国给美国列清单更具轰动效应的新闻呢?美媒为啥不报呢,不就是他们在心理上比美国政府更受不了嘛,反映了西方媒体精英和知识精英对整个世界居高临下的傲慢。”

在会谈结束后举行的吹风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向记者表示,会谈中,中方还向美方提出两份清单,一份是要求美方纠正其错误对华政策和言行的清单,一份是中方关切的重点个案清单。

在纠错清单里,中方敦促美方无条件撤销对中共党员及家属的签证限制,撤销对中方领导人、官员、政府部门的制裁,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停止打压中国企业,停止滋扰中国留学生,停止打压孔子学院,撤销将中国媒体登记为“外国代理人”或“外国使团”,撤销对孟晚舟的引渡等等。

在中方关切的重点个案清单里,中方主要就中国部分留学生赴美签证遭拒,中国公民在美遭受不公正待遇,美不法分子滋扰、冲撞我驻美使领馆,美国国内仇亚、反华情绪滋长,中国公民遭暴力袭击等个案向美方表达严重关切,要求美方尽快解决,切实尊重、保护中国公民和机构在美的合法权益。

“天津会谈”VS“阿拉斯加会谈”

“天津会谈”结束后,不少媒体将这次会谈和中美3月份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的会谈做对比。

《纽约时报》称,“天津会谈”和“阿拉斯加会谈”如出一辙。但美联社和路透社的看法和《纽约时报》并不十分一致。

美联社认为,“天津会谈”中双方尽管凸显出巨大分歧,但总体基调似乎没有上次会谈那么有争议。路透社则称,“天津会谈”没有“阿拉斯加会谈”那么剑拔弩张,但双方似乎没有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进行谈判,而是继续坚持既定要求。

谈及这两次会谈的对比,沈逸提到了会谈前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普莱斯于7月21日表态。从普莱斯的表态来看,他认为舍曼这次来天津和上次布林肯等人在安克雷奇会见杨洁篪一行中方代表是一样的。“当时普莱斯用了一个词not unlike,双重否定表肯定”。

当时,来莱斯说,舍曼将“从实力的地位出发”(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飞往中国会谈,就像国务卿布林肯从印太地区回来的路上在安克雷奇会见杨洁篪和其他中方代表一样。

1627462958557539.jpg

沈逸认为,“美方这次让舍曼来,或许多少有一点幻想,认为可以在天津找回阿拉斯加失去的分数。从舍曼和王毅谈完之后美国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来看,美国政府仍然在自我催眠。”

“他们在描述一个被建构出来的、并不准确的天津之行,上来第一句就是,舍曼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与王毅和中国其他官员进行了会谈。事实上,舍曼就是和谢锋副部长谈的,王毅外长对她只是礼仪性的会见,他们在扭曲概念,甚至在美国国务院的官方新闻稿当中根本没有提他们拿到的两张清单,只是在讲舍曼跟王毅说了些什么话。”

沈逸补充道,这就说明了美国继续沉浸在这种错误的思维和认识当中,就跟安克雷奇一样。但是相比安克雷奇,中方表现的更加坦率、直白、明确。而且中方对中美关系的思考,对于中美之间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明显比美国思考的更加周全。而美国则在继续玩弄它的文字游戏,在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情感需求和傲慢与偏见之间为自己找补。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美国拒绝直面中美之间已经出现的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还没有在思想上做好中国外交风格变得更加自信的准备,拒绝以一种正确的、相互尊重的方法跟中国谈话。”

“现在美国更需要跟中国谈”

路透社在27日的报道中分析称,周一中美的高层外交会谈没有宣布任何成果,中美关系似乎处于“停滞”状态,双方都坚持认为对方必须做出让步以改善关系。

来自美国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亚洲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说,双方保持某种形式的接触非常重要。然而“天津会谈”似乎没有就后续会议或正在进行的对话机制达成任何协议。

“这可能会让美国的盟友和伙伴感到不安,他们希望美中关系更加稳定且可预测,”葛来仪补充道,如果都希望对方先让步,那么双方都可能会感到失望。

1627462975568070.jpg

针对中美关系现状,沈逸在采访中表示,现在是美国更需要跟中国谈,因为美国客观上更有求于中国。第一,美国政府需要通过和中国谈,来为拜登在国内政治上加分。第二,美国需要通过和中国的会谈,让美国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和金融问题上得到中国的配合。第三,美国需要中国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和缅甸问题上配合并支持美国的政策和立场。

沈逸指出,这次“天津会谈”某种程度上是中美关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中方第一次向美方列出任务“清单”,是历史性的。美方这次来之前说要给中美关系建立护栏,某种程度上,两份“清单”就是中方所说的让中美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健康发展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说,这些“清单”上的事情不解决,或者不开始解决,要让中美关系回到正常轨道上健康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中方在这次会谈中非常坦率地向美方阐述了中方对于中美关系现阶段状态的看法,对于美方不惜恶化中美关系来转移和转嫁国内矛盾、用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实现自己有效变革等深层的机制性问题、影响中美发展的结构性的问题,都做了系统的阐述。这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不多见的,或者说是第一次。

中方用这种坦诚的方式指明了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中方的看法,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这也反应了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的诚意。

第三,王毅外长在会见舍曼时第一次中方清晰向美方指出了中方的三条底线。我认为这是十分合理的,既表现出中国坚持和平崛起、不谋求霸权,又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以改善本国民众生活福祉为核心任务的新型大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善意。

不过,王毅外长也提到了,中美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将是一场大灾难。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是不会让步的。如果美国坚持要是核心利益上试探中国,那出了问题美国负责,我们把底线和红线都比较清晰地向美方划清楚了。

拜登的对华政策会改变吗?

就像《纽约时报》所说,拜登的对华战略在谈判桌上遭遇阻力。那么,在“天津会谈”之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府会出现改变吗?

对此,沈逸表示,很明显,除非他们改变,否则中美关系很难突破。中方对拜登政府的要求很简单,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是错的,请首先从错误的轨道上走出来,再来讨论如何良性发展。

“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表现出要走出来的做法,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美国国内政治的算计。美方把国内政治置于中美关系之上,那就没有办法了,这种做法只能让中美关系经历更多的风波和挑战。责任一定在美方。”沈逸补充道。

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如何评价舍曼的天津之行时称,舍曼常务副国务卿此次天津之行是继安克雷奇对话后中美间又一次重要外交沟通。尽管舍曼女士只停留了24个小时,但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与其会见、谢锋副部长与其会谈的时间加起来有6个小时。应当说,双方谈得很深很透增进了相互了解。

赵立坚指出,在会见会谈中,中方清晰地表明了对当前中美关系的看法,认为中美关系目前面临严重困难和挑战,下步是走向冲突对抗还是得到改善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美方需要认真思考和作出正确选择。(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王慧)



                        

李稻葵:未来10年中国经济机会与挑战                 
【研究员】:wh
现在我们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局面。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水平,近2亿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18-22岁的国民中有50%上了大学,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国几千年从来没有到过这个程度,但这背后也有别的含义——社会矛盾多元化了。

                                 

1627463289386862.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两年,局势瞬息万变,人们对未来众说纷纭。但对企业而言,必须对未来大趋势有清楚的判断,才能找准风向标。未来趋势究竟该如何界定?

7月9日,在诺亚财富第十届私募股权投资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学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发表了《“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机会与挑战》主题演讲,将自己对于未来5-10年中国发展的挑战、目标、改变、风险和机遇的思考进行了慷慨的分享。以下是李稻葵教授演讲精编,。

未来10年,中国面临3大挑战

首先分享一下我对整个形势的判断,因为没有大形势的判断就不可能看清楚每天要面对的这么多挑战和细节。未来10年大形势如何?

我总结了3个方面的重大挑战,这是我们中国未来整个发展都必须要面对的。

1、国际形势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大家其实都很清楚,来自国际。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中国可能很难再韬光养晦,以前经济多赢、政治上求同存异的时代可能不复存在。现在他们都知道中国发展潜力巨大,而且中国发展的思路、治理体制与西方国家不同,他们不理解,就很容易起一些摩擦。

这些集中表现于,中美矛盾在未来10年还会不断演化。如果说之前特朗普是大戏的序曲,我们现在进入到大戏了。拜登新政府团队非常专业,他们会深层次跟中国方面博弈。怎么博弈呢?我简单总结为:经济、金融、科技、军事相对分离,但是协同作战。

1)经济领域:拜登的团队以及未来下面的总统,我相信经济上还是会和中国保持一定的合作,但重点领域肯定会针对中国采取对抗措施来遏制我们的发展。

2)金融领域:局势极其复杂,正在博弈,有一件事我们要牢记在心——金融上务必要做一定的切割。我们有很多上市公司去了美国,过去20年来中国企业界成长最快的那些明星企业几乎没有例外,都在海外,主要是美国上市。

未来一段时间这方面会有所改变,因为这其中是有风险的,当然也有机遇。风险是之前布局在美国的中概股的股票会受到波折,机遇是未来好企业会回到A股、港股来,估值会高一点。

金融领域中美还在博弈,远远没有定局,我们也不认为美国方面已经考虑好了,因为华尔街的利益和白宫的利益不一定一致。我们这边也在研究,到美国上市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安全还是不安全,国内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略。

不过大趋势是,我认为越来越多成长型企业会回来,首先在港股和A股上市,这是金融领域中美博弈的小结果。

3)科技领域:总体上来讲是会分家的。科技是中美竞争的基石,是在未来10年中要占得先机应该关注的重点,美国人肯定会出台很多限制性措施,在一些敏感的领域针对中国。同时,中国留学生、博士后到美国学习也一定会受到严格的控制。

4)军事领域:双方会互探底线,虚虚实实。美国会来挑衅,中国会给一定的回应。

未来是中美多方位、全面、深层次博弈的阶段,我个人观点认为,中国可以利用这10年打造出一个中美平等合作,或者说平等竞争的新型关系。但有一个前提,美国人必须接受中国的政治社会现实,目前他们对此心理上的冲击很大,是不接受的。

2、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挑战。

未来5-10年中国所要面对的经济发展本身的挑战有很多,我今天只讲一个,坦率地说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债。目前中国地方债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为什么说这很关键?我们来剖开分析。

目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直接的因素是什么?投资。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中国消费相对稳定,出口波动占比进出口也有限,主要的影响就在投资。

那影响投资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包括各种各样的基建投资。影响政府投资波动或者限制未来增长的是什么?地方债。

我有一个博士生做博士论文,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开例会,他最开始研究的是中国债务问题,一点点顺藤摸瓜,最后发现:中国债务水平高不是因为中国企业,也不是中央政府,根源在于一大批地方政府。而且这种债务是隐性的,通常以金融服务集团的形式出现,表现为金融服务、商业投资,使得债务水平一直居高不下。

包括我自己去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发新债补旧债,利率还很高,我去听了数据都觉得害怕,说他们怎么还睡得着觉。

除了极个别的地区外,中国有大量的地方政府,自身税收的增长有限,收上来的也会大量给中央,另一方面又背了很多债务,这种情况在未来5年一定会调整。

中国经济增长挑战很多,其他先不讲了,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就是地方债务问题。

3、社会层面上的挑战。

现在我们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局面。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水平,近2亿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18-22岁的国民中有50%上了大学,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国几千年从来没有到过这个程度,但这背后也有别的含义——社会矛盾多元化了。举两个例子。

1)教育:越是收入水平高的家庭可能越是重视教育,大家都希望孩子受好教育,这其中就掺杂了竞争的元素。从幼儿园一路到大学,学区房、好学校、课外辅导……政府决策者不希望孩子们的教育完全由一些逐利的机构左右,但这背后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2)医疗:4亿多人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这些人都会越来越关注自己健康生命的延长。同时随着我们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医疗的费用在提高,医生的教育成本也在提高。这有好有坏,好的是国民健康水平会提高,坏的是医疗成本也在整体提高。很多老百姓都说医疗很贵,但一生病都愿意用最好的医疗服务,价格一下子就上去了。这背后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有新挑战自然就有新思路,我们从“十四五”中可以有所洞察,这些与投资、经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值得我们关注。

“十四五”规划中,非常重要的3个目标

应对挑战的新思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长远规划中也可以提炼概括为三个目标。

1、科技。在这三个目标中,最突出的,要放在第一位的就是“科技”。可以说,没有科技领域的进步和突破,我们的民族复兴不可能完成,永远都会被别人遏制。有些地方政府讲要把科技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宁可税收少一点、GDP少一点、其他的资源、就业不那么足够,也要发展科技,这其实是很好的。因为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各方面环环相扣。

2、安全。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把安全和发展统筹起来这个提法,但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发展目标中,一口气讲了很多安全,主要是三个方面: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这讲的其实是风险控制,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安全。

3、低碳。低碳在“十四五”规划中很突出,而且在落实的过程中恐怕还要“加码”。之所以把低碳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原因很简单:中国要发展、要成为受全球尊重的大国,必须在全球公共事务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一个比方,中国要从一个学习好、进步快的学生成为帮助全班同学复习考试、一起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榜样,这才能突破西方对我们的围堵,这是战略高度。而低/减碳是西方人唯一认可或者说愿意跟中国合作的领域。

“科技”“安全”“低碳”,三个大原则,非常重要,但其实还是有些空的。它们跟我们具体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会说以上一系列挑战与目标引起的,中国经济和金融未来5-10年会产生的格局性、趋势性变化。

六大趋势值得关注

变化主要有6条,侧重有所不同,但全部围绕一个主题——有机遇也有风险。

1、经济增速阶段性下降。未来5年,甚至10年,我们要做好经济增长速度在6%甚至5.5%以下的思想准备。

面对国际围堵、经济上的债务问题、社会层面难题的叠加,此时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太快,非常容易暴露风险点,5.5%左右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中低速。

不过这样的下降是阶段性的,我坚定地认为,如果花上5年时间来解决重要问题,尤其是把债务问题等好好化解,中国的增长速度还会回去。我们必须记住中国还有10亿人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这其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这里有人会提到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不认为这是致命的要素。可以计算一下,我国人口增速虽然下降了,但我们的健康人口在持续增长,国民受教育水平也在上升,这两个因素结合,能得出的结论是2050年之前,中国的人力资源仍是在上升的。所以虽然经济增速会放缓,但这样的变化是阶段性的,好好调整当下的问题,日后大有可为。

2、产业大规模重组。

简单来说,就是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很可能会关闭、倒闭,而龙头企业会做大。很多隐形冠军会被打造出来。

隐形冠军指的就是一般老百姓不知道的、消费者不知道的,但是在产业中间地位非常特殊,集中度非常高的企业。比如只有某一个企业生产某一种零部件,他如果出问题,全球产业都会停顿。这种企业江苏很多,非常多都是搞配套的,未来他们的市场地位会被打造出来,这是产业大重组。

这其中的风险很明显,就是企业倒闭,而机遇,在于投资。举个例子,电梯。2年前调研,数据显示我们国家有800家电梯厂,而在中国之外,全球大电梯厂只有10家。随着未来房地产下降,电梯行业肯定会有一批大重组,这是风险也是机遇,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选对企业、投对企业,利润就会上去。

3、科技创新链条丰满化。

之前反复说过,科技是立足之本,国家会花大力气扶持科技行业,以后围绕科技行业就会产生一个产业链条。

在链条中,有的是基础产业,比如生物原料、基础测验等,有的是给科技创新搞投资的,比如私募股权帮助企业上市,这样一来,科技创新链条就会带动金融、科技测试、原材料等一系列产业大规模发展。这其中仍然是风险机遇并存,得选对、选好产业,其中涉及很多专业领域的问题。

4、消费多元化。

现在有两类产品卖得不错,第一类是面对广大消费者的,一般产品卖得很火。举一个小例子。我们都喜欢吃方便面,但近两年,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广西的螺蛳粉正在部分取代方便面,尤其是在年轻人、大学生群体中。我一开始不懂是怎么回事,就自己去下单买回来,再一看,明白了。

螺蛳粉对比方便面:第一,健康,不是油炸的;第二,味道比方便面好多了;第三,贵。这其实就是消费升级,普罗大众的消费升级。

第二类产品面向高端消费业。比如最近一年多高端车卖得好,一些进口的德国品牌供不应求,中国消费多元化,不仅低端在升级,高端也在发展,这是大家应该关注的发展方向。

5、金融在升级。未来5年金融行业有大的变化在升级,其中又能分成三点:

1)非标产品的供给侧转型。现在大量的非标产品,表面上看可能是某一个信托、某一个公司,背后其实是地方债,由地方进行担保。这样的非标产品我相信未来5年会转成公开的、标准化的政府债,因为很多地方的债务本质上讲中央应该承担过来,地方因此做了很多中央政府该干的活,导致目前的一些做法不可持续。

2)上市公司的结构变化。未来,我个人认为大趋势上,中大型的企业和一大批的科技型企业主要将在A股和港股上市,而非赴美上市。一方面是美国人有所顾虑,另一方面是这其中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信息披露等,相关法规的问题很复杂。

我跟一个专业人士请教,发现我们国际证监会搞的规则还是太复杂,这方面应该呼吁改革,希望流程上做一些更合理的简化,让更多好企业回来。

3)不同类型的资产,投资回报分化。以后的不同类型的资产,以及每个类型资产内部的投资回报一定是分化的。以固定收益为例子,将来肯定是风险高的一部分地方债利率高,风险低的国债利率低,这样一来,市场定价也一定会拉开。

以后金融投资,我们必须专业化,而不能像过去一样依赖道听途说。我讲大实话,中国金融未来有机遇,但是会更加复杂,需要专业,专业专业再专业,理性理性再理性。

6、区域化。

我们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发展未来还有一个特点——区域化。

总体来看,未来南方和沿海一带,以及几个大的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大湾区,成都、重庆,长沙附近大的区域发展会比较快,同时很多城市的省会地区发展会比较快,人口资源将更加聚集。正所谓搞经济地方要选对。

而在国家政策层面,我相信一定会把北方的一些人口流出地方关注起来,帮助他们找到一些核心产业,让没有离开那个地方的人群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最后,关于未来10年的发展,我们可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会持续,中国还会往上走。但是同时,未来的5-10年我们将面临比较复杂的环境,投资的机遇仍然有,但是会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智、客观,不能像过去一样拍脑袋、拍屁股、拍胸脯来决定事情,要保持专业和理性。

中国的向上发展是未来的一个长期大趋势,尽管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现实难题,但这个过程必定是向上的,企业家们、经济学家们要保有长期的耐心。(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李稻葵)



                                 
                                           人物广角
                 



南京四大家族命运沉浮 三任首富滑铁卢背后的男人迎来至暗时刻                 
【研究员】:wh
从祝义才、张近东、袁亚非到王华,他们不满于现状,又敢想敢干。最终抓住了机遇,实现了草根逆袭,成为南京城叱咤风云的四大家族。站在人生的巅峰,他们似乎忘了一句话:只有时代的个人,没有个人的时代。

                                 

1627543271978415.jpg

【博览财经特稿】王、许、马,曾经的三任首富先后遭遇滑铁卢之后,他们背后的男人也在2021年迎来了至暗时刻。

年初的时候,苏宁的危机陆续爆发,张近东捂着胸口的疼痛,将苏宁全部股权托付给了杭州的马老师,换来了10亿周转金。紧接着,刚在去年11月获得联赛冠军的苏宁足球俱乐部宣布停止运营,就此解散。

在债务违约、银行抽贷等负面舆情的发酵中,苏宁易购在2月的最后一天宣布:深圳国资将以148亿收购苏宁易购8%的股权。但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苏宁没有等来148亿,反而传出即将卖身阿里的消息。

和许老板的某大,在深陷债务危机的传闻时做出的反应一样,面对小道消息,张近东的苏宁也选择了报警。果然,英雄所见略同,大佬危机公关的策略总是历圆滑而弥真诚。

实际上,今天张近东的遭际,也是南京四大家族命运沉浮的一个侧影,和他同时代崛起的另外三大富豪,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危局:祝义材的雨润已经破产重整,王华因空姐事件名声受损,袁亚非正在为加杠杆疯狂扩张埋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七八年,这大概是南京四大家族起与落的真实写照。

4个人开始创富之路,命运就此改变

600多年前,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放弃了公职。他以南京为大本营,打下了大明江山,上演了草根逆袭的故事。600多年后,安徽人祝义才和张近东也在南京开始了逆天改命的征程。

1990年,在下海经商浪潮中,祝义才辞去了安徽省交通厅下属的航运公司工作,揣着 200 块钱开始创业。他进入了当时利润很高的水产行业,用一年的时间做到 9000 多万元销售额,暴赚 480 万。

赚到钱后他不愿只做个中间商,果断转型做市场潜力更大的低温食品。在合肥建厂试点生产低温火腿系列肉成功后,1992年他搬到了对实业扶持力度更大的南京,创办雨润集团。

比祝义才年长一岁的张近东,也在同一年辞去了公职,与已经下海多年的哥哥张桂平凑了10万元,在南京淮海路上开了“苏宁交家电”,200平米的小店专营空调。

他有意避开了当时热销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一方面是想尽量避免与国营商场的竞争;同时他认为南京四大火炉之一,对空调需求一定会越来越旺。

凭借优惠的价格,以及送货、安装、维修、保养一条龙服务,苏宁很快积累了口碑,将只管卖货的国营商场甩到了身后。

比张近东和祝义才年长十多岁的王华,也比他们早2年放弃了百货大楼的铁饭碗。3年后,在南京雨花台区做秘书的袁亚非才辞职下海。4个人开始了创富之路,命运也就此改变。

苏宁上演“小舢板战胜联合舰队”经典案例

刚下海的袁亚非没摸着做生意门道,做什么就亏什么,直到他开始电脑配件生意。1993年,只有2万多本金的袁亚非,花1万租了最便宜的铺面。接着用5000元赊来了5万元的货,又花200元在江苏电子报上打出了广告:三胞电脑大于等于兼容机世界,小于等于全市最低价。

他用杠杆+广告的方式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他通过不断加杠杆的方式将生意越做越大,最终用5000元将生意做到了500万。

此时的张近东却遇到第一次危机。因为抢了南京八大国营商场的生意,它们联合发起了对苏宁的“封杀式”围攻。和谈不成,张近东只能迎战。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让八大商场没想到的是,围攻却成了对苏宁的“助攻”。凭借着“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带来的稳固厂商关系、优惠的价格和服务口碑,苏宁上演了“小舢板战胜联合舰队”经典案例,一战成名。当年实现销售额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空调经销商。

1995年,抓住房地产发展机遇的王华创办金盛装饰城,袁亚非也借着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成为南京市最大的电脑商家。

一年后,张近东砍掉了空调批发业务,转型家电连锁经营,开始向全国扩张。

而祝义才则抓住国企改革的机遇,收购南京罐头厂,让其“起死回生”。尝到甜头后,雨润又先后收购近30多家倒闭或濒临破产的国企,全都实现当年盈利。通过收购,雨润不仅迅速做大了规模,也储备了大量的低价土地。

祝义才多元化 张近东全国连锁扩张 最失落的王华

在食品主业做大后,眼瞅着大量土地闲置,祝义才决定走上多元化道路。2002年,他成立了地华房地产,收购南京中商股份,进军地产和零售行业。

多元化让祝义才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2004年后,他以2.3 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福布斯大陆富豪榜”第 41 位,成为“江苏首富”。

1年后,雨润食品在香港上市。此后,雨润逐渐成为一家横跨物流、食品、地产、旅游、建筑的综合集团。

在祝义才多元化时,张近东则在全国连锁扩张,业务也快速发展。2004年,苏宁上市,成为少数能与国美相抗衡的企业。

同年,已成为全国最大IT销售卖场的三胞集团,收购了江苏省上市国企宏图高科,踏入资本市场。他也将自己擅长的杠杆带到了资本市场。很快,他就用上市公司股份质押贷款,获得资金向全国扩张。

此时最失落的或许是王华。当时金盛已成为国内几大家居连锁零售商之一,业务也从家居建材扩展到百货、地产、建设四大多元化产业。

但金盛A股上市折戟,港股上市也没了下文。他只能眼馋别人上市,自己却求而不得。不过资本市场失利,却在商界收获。他不仅被评为“十佳新宁商”,还成为江苏省工商企业联合会常委和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2006年又登上榜胡润零售富豪榜第7名。

雨润陷入危机 王华陷入空姐丑闻

多元化让祝义才拿到了首富的名头,却也让他在资金上捉襟见肘。从2005年开始,雨润集团在60多个城市陆续上马了地产项目,投入资金超过600亿。

为了喂饱这个“吞金兽””,祝义才不得不采用大量关联交易输血,将食品等业务的资金投入到地产项目。同时,他玩起空手道。从2007年开始,他陆续与多地地方政府签署投资建设种猪养殖基地协议。不过基地没建起来,补贴却没少拿,平均每年近2亿。从2005年到2015年,雨润共获得政府补贴42.36亿港元,占这10年净利润总和的75.36%。

祝义才在地产项目上亲力亲为,但作为主业和现金牛业务的雨润食品却开始出现危机。从2011年开始,雨润食品出现多次食品安全问题,业绩也开始一蹶不振,甚至是出现亏损。而此时负债又不断增加,政府补贴逐步减少,祝义才艰难的维持着局面。

此时,王华还在开心的全球扫货。2012年,他花3300万美金买下了私人飞机。一年后,又以约8500万人民币买下澳大利亚一幢4000平豪宅。2015年,开设韩国分公司,投资房地产、家居等。

这一年,中商股份一纸公告,宣告老板祝义才被监视居住,祝义才从此“消失”了近四年。祝义才的“消失”,成为压垮雨润的最后一根稻草。银行和非银信贷机构均收缩贷款,资金链几近断裂。

雨润的多米诺骨牌坍塌,离拿下民营企业500强第8名还不到一年,就面临被破产清算的命运。在雨润陷入危机时,王华也陷入了空姐丑闻。

2018年9月,微博网友曝料王华曾在2016年猥亵韩国空姐,被当地法院判永久禁止入境。

投资韩国的事情黄了,金盛也陷入债务危机。不仅王华在金盛集团的7200万人民币股权被冻结,金盛还陷入了1.55亿的过桥贷款纠纷。年底又出现超26亿金融借款逾期。

之后,金盛集团持有的江苏金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南京郑和国际广场建设公司股权,以及南京等地的大量商业物业被拍卖和处置。

金盛集团的自身风险警告有106条,周边风险警告达811条,预警提醒66条。

苏宁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18年前的非典期间,苏宁和宏图三胞都遭受了重创。淘宝在那时上线,京东也在那时决定彻底转型线上。非典后,苏宁加速全国扩张,与国美展开了激战。

直到黄老板被抓后,苏宁才将所有线下对手甩到身后。到2011年,利润也达到了历史峰值46亿,成为了线下零售之王。

这一年,袁亚非将线下零售业务拓展到百货领域,以6亿元成为国有上市公司南京中百的控股股东。

扩张中的张近东和袁亚非回过神来时,淘宝和京东早已成气候。袁亚非的应对之法是买买买,他先后低价收购了团购大战中落败的拉手网和落伍的麦考林。同时,还花费了200多亿进行海外资产收购。

通过收购推高股价-股权质押-解压-再质押-收购的循环利用杠杆模式,三胞集团资产和销售额破千亿大关,但负债也创下新高。

不过线上优势没建立起来,线下却被不断被侵蚀,收购项目还要输血。让袁亚非始料未及的是,2018年国家开始了去杠杆,袁亚非没得杠杆玩了。当年7月,三胞发生了一笔5580万元的资管计划实质性违约,袁亚非的危机也随之而至。

与袁亚非不同,张近东在面对线上冲击时,一边大力发展苏宁易购,一边买下红孩子、PPTV、满座网、江苏足球、国米等一系列项目。同时,还加速多元化,构建起零售、地产、文创、金融、投资五大产业。

不过没能避免苏宁零售业务陷入亏损,好在有阿里的股票可以套现应急。此时的张近东还慷慨的为王首富和许教授等好友解困。和许教授的一杯交杯酒后,就向恒大投了200亿。

2020年11月,江苏苏宁获得了第一个中超冠军。但奖杯还没来得及焐热,苏宁足球俱乐部就被解散。因为主业连年亏损,阿里股票也卖的差不多,加上花钱如流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而张近东的首富好友也都自顾不暇,苏宁债务危机彻底爆发。此前豪气买买买,如今不得不一边开始瘦身,一边向国资求援。

在各种传言中,作为仅次于华为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苏宁已岌岌可危,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只有时代的个人,没有个人的时代

从祝义才、张近东、袁亚非到王华,他们不满于现状,又敢想敢干。最终抓住了机遇,实现了草根逆袭,成为南京城叱咤风云的四大家族。站在人生的巅峰,他们似乎忘了一句话:只有时代的个人,没有个人的时代。

他们所达到的商业高度,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因为踩在了时代的风口。登顶后他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利用杠杆四处出击,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商业帝国。

但他们忘了自己也是时代中的一粒尘埃,杠杆搭建起的商业帝国看似金光闪闪,实际也只是一座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总有消失的时候。站在海市蜃楼上,看似赢了,实际上输了。

就像《侠客行》中的台词: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来源:三公子的事务所 作者:是三公子)



                        

吴亦凡翻车不是一个人 曾经站在背后的京圈大佬已成“老赖”                 
【研究员】:wh
那时的吴亦凡,合作过徐静蕾,搭档过冯小刚,正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时候。眼瞅着“清纯大男孩”的人设即将崩塌,亿万粉丝骤地揭竿而起讨伐“小G娜”,圈内大佬苏芒、马薇薇等人,也公开站到了流量小生这边。马薇薇甚至说:还有什么比X粉更好的福利么?

                                 

1627543612301367.jpg

【博览财经特稿】五年前6月的一天,一个微博认证为“小G娜”的女网友,公开了自己和吴亦凡的床照,力锤吴亦凡乱睡女粉丝。

那时的吴亦凡,合作过徐静蕾,搭档过冯小刚,正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时候。眼瞅着“清纯大男孩”的人设即将崩塌,亿万粉丝骤地揭竿而起讨伐“小G娜”,圈内大佬苏芒、马薇薇等人,也公开站到了流量小生这边。马薇薇甚至说:还有什么比X粉更好的福利么?

小G娜用尽了全部力气,也没能将吴亦凡拉下马。他不仅毫发无损地游走在娱乐圈,背后还多了一个站台的京圈大佬:綦建虹。

那是6月16日的晚上,吴亦凡工作室宣布:A股上市公司“文投控股”旗下的“耀莱影视”,正式代理吴亦凡在内地的广告、电影演艺事务。

文投控股当时的二股东是耀莱文化,而耀莱文化和耀莱影视的法人都是綦建虹,一个从市场经济浪潮中“先富起来”的人,曾以百亿身价多次登上了胡润富豪榜。

接盘吴亦凡的时候,他刚从另一个圈子蹦跶到影视圈,忙着和成龙、冯小刚、王中磊兄弟下一盘棋。一个刚好需要人手,一个刚好出了事。

在那样巧妙的时刻,在大佬的梦想与野心的裹挟中,吴亦凡走上神坛,从《西游降妖篇》中的唐长老,成长为《大碗宽面》的舵手以及freestyle的代言人。

时光轮转。五年之后的今天,当一个叫都美竹的女大学生,用似曾相识的手段将吴亦凡推向风口浪尖时,他再也没有能量轻易地让剧本反转。

而曾经站在背后的那个京圈大佬,早已经成为了“老赖”。就在2个多月前,大佬名下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两套拍卖房,经历了62次延时后,最终以1.66亿元的价格在阿里拍卖网成交。

吴亦凡搭上大佬“贼船”冥冥中早有铺垫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吴亦凡能搭上大佬的“贼船”,似乎冥冥之中早有铺垫。2014年5月,在韩国正式出道两年零一个月后,吴亦凡提出与韩国经济公司SM解约,回到了中国发展,并很快主演了徐静蕾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男主角。

电影开拍前,一段16岁年龄差的姐弟恋绯闻,在网上炒得热火朝天。没有人知道,作为徐静蕾前任同时也是该部电影首席编剧的王朔,看到这样的绯闻,内心是否还会泛起波澜。

作为京圈文化影视界的老炮,王朔可谓徐静蕾的伯乐。在一段地下恋中,如花似玉的徐静蕾靠着王朔的保驾护航,成为赵宝刚导演的女一号。她凭借着《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打响了知名度,依靠《开往春天的地铁》拿下了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

就连冯小刚,也是靠着巴结王朔,从冯裤子一路成长贺岁片的先锋导演。只是,江湖岁月催,新人换旧人,属于王朔的时代,早已黯淡。吴亦凡要上位直接靠王朔是指望不上了,但凭借徐静蕾的人脉,扯着冯小刚的裤腿,进入京圈核心圈子也不是难事。

2015年,在管虎导演的《老炮儿》中,吴亦凡饰演和冯小刚对戏的三环十二少。在这部戏中,冯小刚既是主演也是监制,管虎既是导演也是编剧,他们背后的出品人则是从北京四合院走出来的王中磊、王中军兄弟。

拍这部戏时,冯小刚不吝溢美之词夸赞了扯他裤腿的年轻人:吴亦凡改变了我对年轻人的偏见。在一众京圈老炮的加持下,吴亦凡顺利拿到了一张门票。

一幕幕大戏拉开 有人吃肉有人喝汤

《老炮儿》上映的前两个月,华谊兄弟先用7.56亿元收购了浙江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70%的股权,接着又用10.5亿元收购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

东阳浩瀚是一家刚成立一天、注册资本1000万的空壳公司,背后李晨、冯绍峰、杨颖、郑恺、杜淳、陈赫等当红明星共同持有85%的股份。

东阳美拉当时总资产1.36万元,负债1.91万元,它背后的冯小刚,创造了用1万元的空壳公司,获利10亿的传奇故事。

王中磊兄弟玩转“明星资本化”的时候,已将重心转移到影视圈的亿万富豪綦建虹,以闯入者的姿态吸引了人们的眼球。2015年,国资背景的文投控股借壳上市,耀莱的影视资产全面注入,綦建虹成为A股影视娱乐公司的操盘手。

这位早年依靠珠宝生意、豪车及奢侈品代理发家的京圈大佬,早于2012年就以55亿的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

十年前他开始与成龙合作,打造耀莱成龙影城,2015年耀莱影城影院已达32家。也是那两年,华谊兄弟靠着倒腾手中耀莱影城的股权获利超过2亿元。

2016年是綦建虹的高光时刻,那一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他的身家已经翻倍高达130亿。与他平起平坐的,是滴滴的程维和学而思的张邦鑫。

文投控股上市时,冯小刚、张国立、李冰冰、黄晓明等人通过一家名为君联嘉睿的投资公司参与定增,持有了上市公司9.41%的股权。而綦建虹则顺手将自己的股权在厦门信托做了质押,带着35.48亿元的现金四处攻城略地,建影视城、投电影、投楼市,无所不能。

回头来看,一幕幕大戏拉开,有人要吃肉,有人要喝汤,热闹非凡。而这些都足以为2016年6月16日晚吴亦凡工作室的那个宣言,做一个完美的注解。

在同一天举办的“成龙动作电影周之夜”晚会上,文投控股的股东冯小刚,大大方方为吴亦凡“站台”,请成龙提携他。

那时的成龙,除了是冯小刚的圈内好友,更是耀莱影视最亲密的合作伙伴。那时候,耀莱影视一口气投资、制作了成龙的四部电影:《天将雄狮》、《绝地逃亡》、《铁道飞虎》、《功夫瑜伽》。

吴亦凡也在签约后迎来了自己在影视圈的巅峰时刻,主演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获得了中国电影周“金鹤奖”最佳男主角,《西游伏妖篇》打破了中国电影预售最高票房纪录,《极限特工》更是带他直接闯入了好莱坞。

2017年4月,福布斯发布了年度30岁以下杰出人物青年领袖榜,吴亦凡赫然在列,人物简介中描述他:在电影,音乐,时尚,体育等多个领域的成绩都十分出色。

身价百亿的富豪变成“老赖”

如果按照綦建虹的剧本,他大概能在两年之后还上股权质押的那笔巨额借款。但两年之后,偏偏是2018年。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份,对于影视圈的大佬而言尤其魔幻。

那一年,崔老师举报了冰冰姐,拖累着冯小刚的《手机2》无法上映,华谊兄弟也被卷入乱开阴阳合同的传闻。

一张多骨诺米牌的倒下,引发了影视行业地震,华谊兄弟、唐德影视的股价接连下跌。文投控股原本就遭遇了业绩变脸,在冰冰姐的影响下,股价更是一蹶不振。

2018年文投控股股价全年跌幅75%,是当年传媒板块除了乐视网、*ST巴士以外跌幅最大的上市公司。

綦建虹质押的股权贬值后得补充质押,耀莱不得不向厦门信托追加股权质押,但欠的钱是无论如何也还不上了。

当年的11月,因未能执行给付义务,綦建虹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从身价百亿的富豪,一下变成了连高铁票都不能买的“老赖”。

也是从那时候起,吴亦凡参演的电影越来越少,他只能靠《大碗宽面》维持场面。站在他身边的人,也从成龙、冯小刚变成了国民老公王思聪。

吴亦凡再次被锤的时候,京圈大佬綦建虹的两套房子已经被拍卖,王中磊兄弟刚刚从华谊兄弟差点带帽的险境中爬出来,冯小刚与华谊多次对赌失败后又重新拍起了电视剧。就连王思聪,都没心思关心好基友的“破事”了,他可能还没从“150斤的舔狗”阴影中走出来。你看:吴亦凡翻车了,但他不是一个人。(来源:三公子的事务所(ID:sgzdsws) 作者:是三公子)



                        

英雄到小丑神话破灭后 曾经的“电池大王”只留下一个笑话                 
【研究员】:wh
但很少人知道,最先讲述汽车电池故事的,既不是曾毓群,也不是如今行业里能看得见的任何一个人。这个人,在20年前就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远大前景。按当时的公开报道,他创造了该领域“多个第一”,包括世界上第一个100Ah单体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第一台锂离子动力电池汽车等,他还因此被认定为“国宝”。

                                 

1627543895411154.jpg

【博览财经特稿】从英雄到小丑,或许只是一场骗局。上世纪90年代,他以一人之力,掀起了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浪潮。如今,他的故事已鲜有人知晓,江湖上也不再有他的身影。

电池大王

一辆新能源车的成本,电池占比约三到四成。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正让动力电池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造富之地,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产业与财富神话。

行业巨头宁德时代自2018年上市以来股价增长了10倍,所造就的亿万富翁数量一举超过谷歌等科技巨头,创始人曾毓群更是以345亿美元的身家超过李嘉诚,问鼎香港首富。

除宁德时代,很多电池制造公司,以及产业链上相关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也都一路飙升。

但很少人知道,最先讲述汽车电池故事的,既不是曾毓群,也不是如今行业里能看得见的任何一个人。这个人,在20年前就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远大前景。按当时的公开报道,他创造了该领域“多个第一”,包括世界上第一个100Ah单体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第一台锂离子动力电池汽车等,他还因此被认定为“国宝”。

鼎盛时期,他曾放言要取代比尔·盖茨做全球首富,让中国电池征服全世界……他就是钟馨稼,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最早的鼓吹者和造梦家。

一夜成名

2000年初,世界正笼罩在千禧年的喜悦之中,一则从广东珠海传出的消息,震动了整个电池行业。一辆采用100Ah锂电池的电动汽车在充电2小时后,续航达到383公里,一举打破世界纪录,而它的发明人就是钟馨稼。这一“壮举”让钟馨稼一夜成名,也让公众开始关心他的故事。

时间回到1995年,正值国家大力发展锂电池行业的关键期,头顶“锂电池研发专家”的钟馨稼,被某领导看中并推荐,在珠海高新区三灶科技工业园建起了“瑞星生命源电池实验室”。从此,钟馨稼开始了一个接一个的电池神话。

1996年,他对外宣称自己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单体容量90Ah生命源锂离子可充电电池。一年后,世界首个动力型锂离子可充电电池也在这里问世。1998年,他又制造出单体容量100Ah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并装车试用。

虽然这项研究成果,在试驾时发生了自燃,让钟馨稼丢了脸面,但他并没有放弃,还把那辆被烧的车和全部家当拉到深圳蛇口,决定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短短一年后,他就把改良过的动力型锂电池再次装入那辆修好的车,这一次,小汽车终于在深圳飞奔起来,他的名声也彻底打响。1999年8月,雷天绿色电动源(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雷天)成立,钟馨稼任董事长。有报道显示,到2000年,深圳雷天已经开始向全球销售800Ah的单体动力电池,而这些发明创造,全都出自钟馨稼一人之手。

深圳出了个“天才发明家”,直接惊动了国家部委。2001年,钟馨稼被国家某部委列为“国宝”级电池发明家,由他研制的生命源动力型锂电池也被列为“国宝”级产品。

该部委还发文,以“深圳雷天”为基础,组建国家“863”计划锂动力电池研发中心,钟馨稼则被指定为该研发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

2006年,钟馨稼又宣布自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3600Ah及10000Ah单体容量稀土锂离子动力电池。同年,动力锂离子电池被列为国家优先高效能源材料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了地方政府打造产业、创造政绩的必争之地。

政策红利之下,钟馨稼更加炙手可热,他先后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画下总产值500亿元的项目蓝图。三年后,他还与中国香港上市公司首长国际前董事总经理曹忠合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场名为“惊雷计划”的借壳上市运作。

钟馨稼出电池技术,曹忠负责资本运作。2009年10月,双方合资成立香港雷天,并借壳嘉盛控股在香港上市,二人为控股股东。

不仅如此,他们还拉来李嘉诚作陪。2010年1月,嘉盛作价2.9亿港币向李嘉诚配售4亿股,4个月后,香港雷天与嘉盛重组上市,更名为中聚雷天,钟馨稼任董事局主席。

在李嘉诚加持下,中聚雷天股价直线攀升,一度从每股0.4元涨到2.7元。

在钟馨稼的自述中,曾经的自己宛如孤胆英雄,为研究电池耗费2个多亿,家财散尽,妻子也离他而去。如今,公司风光上市,名利双收,他终于迎来人生的“巅峰时刻”。

中聚雷天前员工回忆,那些年,钟馨稼意气风发,经常向员工炫耀,自己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专门给他发过贺电,比尔·盖茨也打过电话向他讨教经验,他不止一次放言,他取代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指日可待。

2011年,钟馨稼宣布,投资3亿美元在美国加州开设柴油休闲车制造公司,生产全电休闲车和快速充电系统,还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创建钟馨稼全球能源中心,俨然要把电池帝国扩张到全世界。

故事讲到此处,看似完美且励志,但这一切只是表面,神话崩塌要开始了。

神话崩塌

梦想稀碎,从被罢免驱逐开始。2011年,距离中聚雷天上市还不到一年,一则钟馨稼和曹忠反目互撕的消息冲上财经新闻头条。

钟馨稼爆料,当时的“借壳上市”就是个骗局,曹忠用所谓帮国家领导人代持股票的名义骗取了他的信任和大部分股票;而曹忠则爆料,钟馨稼的技术发明都是假的,根本没有按照合约给公司供货。

曾经的好搭档相互揭短,矛盾愈演愈烈。2011年4月,中聚雷天发布公告,通过股东特别大会投票罢免钟馨稼,并将公司更名为“中聚电池”,彻底斩断和钟馨稼的联系。

随后,钟馨稼做出反击,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中聚电池的全资子公司中聚雷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违约,索赔1.86亿人民币。中聚电池也不甘示弱,反将一军,指出钟馨稼向法院提交的3份关键文件系伪造,并向相关执法部门报案。

2013年3月,据媒体报道,中聚电池公布,收到法院的裁定书,其中包括接纳钟馨稼公司的撤诉申请,产生的相关诉讼和鉴定的50余万元费用均由钟馨稼承担。这场官司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钟馨稼缔造的神话坍塌看似偶然,其实一切早就有迹可循。比如他自称比尔·盖茨曾给他打电话,就有员工质疑,“钟馨稼不会说英语,难道比尔·盖茨在电话里,跟他说普通话?”

当然,最关键的核心在于,他自始至终都没能回答外界关心的一个问题:生命源锂动力电池的技术原理到底是什么?

无论故事多么动听,欧美国家数十年花上百亿都没攻克的难题,就这么被钟馨稼一人接连攻克,难免不会引来诸多质疑。

2000年,深圳市两位专家要求对稀土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测。检测之前,钟馨稼与他们签订保密协议:只许看,不许记录。北京专家组来检查时,提出要到生产车间走走,被钟馨稼以商业机密为由回绝。

一波波神秘操作下,时至今日也没人能说清这些稀土锂电池是从哪来的。

面对种种质疑,钟馨稼也有过回应,不过他将一切归结为国内检测技术低端:“尖端的技术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国内检测机构并没有这个水平上的先进检测设备,让这样一种世界顶级的电池技术无法真正应用到国内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去,这是怎样一种悲哀?”

1627543909240569.jpg

半遮半掩下的雷天电池,最终没能通过官方性能检测认证,这直接导致一汽集团在试用雷天电池后选择放弃采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动车采购招标,雷天电池也因同样的原因落选。

那些年,雷天与地方政府合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似乎也在进一步印证外界的质疑和猜测。从2002年之后的7年间,雷天涉及的投资项目多达8个,投资总额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绝大多数项目都以烂尾收场。与雷天有过合作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是大呼上当,就是对这段过往闭口不提。

2002年,深圳雷天与广东廉江市政府签署协议,打造雷天纳米高科技产业园区,项目首期投资6.3亿元人民币,预期首期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1亿元。

不过,仅仅7个月后,该市政府网站上就刊登了一则消息,称有关项目首期投资仅1000万美元,与半年前提出的6.3亿元不符。此后,该市政府网站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与深圳雷天有关的新闻。

2007年,深圳雷天与吉林辽源市政府合作,在该市经济开发区建设“东北雷天新能源产业园”,年产150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首期年产70亿Ah。

一年后的产出结果却很打脸:原计划年产150亿Ah,2008年却变成了80亿Ah;计划中首期产能70亿Ah,实际上却只产出2亿Ah,双方合作也因此不了了之。

政府洽谈,项目上马,对方投钱、钟馨稼出技术,产能不达标,合作告吹,细数钟馨稼参与的各个项目,几乎都是这个“套路”。在合作初期大张旗鼓后,再无下文。

中航锂电前总经理王崇岭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钟馨稼打来的电话打断,他在电话里让记者问问王崇岭“中航锂电有今天是否是‘雷天’给的?”

“你问问钟馨稼给的是哪项专利?钟馨稼弄来的那些设备没有说明书,然后他也不管了,骗了我们3000万,我们当时投了一个亿,都白投了。”王崇岭相当恼火。

当初让钟馨稼一步登天的国家“863”计划后来也发声,声明雷天已不再承担国家相关研究的安排,其接下来的任何动作与“863”计划没有任何关系。

声名狼藉的钟馨稼也曾为自己辩白,称自己只不过是地方用来招商引资的一枚棋子,他做什么不重要,只需要迎合对方好大喜功的口味,被利用完就再也没他什么事。

但此时已经众叛亲离的钟馨稼,根本没有人在乎他的声音。一场轰轰烈烈的电池神话,最后只剩他一人扮丑角。

被逐出中聚雷天后,钟馨稼回到最初的起点——深圳,将原先在深圳注册的公司更名为温斯顿电池制造有限公司。新闻上没有再出现过他的任何新发明创造,时不时传来的只有他“破产”的传闻。

在他“消失”之后的十年,中国锂电池开始百花齐放,集体上升。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在多年蓄力之后迎来集体爆发,从电池起家,又将触角伸向了新能源汽车有关的所有产业链。

神的指引

和技术出身、稳扎稳打的曾毓群们相比,钟馨稼人生跨度之大之离奇,比电影还精彩。对于自己发迹前的一段历史,他讳莫如深,只留下一些信息碎片。

1957年,钟馨稼出生于广东廉江的一个中医世家,在他的自述中,自己早慧,12岁便开始一边学中医,一边研究无线电,没零花钱就组装音响去卖,换钱买书。

青年时代的钟馨稼,先在家乡一所艺术学校学舞美设计,又去广东医学院学了中医。不久后,“文艺青年”小钟投身文艺界,做起了导演。

或许是文艺圈的风浪太大,没过两年,钟馨稼就彻底转舵。1981年,他应聘到老家湛江一所铅酸电池厂做工人,也有报道称,他直接当上了厂长、总工程师。不到一年,钟馨稼就称自己发明了人类第一个免维护铅酸电池。

但热乎劲儿还没过去,钟馨稼又调转方向。在他的自述里,1983年,他开始创业,做起录音带,还创办了中国首个中外合资录音机生产厂。

两年后,钟馨稼又逐梦海南岛,跑去海南倒起汽车,但这次没那么好的运气。据香港股市评论家江小鱼披露,在海南,钟馨稼因走私汽车被捕入狱。不过两年后他被判无罪释放,还获得了7万多元的冤狱赔偿。

这一年,他不过30岁,走过的路已经比很多人一生还长。出狱后,钟馨稼突然对佛学有了兴趣,剃度出家,当了和尚。

1989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原油能源危机的消息,按捺不住大干一场的心,还俗做起锂电池,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出家的经历虽然短暂,但对钟馨稼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将自己之后大起大落的人生都归结于“神的指引”。“我没有学过弹钢琴与小提琴,但是我拿到钢琴就会弹歌曲,拿到小提琴就会拉,是因为我一直把佛学融入到人生中去。”钟馨稼曾对外称。

在媒体的报道中,钟馨稼有许多古怪之处:他瞧不上读书人,也不看电池专业书籍,是“神的指引”才让他有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计算机开始普及后,钟馨稼鼓励员工继续用算盘;因为喜食家乡的湛江鸡,他在厂房里放养了很多鸡鸭,客人到访,就让厨师做家乡菜大宴宾朋。

钟馨稼曾信誓旦旦地说,他发明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在全球是最好的,好到50年后也不会被赶超,好到全世界的人都会看用中文编写的钟氏生命源稀土锂电池说明书。

如今听来,这一切就如黄粱一梦。他名下仅存的温斯顿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已更名为“东方醒狮”。若不是特意寻找,你很难发现锂电池行业还存在这样一家公司。

公司官网上,他们高喊“东方醒狮,承载着中华民族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的雄心壮志”,卖点还是钟馨稼十年前的生命源锂动力电池。

在官方宣传片中,今年已经64岁的钟馨稼以“钟院士”的身份不时露脸,继续述说余梦。

事后看来,钟馨稼造电池完全是个经不起推敲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背景离奇的人,拖着一家远非国内500强的企业,不仅屡屡捆绑政府,撬动大规模的投资,还能让李嘉诚这样的大佬涉身其中,让人细思极恐:

这是一场精心谋划的技术骗局,还是局中人各取所需的资本游戏?从英雄到小丑,神话破灭后,这位曾经的“电池大王”,只留下了一个笑话。而资本市场上相似的故事,到今天还在不断上演。(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李君)



                                 
                                           社会热点
                 



一旦瑞士机床“断供” 中国“卡脖子”危机箭在弦上                 
【研究员】:wh
“瑞士机床”享誉全球。作为德语系国家之一,瑞士人沿袭了德语国家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对工艺有着精益求精的执着,它的精密制造的奥秘全藏在了产品里。有一些机床公司的机器从模具到关键零部件,全部由手工打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仿制。

                                 

1627544264458280.jpg

【博览财经特稿】美国打压中国的把戏,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早在2021年4月底,就有外媒透露,美国将要求瑞士不准再向中国出口高精度机床。这是继阻挠荷兰向中国企业出售光刻机之后,美国再次使用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手段,扰乱全球市场经济秩序。

对中国而言,瑞士是机床的主要进口国和地区之一。2020年1-11月,中国从瑞士共进口了305台数控机床,尽管只占全部进口数量的3.94%,但瑞士机床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军工制造等关键领域,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1627544273196040.jpg

与国际巨头相比,我国机床行业起步较晚,在核心技术方面有着较大差距。以高档数控系统为例,国内超九成的高档数控系统都需要依赖进口。这种核心技术的差距直接体现在机床进出口价格方面。据悉,2014年至今,我国进口机床的每台均价在25万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160万元,而瑞士的机床产品价格更高,2020年,瑞士向中国出口的高端机床均价已超过5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30万元。有人计算过,如果论斤两出售机床,瑞士机床每公斤的价格是日本机床的2.8倍、美国机床的3.2倍、是中国大陆出口机床的10倍。

除了高额的费用,很多瑞士机床所具有的先进技术和卓越品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找不到可以替代的产品。

举例来说,在航空航天领域,人们关注的是设备对于钛合金、高温合金的加工能力、机床的刚性以及加工精度等,瑞士GF阿奇夏米尔机床公司的一款五轴联动高性能铣削加工中心,可以只用18个小时就完成对钛合金叶轮的所有加工,此外,其电火花成形机床和线切割机床所特有的专家系统可以优化粗加工和精加工的策略,不仅不会产生加工工件变质层,材料或微观结构也不会发生变化,能够广泛应用于航空树形槽的加工,为航空提供安全保证。

瑞士的另一家机床公司宝美,一直专注于为小型精密复杂零件的加工提供解决方案。主要用户包括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洪都航空工业集团,上海航天八院微特电机等大公司。这些用户往往对加工有及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求一次装夹。宝美的一款铣车复合中心不仅最高可以配备3根电主轴和7根数控轴,还可以一次装夹完成复杂零件的全部工序。

来看一些具体的数据:在紧凑、高性能方面,它拥有1.1G的加速度;50米/分的进给速度;直线电机,1.5秒内主轴转速达到30000转/分;加工主轴从0度摆动到90度只需0.35秒;60个刀位的刀库,HSK40刀柄。在医疗器械、齿科、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连接器和首饰业等部分典型复杂零件和难加工零件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

可想而知,一旦瑞士机床真的“断供”,“卡脖子”危机箭在弦上。

瑞士机床,我们为什么学不会?

“瑞士机床”享誉全球。作为德语系国家之一,瑞士人沿袭了德语国家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对工艺有着精益求精的执着,它的精密制造的奥秘全藏在了产品里。有一些机床公司的机器从模具到关键零部件,全部由手工打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仿制。这也使得瑞士机床无论在经济危机时期,还是经历欧债危机,永远是屹立不倒的隐形冠军。

瑞士从事机床生产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仅有二十几家,比较知名的品牌有GF阿奇夏米尔、米克朗、瑞士精机等。但是长期以来,瑞士机床出口额始终位居世界前五位,人均机床出口创汇近30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是瑞士机床产品的长期用户。尤其是精密机床,更受各国青睐。就连在知名机床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德国,也要从瑞士进口机床。数据显示,2018年,德国从瑞士进口了价值11.62亿欧元的机床设备,较2017年增长了13%,而且仍表现出上升趋势。那么,瑞士机床行业到底有哪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值得全球客户信赖?

1)小而精、专。瑞士机床公司的规模通常都不大,员工人数在100-300人之间;公司的产品型号不多,每年量产一、二百台机床;售价在千万到亿级瑞士法郎;基本聚焦在两三个特定或细分行业,因此可以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与痛点,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为客户提供高端产品和优良服务。

2)核心技术。在瑞士,无论规模多小的机床公司,都把针对行业特殊需求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为公司产品的迭代与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往往一个由20-30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就能够掌握从主轴、转台、自动化系统到机床等各方面的设计与制造。

3)传承与创新。瑞士的机床公司既有百年老企业,也有成立三、四十年的“后起之秀”,大部分企业老板都会经历至少两到三代人。无论是子承父业还是职业经理人,基本上他们都对精密装备充满了热情与自豪,都会秉承高端与精密的理念,不断迭代产品,既有基于经验和工艺的创新(如Tornos),又有基于科学进步的创新(如威立铭)。

4)产业人才与教育。瑞士产业最重要的支撑是其教育体系。从10年级(16岁)起,超过80%的瑞士学生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开展3-4年的“双元制” 学习。只有20%不到的学生会选择读大学。瑞士、德国和奥地利是双元制教育落实得最好的三个国家。瑞士培养工程师的大学共有两所联邦理工学院(ETH 和EPFL,具有从学士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八所应用科技大学(具有学士到硕士学位授予权)。这几所瑞士大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是相当扎实的。

1627544288338220.jpg

反观我国的机床公司,在战略层面,往往把规模和销售额当作主要目标,希望通过冲量和低价策略去占领市场,再考虑提升质量(“先大后强”战略),政府也经常通过金融、项目和土地政策去鼓励企业把规模搞大。当机床企业把销售规模做大以后,很多便进入了来钱更快的房地产行业,不只挤垮了该领域一些有潜力的民企,自己也因为过度膨胀以失败破产告终(如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

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机床公司往往只停留在系统集成层面,高端的核心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机床结构设计趋同,即使采用最好的功能部件拼凑,也缺失竞争力和利润空间。

在传承与创新上,我国机床行业,不光国企很难迭代,管理者担任一任或两任就调离或升官,而私企也往往面临没有人接班的问题,而且老板大都把自己的小孩送去学金融管理,觉得做这一行太辛苦,也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人才培养上,一线工人大部分是农民工,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了一定的实操经验,但当碰到问题时,则缺少追根究底、创造性总结和提升的能力,只能无奈地照抄和进行山寨。而到装备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在校学习时接受的基本是考试式的训练,缺少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愿意从一线工作做起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极少。此外,国企的提拔机制往往更倾向于学历而不是能力,把一些没实操经验的人提到管理岗位,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便可想而知了。

78分与95分的差距

2019年,国内数控机床产业规模约为3270 亿元,占全球比重的31.5%,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数控机床消费国。面对瑞士机床即将“断供”的舆论,有业内人士评价,当前国内机床水平已经足够军用,如果瑞士顶尖机床的水平是95分,那么我们已经达到了78分左右。

但是纵观美国对中国一系列的打压政策,从5G到芯片,到光刻机,再到现在的机床,无不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越是高端的工艺技术,中国科技企业就越是缺乏。而我们若想打破“卡脖子”的限制,不能只是从一两个技术入手,而是需要重塑一个科学的产业创新体系,对我国而言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从大学的基础研究到最后的产品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国家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中心(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试图来衔接这条鸿沟。著名的技术创新中心有德国的Fraunhofer Institute、比利时的IMEC(微电子中心)、台湾的工研院(ITRI)、日本的AIST、新加坡的ASTAR和香港的应科院(ASTRI)等。这些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衔接企业的需求与大学的基础技术,把原型的技术成熟度提升到一个新档次,让企业去完成产品化的最后一公里。

1627544299754414.jpg

瑞士与制造相关的技术创新中心有EMPA和INSPIRE,后者坐落在苏黎世的瑞士联邦理工(ETH)旁。INSPIRE共有员工70多人,每年运行经费1100万瑞士法郎,所涉及六个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制造工艺、3D打印、机床设计、工业4.0和产品测试与评估。与之匹配的大学研究所有六家:机床与制造研究所(50多研究人员)、设计、材料与制造研究所、动力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所、制造流程研究所。

INSPIRE和ETH在磨削领域的研究有很好的行业口碑,著名的联合磨削技术公司United Grinding Technology的多家子公司,如STUDER是其重要的企业合作伙伴。瑞士的核心零部件企业(传动部件领域的Schneeberger、伺服/直驱电机领域的Etel和Maxon等,主轴领域的Fisher,Step-tec和IBAG等,数控系统领域的NUM等)、主机厂(Mikron、GF、United Grinding、Willemin-Macodel、Fehlmann、Tornos、Studer、Starreg等),和瑞士高端制造领域(钟表、医疗器械、精密零部件等)的优质企业构成了瑞士机床产业生态的铁三角。

政府通过双元制模式的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三重体系来培养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通过设立匹配的大学研究所和产业研究所(INSPIRE和EMPA)把大学的原创技术一步一步推向产业一线,再通过设立InnoSwiss(申请和管理过程相对简单,成功率高达 50% 左右)类似的产业资助项目来完成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1627544309738661.jpg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学苏联建立起的产业创新体系(主管部门-部属企业-部属研究院所-部属大学/职校),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基本解体。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能继续建立起一个新体系。在此情况下,政府试图通过一些专项(比如04专项)去推动产业变革的效果极其有限。

经过长期的调研和梳理,有学者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总结出了一个机床企业成功所必备的10个基本条件:

1)市场需求尤其是新兴市场需求必定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还在不断涌现出新兴需求(如手机和电池制造等)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市场环境。

2)机床是个多技术融合、需长期积累的行业,对创始人和产品经理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新工科和双元制教育的定位和使命。

3)企业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找准问题,定义好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是瑞士机床企业的发展之道。当前我国企业往往把规模看得过重,忽视了客户的需求。

4)研发一款好的机床产品需要一个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国企虽然能吸引一些相对优秀的人才,但其僵化的机制也制约了团队的发挥,民企又很难吸引到好的人才。

5)工匠精神是精密机床制造和装配的基础。通过个人兴趣培养和双元制教育去塑造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是瑞士、德国和日本的成功之道。而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更看重学历,像东莞技师学院一样能认真落实双元制教育的学校,实在是凤毛麟角。

6)用科学方法去系统分析和解决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很多企业研发人员碰到问题时一是山寨,二是拿客户做白老鼠,这种方式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7)不断迭代与持久战,对于做好一款机床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国企频繁的干部调动是十八罗汉陷入困境的一个主因。一个好的机床公司,甚至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8)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能激发交叉团队的创新能力,更能确保项目的高效率实施。

9)很多机床公司倒在了规模化和多元化的路上,忘记了小而精是做好机床企业的关键。如果能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做精做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

10)迭代离不开持续投入。

总体而言,中国若想把装备,尤其是机床产业搞好,需要在产业生态和产业创新体系构建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从产业生态角度讲,我们要重点培育自己的C端品牌产业,创造新的高端需求来引领从芯片、材料、核心部件、装备到工厂整个B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美国的半导体装备产业有今天,则得益于当年美国芯片产业的强大需求;日本的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产业有今天,也得益于当年日本和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强大需求;而瑞士的机床产业有今天同样得益于当年瑞士和欧洲的钟表、医疗科技和精密部件产业的强大需求。靠代工和国外品牌很难建立起自己强大的装备和制造产业链(包括芯片/材料和核心零部件)。

从产业创新体系角度讲,市场经济环境下,一是双元制模式的技师、技工的培养,以及新工科教育模式的工程师和创业者培养;二是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

东莞技师学院探索了一条中国产业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香港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在探索新工科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德国的Fraunhofer和瑞士的INSPIRE都为德国和瑞士机床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即使把这类研究所成功移植到中国来,也很难把中国机床产业发展起来。因为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更创新的机制去把高校、政府、产业和创业者的需求与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一个类似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高端装备产业孵化平台。

总之,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芯片还是高精度机床,如果部分中国企业依然秉承“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那么最终只会被时代淘汰,中国的制造业也将永远受制于人。(来源:东西智库(ID:dongxizhiku2025) 作者:张乃琳)



                        

贫富差距扩大化是全世界通病 富人躺赢&中产内卷&穷人躺平                 
【研究员】:wh
很多人将贫富差距的原因归咎于自由市场,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从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一日千里,不少新兴国家加入了这轮全球化浪潮。但是,这几十年,全球贫富差距伴随着全球化而迅速扩大。这到底是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问题,还是限制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问题?

                                 

1627544638442479.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1年7月10日,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闭幕。会议公告宣称,已就更稳定、更公平的国际税收框架达成了历史性协议。会议达成了“双支柱”成果:重新划分跨国企业征税权、设定全球最低企业税率。

过去几十年,不少国家为了吸引国际资本,纷纷降低资本税率,给跨国公司与富豪提供了极大的避税便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逐利与“合理”避税,劳动则被限制全球流通,在本地实打实地纳税,劳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全球贫富悬殊逼近历史高位。

美国新闻机构ProPublica称根据其获取的数千份IRS保密数据,包括贝佐斯、马斯克、巴菲特、彭博、索罗斯等在内的美国25个顶级富豪的实际平均税率只有3.4%,远低于年收入位于中位数水平(7万美元)的美国家庭的税率——14%,低于家庭收入超过62.8万美元的高收入家庭的边际税率——37%,甚至低于全美最低收入家庭(年收入不足2万美元)的边际税率——10%。与富豪们极低税率相比,全美中产家庭的税率普遍在15%-20%。

贫富差距扩大化,不是美国的特产,而是全世界的通病。全球贫富差距为何持续扩大?这一历史性协议能否遏制全球贫富悬殊恶化?本文以美国为例探索全球贫富分化的根源及危害。

自由市场,功利主义,自然法则

桥水基金一份报告指出,1980年代,美国收入前40%家庭的收入是后60%家庭收入的4倍,而到2016年,这一差距已经拉大为10倍。如今,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大约等于最贫穷的90%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量。这一财富分配状况与1935至1940年的情况类似。

美国并不是个例,贫富差距扩大化已是全球普遍性问题。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危险线。一些国家缺乏公开的数据,其贫富差距难以量化,但这一现象是肉眼可见的。

问题来了,贫富差距为何持续扩大?很多人将贫富差距的原因归咎于自由市场,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从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一日千里,不少新兴国家加入了这轮全球化浪潮。但是,这几十年,全球贫富差距伴随着全球化而迅速扩大。这到底是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问题,还是限制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自由市场定然会造成贫富差距。自由市场直面资源不足的难题,激励人多样性的天赋,去竞争并高效利用稀缺的资源。但是,天赋有多样性之美,也有高低之分;竞争有胜负,有胜负就有淘汰与破产。

可见,享受自由市场带来的天赋多样性以及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来自竞争的压力、淘汰的残酷以及贫富悬殊的现实。反过来,如果忽略资源稀缺,盲目实施均贫富政策,会引发逆向淘汰,陷入共同贫穷的困境。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所说的:“始于均富,终于均贫”。他说:“经济学的第一课是稀缺性: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而政治学的第一课,则是无视经济学的第一课。”

所以,一个国家发展自由市场的前提是,国民应该具备强大的个人意志以及勇敢竞争的品质,摒弃盲目拥抱强人的懦弱心态,消灭渴望借助强人剥夺他人财富的卑劣企图,以及粉碎政治投机者哄骗选民的机会主义。

当然,这并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关键问题在于:自由市场会带来多大程度的贫富差距?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自由市场不会导致过度的贫富差距。他们根据功利主义判断,自由市场带来效率与繁荣,而一定的贫富差距是可忍受的代价。问题是,如何判断自由市场不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化?

对于这一个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处理是谨慎而模糊的。他的逻辑是,分工可以促进技术熟练度,技术熟练进而促进规模递增。但是,规模递增容易导致市场集中,进而推导出市场垄断、财富集中以及贫富分化。到规模递增这里,斯密就没有讨论下去了。他只是用了一个今天已成为常识的表述:在自由市场的交换体系中,即便获利最少的那个人,他的财富也是在增加的。

问题是,假如低收入阶层年收入增长率只有2%,而富豪阶层年收入增长率20%,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这样的自由市场和社会体系还能持续吗?

后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内部经济激励企业投资技术,实现规模递增,进而获取垄断利润;外部经济提高了其他人的收益,削弱企业的投资积极性[4]。这就是马歇尔悖论。

马歇尔的意思是,经济的外部性可以抑制财富集中。内部来看,因为有内部经济,这个社会的财富会向大型企业与富豪集中,但是又因为存在外部经济,比如信息外溢,其它小企业与个人也会受益。

现在的经济学家大多数使用自由市场的调节机制来解释。当大型企业的市场集中越拉越高,财富向富豪集中,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这时就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比如,IBM当年统治了大型计算机,后来微软统治了个人计算机,如今谷歌和Facebook统治了互联网时代。这就是一个自由竞争、效率增进的动态平衡。

但是,这到底是动态平衡,还是持续的动态失衡呢?是不是一个垄断者替代另外一个垄断者?告别了系统的控制者,又迎来了大数据的控制者。这些跨国公司提高了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率,但也可能抑制了技术与效率的最大化。在美国反垄断史上,这些问题存在巨大的争议。

探讨到这里,似乎已经进入了无解的迷局。这时,我们要出来,重新审视。技术垄断者带来了效率还是损失了效率?自由市场会造成多大程度的贫富悬殊?贫富悬殊多大是可容忍的?经济学家使用功利主义——效率与效用,来判断这些问题,其实误入歧途。

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使用功利主义作为标准,这误导和阻碍了经济学的发展。其实,经济学以及任何学科的标准应该是一般性,具体来说是规律的一般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正当性(自然法)。经济学主张自由交换和私有产权,并不是因为经济效率,而是因为其具有正当性——符合人的行为规律的一般性,遵循了自然法。比如,主张言论自由的自然法逻辑是言论是身体的延伸品。身体属于个人,由个人自由支配,因此言论也是自由的。同样,独立的技术发明属于个人产权,也是这个逻辑。反过来说,经济学的主张,正是因为符合正当性,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才具有经济效率。所以,一般性与正当性比功利主义更为根本。

回到主题。如果按照功利主义和效率标准,自由市场与贫富差距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无解之题。你说效率,他说公平,和事佬说效率与公平兼顾。你说自由,他说生存,和事佬说生存之上有自由。互联网平台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技术进步?有没有扩大了贫富差距?这无法证实,也难以证伪。我们只需要关注正当性,即互联网平台与其它企业的准入标准、竞争规则是不是平等的?我们不需要关注互联网平台是否扩大了贫富差距,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互联网平台占用、控制和滥用用户的私人数据,这是不正当的。这种不正当性会扩大贫富差距,平台攫取用户的消费者剩余,财富向互联网富豪集中。

所以,按照正当性来考虑,贫富差距的讨论变得清晰而理性。如果是正当性的制度,自由市场的贫富差距不应该成为问题本身,它也不会成为问题。正如仇富的本质是仇不公。反过来,如果是不正当的制度,自由市场会带来极大的贫富差距,财富持续向富人集中,自由市场断裂。经济学家认为,富人会降低“猎取”,因为穷人没有购买力、市场萧条对他们不利。这种认知的错误在于,认为自由交换是竞争资源的唯一方式。其实,除自由交换外,人还通过掠夺、控制等手段竞争资源。在人类历史上,后者使用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前者。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说,在不正当的制度下,既得利益者往往会建立更加不公平与低效的制度。正如当今的世界,富人减少投资实体,想办法避税,反复投资金融资产,然后让货币当局反复为其金融资产兜底。

好的,问题的关键指向了制度的正当性。

资本流通,劳动限制,贫富分化

正当性,是一个自然法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自由流通具有正当性,它符合天赋人权之个体存在。下面按照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哪些要素、哪些群体、哪些人的自由流通被制度性限制,哪些则享受了自由。

正当性决定了功利性——经济效率。经济要素在国际市场中流通越自由,资源配置效率则越高,投资者的收益率就越高。反过来说,如果哪一类要素被限制全球化流通,那么它的配置效率则更低,依赖此要素生存的人的收益率就越低。

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去国家化的过程,是国家制度的限制墙不断被推翻的过程。最早,关税的墙被推翻,商品最早实现全球化。二战前的全球化,主要是商品的全球化。二战后,全球化走向了经济要素的全球化。经济要素的全球化,先是信息与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是技术与人才的全球化,最后才是普通劳动力的全球化。

不过,最近50年资本的全球化迅速崛起,尤其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欧美世界逐渐实施浮动汇率,资本跨国流动扶摇直上。但是,普通劳动力的全球化却停滞不前。资本的全球化自由流通,与劳动力的国家化限制,导致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收益率差距持续扩大。主要靠资本获利的人,与主要靠劳动力生存的人,双方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成为最近几十年全球贫富悬殊扩大化的主因。

英国经济学家斯拉法是凯恩斯的门徒,也被称为李嘉图学说的继承人。他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使用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做了这样的预测“经济增长的结果,将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工资与利润之比朝着不利于工资的方向变化。”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的经济逻辑是,资本拥有天然的流通属性,资方可以将资本、半成品、原材料、设备、商品在全球自由流通、自由配置,从而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率。但是,劳动不具备资本这种流动性。经济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劳资双方的收益率持续扩大。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也采用劳动与资本的古典主义分析方法,但是其结论及对策是缺乏一般性逻辑支撑的。

比如,美国通用汽车,作为资方的代表,它的资本可以在全球市场自由流通,可以将工厂搬迁到日本、印度、越南等国家,寻求劳动力低廉的投资洼地。资本走后,失业的底特律汽车工人无法到亚洲国家来重新就业,降低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反过来,美国整体工资水平较高,但印度等国家的工人无法到美国就业。劳动力流动限制导致这些国家工资增长缓慢。

在全球产业迁移过程中,资本总是偏爱劳动力廉价、工会力量薄弱、环境保护不足的地区。跨国企业在全球趋利避害,以极低的成本获取高额利润;而劳动力却困在一个地方,等待着资本扩张带来的工资缓慢上升,抑或是等来突如其来的整体性失业。

当然,资本的全球化自由流动,也会以迂回的方式提高新兴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抑制发达国家的工资增长。这就是赫克歇尔、俄林和萨缪尔森提出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三点:一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通,既不正当,也降低了劳动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劳动者的收入;二是存在交易费用,新兴国家的劳动者借助资本的全球“迂回的方式”提高工资,中间产生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包括时间成本;三是存在阻碍劳动力流通的不正当制度,也可能存在抑制工资上涨、弱化劳工权益保护的制度。所以,价格均等化不是裱糊匠。

不仅如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两大公共制度均对资方有利、对劳方不利。

一是资本与劳动的税率差距。最近几十年,为了吸引国际资本,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纷纷降低资本税率。一些国家给跨国公司大规模的退税,一些国家成了跨国公司及富豪的“避税天堂”。

比如,开曼群岛,为全世界企业创造了一个“避税天堂”。在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后,这座资源匮乏、人烟稀少的小岛决定通过离岸金融谋一条生路。开曼群岛便立法:在当地注册的企业不需要缴税。1997年6月,这座小岛就吸引了全球50大银行中的47家在此设立分支机构。英特尔、甲骨文、宝洁,以及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百度,均在开曼注册分公司。

1950年以来,美国的税收制度变得对富人有利,对中产与穷人不利。在美国,以夫妻合并报税为例,年收入在1855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税率为10%;收入在18551美元到75300美元之间的低收入家庭,税率为15%。而包括贝佐斯、马斯克、巴菲特、彭博、索罗斯等在内的美国25个顶级富豪的实际平均税率只有3.4%。

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异?因为资本全球流通,各国政府需要相互竞争国际资本;但劳动力被限制流通,各国政府可稳定地征收工薪税。如此税率,在原本劳动力要素全球化流通受阻的基础上,加重了分配的不公平以及财富的分化。

另一项公共制度是全球主要央行超发货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开启零利率时代。这带来什么后果?宽松货币大大膨胀了金融巨头的财富,同时又掠夺了中产与穷人的财富。

首先,美联储拯救了本应该倒闭的金融巨头,而数百万中产家庭却在危机中破产;其次,美联储大规模购债,向金融市场注入大规模的流动性,直接推动金融资产升值,富豪的资产主要是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他们直接躺赢;最后,宽松政策降低了融资成本,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获取大规模的廉价美元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

宽松政策推高了房价、物价,货币的真实购买力下降,中产及穷人家庭的真实财富其实在下降。就连凯恩斯也承认,他在《货币论》中指出,通胀会引起财富重新分配,而使一些阶级得益,另一些阶级受损。

龙王降雨,靠近龙王的人获利,远离龙王的人被大水淹没;先获得货币的人推高资产价格,后获得货币的人为资产泡沫买单。理查德·坎蒂隆最早洞察到这一点,他在《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最先拿到货币的人推高了价格,对不持有货币的人构成财富掠夺。

所以,金融危机后,全球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及富豪反而成为了受益者,他们的资产持续上涨,而中低收入的家庭收入几乎没有增加,部分中产下沉。如今,以中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正遭到挑战,日渐趋于幂率型社会。

富人躺赢,中产内卷,穷人躺平

全球贫富差距,到底会带来什么结果?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化,导致严重地经济后果:经济持续低迷,实体通缩;资产价格膨胀,债务危机。

中产及普通家庭的收入决定了国民消费能力。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化,中低收入家庭的真实收入不增反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市场低迷,实体经济通缩,经济持续低增长。

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化,财富集中到少部分富人手上。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消费市场低迷,降低了富人投资实体的边际收益率。富人将财富主要配置在奢侈消费,以及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及不动产上。这导致金融资产价格膨胀,爆发债务危机。

以美国为例,2000年到2005年,美国的经济增长了12%,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7%,但普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仅增长了3%。在此期间,美国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总量从154万亿美元增长到369万亿美元,足足增长了157%,而基础产品增速仅为33.5%。随后,次贷危机击穿了金融衍生品泡沫,引发金融危机。但是,美联储救市后,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从2009年到2016年,美国经济持续了多年的低增长,而股票市场却迎来了持续大牛市。

这又回到了凯恩斯对大萧条的分析——有效需求不足。马歇尔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危机爆发后,价格下跌,当价格跌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和购买量逐渐增加,价格上涨,产能扩张,经济复苏,不会出现大萧条。这就自由市场的调节力量。但是,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自由市场失灵。凯恩斯的观察是对的,但他找错了原因。有效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当时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导致贫富差距达到历史极值。经济危机爆发后,价格下跌,但是广大工人失业,穷人更穷,购买力不足;价格持续下跌,依然买不起;价格再往下跌,还是买不起,自由市场迟迟无法恢复,经济持续多年萧条。这就是大萧条。

如今,全球贫富差距逼近大萧条前期,有效需求不足,实体经济持续低迷。根本上还是不公平的制度造成的,现在的不公平主要是限制劳动者全球化自由流通、歧视性税率以及人为配置货币。所以,2008年之后,美国及全球主要经济体困在高泡沫、高债务、低增长、低通胀的陷阱之中。

这种经济问题引发了两种社会思潮:一种是以美国本土中产为主体的特朗普主义,另一种是以低收入家庭及黑人为主体的民粹主义。

这两种思潮都对不公平的制度及富人躺赢强烈不满,但是他们的政治诉求是不同的。中产阶级是一股积极、勇敢、奋进的社会力量。在公平的制度下,他们努力创造增量;但是,在不公平的制度下,他们的努力往往陷入内卷,陷入存量争夺。

我曾在《大国教育与内卷化》一文中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中的研究成果。两位教授发现,收入不平等程度与教育密集程度(俗称鸡娃)成正比。最近几十年,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贫富分化越来越大,社会阶层日趋固化,美国家庭的鸡娃现象及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所以,美国中产阶级渴望通过政治选票改变不公平的制度,包括不公平的全球化秩序。这才有了特朗普上台后一顿操作、到处退群。

美国低收入家庭与黑人群体掀起的是民粹主义思潮。他们意识到财富的鸿沟已经不可逾越,无论如何打拼,收入增长的速度也比不过房价的攀升,而金融资产的暴涨与自己没有丝毫关系。他们的政治诉求更倾向于直接的收入保障以及政府救助,并将矛头指向富人阶层。民主党桑德斯为代表的进步派呼吁对富人征收高额税收,直接剥夺富人财富,以迎合民粹主义。这是美式躺平主义。在南非等一些国家,极端民粹势力引发了大暴乱。

拜登属于民主党的建制派代表,他的主要票仓正是进步派针对的跨国公司及金融巨富。但是,拜登很好地利用了民粹主义上台。为了巩固政治力量,拜登任命了一批黑人、少数裔及女性官员,同时让美国重新加入国际群聊。最重要的是,拜登实施万亿“新政”,给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发“红包”。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美联储以充分就业之名义大开货币闸门,让联邦政府尽情借钱。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本财年前三季度的预算财政赤字将超过2万亿美元。问题是,只靠印钱来发债和还债,容易引发通货和美元贬值。事实上,拜登印钱撒钱的举动,增加了家庭的购买力和有效需求,但又引发了普遍性通胀。

为了降低风险,拜登还得考虑征税。最开始,拜登考虑向国内富人和企业征税,包括提高年收入40万美元家庭的税率,提高资本利得税等等。这么操作,不容易打到他的核心票仓,针对的主要是本土中高收入人群及企业。

但是,拜登又游说G7通过全球最低税率和重新划分征税权,这一措施进而扩大到G20,实现全球税收治理。有没有好处?有好处,设立全球最低公司税率可以管控各国之间的财税竞争,降低跨国集团及全球性富豪的避税空间。据估算,如果将这一税率设置为15%,那么在全球层面每年能够多产生约1500亿美元的税收。

不过,这么操作对拜登的核心票仓——跨国公司及金融富豪有冲击。但是,大疫之下,全球政治左转,拜登不得不借助低收入群体的票仓先巩固政治力量。同时,拜登也给跨国公司及金融富豪提供了一些便利。他将税率降低到15%,给金融巨头维持持久的货币及财政宽松政策。

全球税收治理,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跨国资本与本土劳动的税率不公平问题。但是,这一政策却容易掩盖问题的实质。

全球贫富分化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当的制度,即对劳动力的全球化自由流通的限制,以及货币配置、征税的不公平问题。

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地理学教授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波塞和迈克尔·斯托珀尔在《住房、城市增长和不平等》一文中引用了空间经济学的观点:“唯一有可能改变现状的地方性政策是破除从落后地区到主要大都市地区的移民壁垒,以应对当前的分化和不平等困境”。

破除劳动力迁移及移民壁垒的难题,主要来自国家制度的生命力,以及持久以来的国家主义固化思维。如果换一个思路,全球各国都放开税率竞争,国家和地区可以使用低税率竞争手段吸引国际资本;但同时放开对劳动力的全球流通限制,以低劳务税率或者优厚政策来吸引劳动力。一旦人可自由流动,货币配置及税收政策面临竞争,可抑制其不公平性与不正当性。

劳动力迁移的经典案例来自中国香港的佣人市场。上个世纪70年代,菲律宾经济遭遇危机,总统马科斯于1974年签署《劳工法典》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对外输出劳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以期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这时,中国香港经济崛起,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港府放宽了对菲律宾的劳动签证,引进菲律宾的佣人,劳动力流动性大大增加。如今中国香港菲佣的月薪不过四五千,远低于中国香港一万八的月工资中位数,但是22万菲佣给菲律宾带来巨额的外汇收入。同时,这也缓解了中国香港老龄化问题。

劳动力全球化迁移以及移民,会不会对国家组织构成挑战?从商品全球化流通开始,国家组织的机能不断被削减,也在不断调整与适应。从族群、村落、城邦到现代国家,集体行动的组织,只是一个个匆匆过客,而个体及一般性规律是真实的存在。正如米塞斯在《人的行动》中所说:“人是真实的存在,组织是在此基础上的主观存在[10]”。前者为本,后者为器。本文列举的国家案例只为器,而所论述的一般性及正当性实为本。(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作者:清和)



                                 
                                           形势分析
                 



留给房地产时间已不多 最后的政策红利期即将消失                 
【研究员】:wh
房地产不仅仅是住房销售,而且与金融深度捆绑,且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其间不乏违规犯罪行为,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联合出手。可见,这是一场针对房地产违法犯罪的协同作战。

                                 

1627544853915154.jpg

【博览财经特稿】千万不要低估政策的威力。一纸新规,将教育培训行业一网打尽,新东方、好未来、高途三大巨头股价从最高点下跌超90%,市值暴跌7300亿,资本接近“团灭”,教育“反内卷”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魄力。

与此同时,“反垄断”大旗席卷而来,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首当其冲,天价罚单重现市场,资本市场风云震荡。

与教育“反内卷”和互联网“反垄断”一道而来的,还有房地产的“反炒房”之战。近日,《人民日报》头版以《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坚定不移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为题,报道了此前召开的房地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1627544862500577.jpg

随后,住建部、发改委、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等8部门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对房地产市场秩序问题突出,未履行监管责任及时妥善处置的城市,进行约谈问责……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1627544871147776.jpg

这一次房地产整治,规格之高、力度之猛、决心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其一,相关文件由8部门联合发布,既有住建部等行业主管部门,也有税务、银保监会等财税管理部门,更不乏公安部关键部门。之所以如此众多的部门参与,是因为房地产牵一发而动全身,覆盖方方面面。房地产不仅仅是住房销售,而且与金融深度捆绑,且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其间不乏违规犯罪行为,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联合出手。可见,这是一场针对房地产违法犯罪的协同作战。

其二,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问题均有涉及,几乎没有漏网之鱼。

这一次整治行动,覆盖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将开发商、中介、银行、炒房团等全部纳入其中。

房地产开发,涉及的主要是开发商。诸如违规建设、交房延期、房屋质量问题等均在严打之列。

其中,延期交付、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预售制之下,新房所见不能所得,质量问题可谓层出不穷,而延期交付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房屋买卖,针对的是开发商、中介、炒房者、银行等。诸如发布虚假信息、违法挪用交易监管资金,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茶水费、捆绑销售等均在其列。

这一次楼市周期,出现的新现象有二,一个是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另一个是各种抱团涨价、中介炒房、控盘炒房等现象开始滋生,这些无一不是违规乃至犯罪行为,自然要在严控之列。

住房租赁,针对的是主要是中介、长租公寓等。这两年,长租公寓频频爆雷,租金贷等问题备受关注,而租赁权益与居住权益的不对等,也让“租购同权”的落地充满着阻碍。

因此,文件提出,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强制驱赶租户;违规开展住房租赁消费贷款业务,存在“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高风险经营行为。

物业服务,针对的是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物业本来是业主的服务者,但一些物业屡屡侵犯业主权益,甚至凌驾于业主之上,以管理者自居,显然有悖于权责关系。

对此,文件提出,未公布相关账单,侵占、挪用业主共有部分经营收益,无正当理由拒不退出物业服务项目均在整治之列。

可以看出,这一轮整治可谓全面覆盖。

其三,问责制度终于来了。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强化省级政府的监督指导责任,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坚决予以问责。

1627544884211374.jpg

这意味着,时隔多年之后,房地产问责制度终于卷土重来,谁会成为问责制下的第一案,备受关注。

问责制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在于房地产领域存在典型的央地博弈。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存在利益共生关系,房地产拉动经济和卖地财政是依赖所在。与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相比,中央看到的是全局和未来,更在乎金融风险,也更在乎实体经济。

这就决定了,一些地方不愿意看到房价下跌,甚至不乏主动下场托底楼市的冲动,对于房价上涨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扩大土地供应也不愿出台真正有力度的调控措施。

所以,问责宜早不宜迟。但任何制度都必须有牙齿,雷声大更要雨点大。

其四,留给房地产的时间不多了,无论开发商还是炒房团,最后的政策红利期即将消失。

根据文件,力争3年左右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见,2024年之前,房地产市场必然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高杠杆高负债房企,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很有可能面临覆巢之危。

在中国,见识过互联网平台反垄断和教育培训大整治的威力,就会明白:没有什么是大而不倒的。

更关键的是,未来3年,真正具有杀伤力的不仅是大整治,还有即将落地的房地产税,试点城市即将出炉,一些热点城市首当其冲。

前不久,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召开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城市及部分专家学者对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1627544894154463.jpg

这意味着,房地产税全面落地可能要到2025年之前,而热门城市试点将会很快落地,最早年底、最迟明年。

其五,房地产大整治的目标并非降房价,而是稳,通过稳楼市消化风险。

正如官方多次强调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住不炒是前提,房不刺激是底线,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长期目标。毕竟,房价大涨会带来金融风险,而房价大跌也会损及金融和经济体系,稳房价,通过横盘消化楼市风险,无疑折中选择。

稳楼市之下,炒房团必然要严打,而房价暴跌同样不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了解这一底线,才会明白反炒房战会进行到哪里,才不会在中国的楼市调控格局里迷失。(来源: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



                                 
                                           社会透视
                 



隐秘的利益链早是公开的秘密 教育产业化美梦彻底砸碎                 
【研究员】:wh
最开始新东方只做出国英语培训,一下子发财了,很多人眼红了,然后教育资本化开始日渐发达。什么从小要国际化,要美式思维,口语纯正。后来一看形势,只搞一门英语还是不行啊,赛道太狭窄,都是在小圈子里自相残杀,互联网兴以后,线上线下针对K12的全面培训一起来了。

                                 

1627545139723926.jpg

【博览财经特稿】我有个老同事,儿子今年刚刚高考完,孩子平时学习不错,上的也是深圳有名的重点中学尖子班,学校当然想组织精干力量搞多一批上清北的。

都知道深圳顶级名校是不缺顶尖老师的,但最后小孩还得去报老师推荐的补习班,500元一个课时。并非家长钱多的烧包,非要上杆子去花这个钱,据说老师讲课的时候是故意没讲透,逼着家长下本钱提高成绩的。

这条隐秘的利益链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深圳中小学老师的待遇早就令人万分垂涎了,连名校博士、大学教授都上杆子往里冲,你以为高薪就能养出一帮尽心尽力育人的好老师吗?

图样图森破!只要提供一条靠谱的变现之路,资本自然会想法把人心给引诱得越来越坏的。

中国最早搞教育产业化,引进先进资本的新东方(不是厨师学校),不是还被拍成了一部励志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吗?

1627545149694086.jpg

其实现在看来也挺具有反讽意味,你看几个中国人合伙把大量年轻的中国人集体送到美国去当科技生产力,然后靠这门好生意赢得了华尔街的芳心,在资本市场里得到了回报。

在一百多年前,做类似事的人,被叫做卖猪仔的蛇头。当然,优秀的人到哪里去都会大放光彩的,被人卖了猪仔都能异化成猪八戒,占山为王,兴风作浪,但你能说卖猪仔是一种慈善行为吗?

当年看电影的时候人还年轻不懂事,后来再看就体会到了,人家合着卖英语教学的同时,还搞美式思维洗脑啊,难怪那么容易就得到了华尔街的青睐。

后来新东方有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叫罗永浩,没错,正是那位天天在直播间里喊交个朋友的罗太君。傻子才去交这个朋友呢,谈感情伤钱包。

据说罗太君的课非常受欢迎,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享受了各种单口相声里的文化输出,精神美国人和精神日本人,其实内核都是精神赚钱人。

假如不把美利坚设立成人间天国,你这种卖猪仔还倒收人家好处费的行为是怎么能被普遍接受的?

最开始新东方只做出国英语培训,一下子发财了,很多人眼红了,然后教育资本化开始日渐发达。什么从小要国际化,要美式思维,口语纯正。

后来一看形势,只搞一门英语还是不行啊,赛道太狭窄,都是在小圈子里自相残杀,互联网兴以后,线上线下针对K12的全面培训一起来了。看看那些做出头的,最后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到美国上市!

屁股决定脑袋,既然只有屁股挪动到华尔街才能吃香喝辣,你觉得真的年年亏损的数据能吸引到美利坚的全面支持吗?

案例新东方摆在那里,为什么第一个上的是它?它能源源不断的给美国送来人才或者过来混日子的富家子弟,那都是钞票啊,再别说还有潜移默化的亲美文化传递。

罗永浩不是说自己是精神美国人吗?在微博里都宣示过,在课堂上有没有随着大把的俏皮话喷薄而出各种对精神祖国的敬仰和跪舔?

华尔街的大佬们其实非常热衷于搞价值观洗脑的一套,不信看看你们非常熟悉的索罗斯,人家年年花钱输出“皿煮、滋油”精神呢。所以往往经济数据不够,价值观输出默默来凑。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就是注重教育,只要资本舍得花钱“整合”教育培训市场,那么家长即便知道这里都是坑,也会义无反顾的往里跳。请了一堆人过来输出不要输在起跑线的概念,结果鸡娃的年纪越来越小,我侄子上幼儿园都会每年花过万的学费去学英语。

要是幼儿园阶段不拼,小学就跟不上,孩子就会因为成绩差而厌学,反正就是这个说辞,你家长怎么办?能不被这一套给道德绑架了吗?

资本的力量太强大了,其实教育部门早就被攻陷了。低到学校老师,不遗余力的推荐补课。高到教育主管部门,打着减负,博爱的那一套理论,干出了很多花样百出的事。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一般都是五点多下课,还会集中起来上一会自习,家长也就不至于需要早退来接孩子,能正常上班。

后来一番改革,小学生三四点就下课了,还美其名曰减负,不准在学校里面办班照看小孩,结果逼得家长们没有靠谱的长辈,信得过的保姆,都得牺牲掉一个人的工作,全职带娃。

学习时间不饱和,又要面对未来实打实的应试教育,怎么办?买补习班的课程上呗,这就是通过政策创造出了伪需求。然后一个小孩只要进了补习班,结果必然是全班都上,全校都上,为什么呢?应试教育考的是百分比,内卷可不是白说的。

一度为了进一步从六个口袋里掏钱,还打起了素质教育的主意,正常学习都不算素质,只有什么体育、音乐、绘画之类的才算素质,有素质的可以跳健美操进北大清华,分数什么的只是闲云。后来被议论的多了,算是没那么多“高素质”捷径了。

但可以设想,只要开了这个素质的口子,素质立刻就内卷了,逼着小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之外再来一道负担,逼得家长们不得不再勒紧裤腰带,但这立刻就会给早有准备的“培训机构”带来大把收入。

资本化好就好在一口气可以让你赚几十几百年的钱,哪怕是不赚钱,都无所谓。

1627545163800553.jpg

这是好未来的数据,它的市值一度被吹捧到了585亿美元,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这得把国内的孩子们卷成啥样,还得都卷进来,就看够不够圆它的饼的。

所以为了配得上这份华尔街给的荣耀,它得怎么做呢?着急啊,各种营销,各种恐吓式输出,最近这两年热播的跟家庭教育相关的电视剧,背后都有一波教培机构的赞助呢。

人家都是菩萨,里面甚至连LOGO都没打,最高端的广告是输出焦虑,被动创造需求,只要稳稳霸住垄断地位,需要那么赤裸的说用啥品牌吗?

华尔街千金市骨的策略永远有效,把隔壁衡水中学看得都馋哭了,于是它也赶紧到华尔街上市变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各地纷纷组建XX学校教育集团,正准备摩拳擦掌的来一次跟资本的紧密接触,把教育产业化给做出来。

但是,别忘了,我国的公立教育机构都是事业编制的,不应该一边端着跟公务员一样的饭碗,一边还跑去干跟企业一样的资本化运作,这是不是太扯淡了?

当本应该属于全民福利性质的教育被资本给裹挟了,自然教育就成了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了。年轻人开始以不婚不育保平安来对抗压力,于是很快人口出生数据就开始断崖式下滑了,再不改变就不是经济行不行的问题了,而是以后还有没有人的问题,人口塌方了,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不要迷信什么学区房,教育一定会狠狠的改革的,为了彰显决心,这次改革不是教育部主导的,而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主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除了把搞学科类教育资本化运作的路堵死了之外,还给以打着减负为名义的公立阶段教育加了要求:保证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

上面是截取《意见》里非常重要的两段,如果课后时间都饱满了,哪里有什么时间给补习班?如果大搞免费的网课平台,哪里有卖网课的APP们的生存空间?

这基本就回到了我们当年记忆中的中小学时光,那时候天天上课都忙不过来,哪里有什么补习班上?

你要承认,很多小孩怎么上补习班都没有用,怎么往死里逼,还是个学渣,但所有的人一起卷,除了干出些吃屎的GDP,给资本送去了一堆题材,还能有什么用呢?

越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花了更多的额外金钱,家长们的心态就越失衡,反馈到孩子身上,绝对是不利于成长的。

机构们一方面跟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们看齐,比营销能力,老师们嘴皮子利索是最要紧的,有没有内涵不重要,要会讲俏皮话,各种话术,像罗太君这种,学生欢迎的,才好卖课。另一方面跟高利贷搞勾结,忽悠经济能力不够的家长贷款买课程,端的是本好买卖。

越是有营销话术,有金融运作的手段,能把家长们套死在套路贷上,越能当成炫耀的资本点,得到华尔街资本大佬的点赞。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然而《意见》把资本一棍子打倒,外资被明令禁止,变现被告知是被禁止的,那么还会有资金前赴后继的冲进来吗?

有时候人心坏了,都是被钱给引诱的。有人跟说这更需要学区房了,那你是太天真了,只要敢炒作这种概念,各种改革都会跟着来的,资本都治得了,还治不了自己手底下的公立学校?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但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过分强调学历,营造一种“精英”社会,恰恰是一切不公平的起因。

中国教育改革以前一直被美国资本忽悠着跟着美国跑,结果看起来强大的美国其实是个空架子,连靠谱的产业工人都培养不出来,美国还有脸提美国制造吗?

每个有正确的三观,健康的身心,勤奋的品质的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仅仅看他学历。北大清华毕业的坑货难道还少吗?不同意的就问问你小黄车的押金还退的回吗?

未来中国的教育体系一定会转向德国式,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跟名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收入和社会地位是平等的,鼓励更多没有读书能力的人,开发出属于自己独有的工作潜能。

教育本来是促进整个社会共同进步的公器,现在资本僭越,想公器私用,甚至不惜搞出垄断套路来牟利,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想想之前,在看空这些产业的时候,还有人说,需求在那里,改不动,什么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但这跟未来比起来,又算个屁?

别用你的惯性思维来度量管理层的决心,今年真的好多事都是非常有魄力的,砸起利益集团的饭碗来,根本不含糊。可能很快关于另外两座大山:医疗和房地产的各种重磅政策都要接着来了。(来源:局外人的视界(hooyar_380097485) 作者:卡夫卡不忙了)



                        

资本盯上了兰州拉面 千万别老想着吹泡沫搞垄断                 
【研究员】:wh
几家天价融资的品牌,现在都在疯狂开店。今年5月,陈香贵、马记永与张拉拉的门店数量分别是22家、15家与3家。现在过了不到三个月,又查了一下大众点评,陈香贵在上海已经开了45家,还有几十家显示“尚未开业”。马记永在上海已开业的有37家,张拉拉有25家。

                                 

1627545519337840.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段时间,盯着老百姓餐桌的资本,实在太多了,他们找到了新的炒作方向,那就是兰州拉面。

26一碗的兰州拉面价值10亿?

最近打开财经媒体,到处都是这样的文章,什么“有头有脸的VC,都去投兰州拉面了”“红杉高瓴都来了,再不投就晚了”。

1627545541364743.jpg

老何所在的城市上海,一夜之间,冒出来好几个新式兰州拉面连锁品牌,比如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等。

它们的店面,不是开在街头巷尾,而是开进了大商场。产品虽然依旧是朴实无华的拉面,但装修却带上了日式风,最关键的是,一碗面要卖到26块钱。

如果你觉得吃不饱,再加一串羊肉串,来一瓶饮料,那么人均恐怕会要40块钱。

想问问大伙,26一碗的兰州拉面,你们会吃吗?不管你们想不想吃,反正资本觉得,你们想。

截止到今年7月,诞生才三年的马记永,在上海总共开了30家店面,红杉资本已经给出了10亿估值的投资意向书。换算一下,每家店都价值3000多万。

才成立一年的陈香贵,也在以10亿估值寻求融资,它的门店数量是45家,平均2000多万一家。

一碗兰州拉面,啥时候这么值钱了?投资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接下来就给各位解释一下,资本是怎样给一个餐饮连锁店估值的。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讲一个段子。某基金经理周末自驾去农家乐,不慎压死了农妇家的一只老母鸡,基金经理问赔多少。农妇拿出计算器就开始算,鸡生蛋、蛋生鸡……一直算了30年,总共要10万元。基金经理很生气,说你们也学会远期贴现法估值了啊。

这个段子讽刺的,是现在A股市场上一种流行的玩法,大家对一个公司的估值,不是看它今年赚多少钱、明年赚多少钱,而是看它未来20年、30年总共能赚多少钱。

这个方法本身也不新鲜,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想出来的。假如你能够把一家企业未来的利润,通过一定的折扣,算成现在的企业价值。这就叫远期贴现。

1627545551924501.jpg

这个办法本身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可以避免人们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而盲目投资,堪称价值投资的基础方法之一。

然而,这套方法的变量很多,适用企业范围也很窄。首先,这个企业必须是可以长期稳定经营的,这是最关键的前提。我们都见过昙花一现的明星企业,比如同为餐饮行业的俏江南,老板张兰就是大S的婆婆,以前也号称要搞成中国最大的高端餐饮连锁,但其经营能力根本玩不转。

可是你要知道,俏江南以前的投资估值也不低,资本也是预估了ta未来20年的利润给出的估值,问题是这企业根本不像能经营20年的好吗。

1627545561149396.jpg

除这一条,还有很多关键的条件,比如给一个连锁餐饮店估值,一定是假设ta会不断扩张,店开得越来越多,赚的钱也水涨船高。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人们对餐饮消费都是喜欢吃口味独特,性价比又高的。一个兰州拉面店,如果开满了上海,就能幻想上海人都成了拉面爱好者吗?显然会有不少店人流稀少。

所以,往往我们会看到,连锁店越开越多以后,单店的利润是一家不如一家的。那么,中国有值得用这个方法估值的企业吗?

当然有。最有名的就是茅台,ta的品牌地位决定了,无论生产多少酒,都可以高价卖出去,根本不愁销路。每年利润稳定增速10%-15%,所以估值在50倍以上依然受到资本追捧。

还有各领域的“茅”。比如海天味业,做酱油的,号称“酱茅”。因为已经基本垄断了市场,每年利润稳定增速20%。海天去年的利润是64亿,去年12月31日的总市值是6500亿。

这个估值就比较离谱了,达到了100多倍,比中芯国际现在的估值还要高。100多倍,即使算上利润增速,但是扣除货币贴现率,意味着投资人可能要花大几十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

中石化去年利润400多亿,总市值也才5000亿上下。不得不说,还是从老百姓餐桌上赚钱最容易啊。那兰州拉面到底该怎么估值?

一家兰州拉面的门店,大概能赚多少钱?我们拿不到他们具体的财务报表,但从媒体报道看,每个200多平米门店的月营业额,大概是50-60万人民币。

大家知道,餐饮这个行业,赚得是辛苦钱,利润率不会很高。现在很火的太二酸菜鱼,母公司叫九毛九,在香港上市,去翻了翻它的报表。太二单个品牌的营业利润率大概20%左右,公司19年的整体净利润率是7%。

1627545572608298.jpg

考虑到兰州拉面的价格带比太二酸菜鱼还低不少,利润率估计还要低一点。按7%的净利率,一家月流水五六十万的店,每月能净赚4万块钱就不错了,一年就是不到50万。哪怕按10%算,一年也就是六七十万。

动辄两三千万的单店估值,意味着投资人要等40年才能回本。实际上还回不了本,因为未来的钱价值不如现在的钱,是要贴现的,没有60年,别想赚回来。

他们是来做慈善的吗?当然不是,资本的逻辑,不是看你现在有多少门店,而是未来有多少。

几家天价融资的品牌,现在都在疯狂开店。今年5月,陈香贵、马记永与张拉拉的门店数量分别是22家、15家与3家。现在过了不到三个月,又查了一下大众点评,陈香贵在上海已经开了45家,还有几十家显示“尚未开业”。马记永在上海已开业的有37家,张拉拉有25家。而陈香贵对外宣传的计划,则是在今年底开到120家,在未来3年600家。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些拉面店,是要复制一个瑞幸咖啡,别管赚不赚钱,先疯狂烧钱,把整个市场垄断下来。之后想怎么赚钱,就全是我说了算了。

10亿估值,现在看很贵,但如果你投的是一个未来餐饮垄断巨头,计算未来10年、20年的总回报,那就一点也不贵了。然而,这到底可行吗?

高价拉面真能赚钱么?

很可惜,这笔帐算得太粗糙了,根本不可行。毕竟你开多少店,是你的自由,但我去不去吃,就是我的自由了。即使是在人均收入较高的上海,想让大家去吃三四十一顿的拉面,也没那么容易。

现在资本市场上,支持兰州拉面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兰州拉面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不需要做市场教育;二是中国目前的餐饮连锁化率还很低,只有10%,而美国有50%以上,说明中国的成长空间还非常大。

这两个理由,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又不太对劲。先说市场教育,大家接受的兰州拉面是价廉物美的快餐,你涨到26一碗,大家真的能接受吗?

涨的这10块钱,要真是用在食材成本上还好说,但它们的大商场模式,显然都是用来交房租和装修了。它们不是用高端食材让你交钱,而是用营销话术让你交钱。这个钱,你交不交?

1627545589477262.jpg

顺便吐槽一句,看看陈香贵这个装修风格,这个“一串入魂”,还有服务员头巾的扎法。都什么年代了,就非得是日本风吗?您跟奈雪的茶真是一对卧龙凤雏啊。

1627545600661991.jpg

再来看第二个逻辑,也就是连锁化的成长空间。中餐连锁化,说了起码有三十年,人人都想做中国的麦当劳、肯德基,但是真正做成功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中国连锁化率只有10%?因为中餐真的不适合连锁。

现在中餐连锁化做得最成功的,算是火锅行业了。因为火锅天然有个优势,就是不依赖厨师烹饪,不管是锅底还是食材,都可以用工业化的方式制备,从而节省人力成本,并且保证所有店面的口味一致性。

但是海底捞的火锅做了二十多年,2018年ta在火锅市场的占有率才3.4%,前五名加起来都只有8.1%。

1627545612222937.jpg

2020年疫情之后,海底捞顶风涨价,一下子就引发舆论反对,可见这个龙头地位一点都不稳固。

而且中国各地美食百花齐放,强如火锅,在整个餐饮行业占比也才13.7%,兰州所属的西北菜只有3.3%。

1627545623545526.jpg

兰州拉面凭什么就敢说,自己的连锁化一定能成功?

具体看拉面行业。根据餐饮市场研究机构“餐宝典”的调研,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兰州拉面馆数量大约是5万家,平均年营业额在50万元左右,总的市场价值也就是一年250亿。这5万家店里,一线城市只占8.8%,总共4400家左右。

1627545632894944.jpg

香贵说自己三年开600家店,要是三个融到资的品牌都这么开店,就比原来的4400家店增长了40%,这是不给街边夫妻店留活路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开了600家店,还要维持单店月营业额50万,那么陈香贵一年的营业额就是36亿。三个小伙伴合起来要100亿营业额。

目前兰州拉面一共也才250亿市场,要知道,26一碗的基本只能在一线城市卖出去,换句话说,这三个伙伴,要把整个一线城市的市场全吃下来了。

兰州拉面90年代就是中餐连锁化试点项目,搞了三十年都没多少效果,不信随便问问北上广深的人们,一年能吃几次兰州拉面?陈香贵们有了资本加持,真就能一飞冲天吗?

餐饮行业里的前车之鉴也不少,比如香港人搞的“假洋鬼子”品牌味千拉面,十几年前一碗面就不止26了,现在都快被人遗忘了。2013年开业的雕爷牛腩,刚开始也是上亿的估值,结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创始人居然大骂消费者是“屌丝”、“味蕾没有被打开”。跟前辈们相比,新式兰州拉面不知道能不能撑得更久一点。

国有资本曾经开出马兰拉面

新式兰州拉面的资本局,还意犹未尽,毕竟我可真是挺喜欢吃兰州拉面的。那就再讲一个正能量的兰州拉面老故事。北京的小伙伴可能比较熟悉一个拉面品牌,叫做马兰拉面。鼎盛时期,马兰拉面在全国有400多家连锁店,还有300多家特许经营店。

1627545645953723.jpg

但你可能不知道,马兰拉面的股东,居然是一家中字头企业,中国化工。中国化工是中国化工行业绝对的龙头。创始人任建新,也是中国商业界的一个传奇人物,跟华为的任正非并称“二任”。

1627545655663298.jpg

大家关心新闻的话就知道,最近国家一直在提“种子安全”,中国的种子安全,是比芯片安全更严峻的问题。

2016年,任建新主导了中国化工430亿美元收购先正达的交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海外收购。先正达是世界最大的农用化学品供应商,尤其是在种子技术上非常强大,可以跟拜耳、孟山都叫板。可想而知,这笔交易对中国有多么重要。

2015年,中国化工还曾收购了意大利的著名轮胎生产商倍耐力。在当时的签字仪式上,任建新用兰州拉面和意大利红酒一起招待了记者。这碗兰州拉面,就来自任建新的家乡兰州。

1984年,任建新还是兰州一家化工研究院的员工。当时研究院发明了一种化学清洗专利,但是没有实现商业化,对外报价只有250块钱。

1627545665120637.jpg

任建新看准商机,从单位借了1万块钱,买下专利,带着“7个半”员工创办了蓝星公司。据说第一笔生意,是给煤矿工人家属洗茶壶,赚了2毛钱。

但是这个专利的技术是非常过硬的,很快打下口碑,拿下了全中国的刷锅炉生意。后来,公司逐渐成为中国最强的化学清洗企业,从青海400公里的输油管线,到神舟飞船的发射设施,都要靠蓝星来清洗。

按说,蓝星完全是任建新一手拉扯起来的,按照当时的流行玩法,这个企业肯定会被私有化了。但是任建新认为,公司的启动资金是从国家借的,企业当然属于国家。他没给自己要一分钱的利益,唯一的要求,是让企业挂上“中国”的名字,并把总部搬到北京。

搬到北京之后,任建新发现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从兰州跟来职工家属没法安置。1995年,他灵机一动,干起了兰州人最擅长的事,开牛肉拉面馆,名字叫马兰拉面。所以说,马兰拉面,就是国有资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

其实不光是国有资本,很多优秀的民营拉面企业,也在改变着这个行业的生态。前面说过,兰州拉面是一个非常依赖拉面师傅技巧的行业,所以连锁化很难保证口味。那么一些规模做大的连锁店,就要想办法应对这个难题。他们的办法,就是开办拉面培训学校,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来培训拉面师傅。

比如北京的西部马华,就跟甘肃省政府合作,开办了拉面技能培训学校。根据官方数据,甘肃省商务厅这些年跟多家商业机构合作,已经帮助全省1.5万贫困地区百姓参加了拉面培训。

1627545678422507.jpg

所以,资本进入拉面行业,千万别老想着去吹泡沫、搞垄断。现在国家对互联网巨头释放的信号已经很清楚了,如果你只想着赚钱,却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那么一定不会有好下场。但是如果能踏踏实实,为社会创造就业,为西部扶贫贡献一份力量,也一定会得到老百姓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 晋ICP备19002725号 )

晋ICP备19002725号

GMT+8, 2024-11-28 04:49 , Processed in 0.0901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21-2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